城市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的现状与展望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现实问题依然存在,本文从自然环境、物质文化环境、及人文精神环境等方面剖析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建设中普遍出现了城市特色、历史文脉丧失、特质破坏的现象。
因此,自然生态保护、城市文脉延续是构建和谐生态人居环境的一项重任,人居环境建设具有较高的成长性。
关键词:人居环境生态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建设生态区域和生态城市,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国外生态城市的建设己成为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和趋势,并且走向生态城市的成熟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生态城市。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环境条件千差万别,城镇与区域发展水平也相差悬殊,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不能生搬硬套,千遍一律,而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创建各具特色、多种类型的生态城市。
1 人居环境现状与问题
尽管改善城市生态人居建设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
然而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或由于商家的利益与驱动,许多人居公共生态环境建设出现了误区,要么都是高耸的楼群,铺天盖地的商业机构遍布公众的生存空间,人们和自然亲近的机会正由于城市建设的
无序而逐渐丧失;要么就对原有的生态环境破坏之后进行盲目地、背离国情、背离地域特色、背离人文特征地照搬照抄国外城市建设,以至于人们丧失了对地貌、种族、文脉、生态的识别性。
总体而言,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整体水平偏低,其中大城市要好于小城市,东部地区城市要好于西部地区城市,同时各城市之间差别也较大。
但是并不是城市越大,其人居环境建设水平越高,也不是东部地区的所有城市都好于西部地区的城市。
[4]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居环境规划现状存在如下问题:
(1)对自然环境破坏严重,缺乏统筹规划
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特指对当地的植被、山坡、河流等自然形态进行破坏。
不能因地制宜进行合理规划、利用,反而造成污染,进而影响其它生物体系正常可持续发展,造就了一个没有绿色的高楼矗立的城市森林。
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往往也会考虑到土地的尺度测量、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因素,但很少考虑到当地的植被、山坡等地形地貌存在的生态价值。
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生态价值很难以确切的货币衡量,投资者通常只会考虑这块土地值多少价,很少考虑这块地本身的自然资源(植被、土质、河流等)的价值;二是改变地形地貌的表面特征容易给人“崭新”的面貌,突出成就感,容易让人感到物有所值。
(2)对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不足,破坏有余
中国在改革的浪潮中,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古园林、古建筑面临两种局面:一是遭到严重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密集的现代建筑。
它千遍一律,缺乏特色、缺乏亲切感和宜人性,同时缺乏历史连续感和领域感,让整个城市失去和谐,让住在这里的人逐渐迷失了地域的识别性;二是注重历史保护规划的物质环境也往往是以旅游、景观等作为出发点,注重物质层面的实体保护,在保护规划手段上以保护特定历史时期的物质形态为目标,而对非物质层面的因素,如城市的物质网络,居民生活的改变等涉及较少。
保护规划是以“静态”为特点的,希望恢复到以前特定历史时期的风貌,在江苏省以明清时期的遗存较多,保护规划的分类往往是以明清风貌为主,保护结果注重展示性,很多“假古董”平地而起。
而实际上,除了少数旅游城市之外,城市的保护与更新应以满足居民的经济、生活、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为主。
[5]
(3)人文精神缺失
在城市人居环境的规划中,抄袭、模仿现象严重,缺少对城市历史文脉、地域特色等非物质要素的整体、深入调研,以至于许多城市面貌千遍一律。
许多城市规划往往只注意表面物质形式的物理要求和审美要求,而在规划与设计中忽视了具有较强地域特色的人文精神、文化艺术传统礼仪的存在。
就如某一个公园的设计功能齐全,绿化区,假山,人工湖,居民活动区,包括道路、亭台楼阁一应俱全,但你一进去还是冷冰冰的陌生感,这正是缺乏人文精神的表现。
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了可以沟通的无形的文脉精神,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共同的地域文化特
征,从而变得冷漠。
(4)缺乏创新性
构建城市和谐生态人居环境的创新性指每个城市都要依据本地的地域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利用现代的创新手法,有机地进行整合,在充分考虑本地特色的前提下,对城市公共环境空间大胆规划,充分体现城市特性与魅力,彰显城市与众不同的突出亮点,用最新的手段表现出城市的历史风范,让过去与现在交相辉映。
但目前绝大多数城市都停留在对示范城市的模仿与抄袭上,使城市出现同一性,如欧风街、明清街等。
缺失城市个性的深度挖掘。
2 生态城市建设的展望
城市是有生命的,它是历史轨迹的美好延续,是过去与现在及未来的真诚交流。
而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为这一切提供了机会与平台。
芬兰沙里宁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好些的城市生态环境所体现的正是这种自然与物质,与文化和谐交融的精髓,它所营造的应该是一座山水城市,田园城市,文化城市,艺术城市,这个城市诗意自然,尊重人性,自然与人文相辅相成。
第一,和谐的城市生态人居环境建设应保护自然环境资源,减少环境负荷,并尽量满足生态平衡,并为当地居民营造一个无污染的绿色生态空间,形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共空间。
第二,对城市原有的一些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古园林等的保护形成一定的理论依据,并更好地突出城市的生命力,增强城市居民的历史神圣感,让现在与过去的物质文化交相辉映。
第三,城市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人是城市中的主体,所以发扬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正是我们研究和谐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的目的之一。
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发扬和传承的作用,达成地域人文精神的共识,它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意义深远。
有利于城市居民的团结。
第四,透过和谐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的建设总结运用创新型的艺术手段,艺术材料。
立体式的全方位规划出城市人居环境的和谐风貌,融功能性,审美性,文化性于一体,传承与突破于一体,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生态。
参考文献
[1]吴良铺.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6-8.
[2]陈述彭.山·水与城市—西欧几个国际大都市的历史经验与教训[J].山地学报,2002(6).
[3]叶耀先.中国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
境,2006,(4).
[4]张文新.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现状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7(2).
[5]阳建强.我国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剖析[J].新建筑,2005(3).
[6]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J].科技创新导报,2008,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