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法律责任分析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法律问题也越米越多。
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奈对网络侵权问题也做了概括规定。
但网络所固有的复杂性及实践中问题的多样性.要求法律规定必须明确具体.以便于判断和运用。
本文根据该条第三款规定,对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法律责任应明确的几个基本问题做了简要分析.以期能抛砖引玉。
关键词: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连带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被称为“互联网专条”,该条是关于互联网侵权的最新规定。
为依法管理网络环境提供了新的法律规范,但规定依然存在含义含糊等问题,故引发种种争议。
为保证该法的正确实施,本文仅就该条第三款中相关词语含义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正确理解其法律精神。
该款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
一、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范围
网络服务提供者,即提供网络服务的人,如网站经营者等,但法律层面上没有明确界定。
理论上网络服务提供者包括网络内容提供者和网络中介服务者。
前者一般不会引发侵权诉讼,内容提供者只有因为过错侵害他人的人格权、著作权、隐私权等时,承担过错侵权责任,这毋庸置疑。
网络中介服务者分为接入服务提供者和网络平台提供者。
后者包括为网络用户提供网络空间、搜索引擎、链接等,网络环境中引发侵权的案件,一般在此发生。
所以,建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范围应限于网络平台提供者。
但只要提供了传输或可供用户使用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网络服务的提供者。
这也不合立法者本意。
笔者建议具体限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规模、性质等,可将其限定为商用,获得利益者。
二、关于“知道”的限度
该款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此处“知道”的界限较为模糊,宜产生纠纷。
现在技术手段发达,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尽什么样的审查义务作为知道的限度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网络用户通过网络实施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此处,将“知道”限定为“明知”。
最高院关于“济宁之窗”回复山东高院(最高人民法院(2005)民三他字第2号函)中,表明明知的方法为明确知道或著作权人发送正式通知,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23条重新界定了“知道”的限度:“网络服务提供者……但是,明知或者应知所链接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侵权的……”
此处,加大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审查义务,将“知道”的限度扩展为“明知或应知”。
但应知的限度法律界定得相当模糊,没有明确的术语规定什么情况下为应知。
笔者认为应知表现为在合理注意义务的范围内,侵权行为比较明显,作为一个理性人能够轻易看出。
数字时代的到来,导致新技术层出不穷。
法律制定的速度落后于技术发展的步伐。
所以,“知道”的限度依然关键,依照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此处可采用过错责任原则。
即网络服务提供者需有过错。
才负侵权责任。
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
故意即明知,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网络用户的行为构成侵权,依然提供条件使其实施侵权行为。
过失即应知,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知道网络用户侵权,能够避免侵权或者发现侵权而不去规避,依然提供网络服务时,构成共同侵权。
关于网络服务商的审查义务即过错的限度,目前没有明确的法律界限,可理解为一个理性人应尽的注意义务。
网络服务商应当知道的,是网络用户已经发布到网上的信息。
用户每天发至网上的信息数以亿计,网络服务提供者难以对每条信息都加以审查,看其是否具有侵权性。
虽然可以用技术手段对其进行规制,但目前还没有合适的审查手段。
因此,不能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科以严格的审查义务,这是由网络环境本身所固有的特征决定的。
三、关于“连带责任”的限度
该条第2、3款均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连带责任,笔者认为:承担连带责任对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公平,加重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义务,限制其发展。
互联网是个开放的环境,没有国界、地界,所以网络用户不易确定。
网络服务提供者只是提供了平台供用户互相交流,(如同电话公司提供电话线一样,无法知道客户的详细资料),无法对每个用户、每条信息进行审慎、严格的审查,只能在现有网络技术下尽初步的过滤责任。
网络服务提供者一般都为运营商,有明确的地址、雄厚的资金等,因此被侵权人起诉网络服务提供者后得到赔偿的机会远远大于起诉不确定的网络用户。
此时判定两者承担连带责任,对没有实质性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来说,无疑是不利的。
可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连带责任人根据各自责任大小确定相应的赔偿数额: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
”用赔偿责任份额来缓解这个问题。
根据过错比例、责任大小等确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赔偿份额。
网络服务提供者只是提供了网络平台供用户使用,没有直接参与侵权,故其行为是间接行为,应承担次要责任。
除非能够证明网络服务提供者有故意或者过失,与网络用户共同侵权。
否则,应当根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过错程度确定相应的赔偿份额,
不过网络技术发展很快,网络服务提供者亦可以考虑用网络技术来限制用户侵权,减轻或免除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