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0《诗五首》教学设计课件

30《诗五首》教学设计课件


重难点问题: 找出诗文中细节描写的地方,说明其对 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有何作用。 全诗前四句写朋友为李白设宴送行, 表达出对诗人的浓厚的友情。前两句写酒宴 的丰盛:金质的酒杯盛满清澈的美酒,每斗 价值十千;玉质的盘子装满珍奇的食品,价 值万钱。面对如此丰盛的酒宴,诗人应该畅 怀痛饮,可诗人却放下酒杯,撂下筷子,离 开座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这一细节描写显示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 悲愤难奈之情。
这里形 容雪花 指西域的天气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 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 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 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 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忽如一夜春风来,
本诗最后一节充分体现了诗人何种精神境界? 忧国忧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 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 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 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小结:
秋风破屋 风 白天 心情苦痛
现实
水 到 渠 成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 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日夕:傍晚。相与: 结伴。还:飞回巢。 简析: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 天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 该“迷途知返”。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 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 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 自然同体。
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 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 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 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 “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 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比喻辞格 的运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 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节度使下面资佐 理的官吏 用兽角装 用丝织成 饰的硬弓 的帐幕 纵横的 样子 大沙漠 这里指主 帅的营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营门
岑 参 阴云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锦缎做的 狐皮袍子 被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穿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阴暗无光 镇守边镇的长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chè牵引 官此为泛指, 下雪后红旗冻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与上文的“将 住了,北风吹 军”是互文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来,也不能飘 动了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天太冷而冻 得拉不开弓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一:设宴
美酒 佳肴
朋友的深厚友情
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
欲渡黄河 二、 将登太行
胸中郁积的苦闷 “冰塞川” “雪满山”
象征仕途的艰难、人 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
三、吕尚垂钓 伊尹乘舟 四、“行路难” 感叹世路艰难。
用典故,表示对前途 仍抱有希望,心情由 郁闷趋向开朗 反映了诗人想继续追 求进取,又恐世路艰 难的矛盾心理,情绪 又趋低沉。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 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 威。
诗文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构室。人境:人世间。而:却。车 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 大意: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简评: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 宪,名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 境庐诗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简析: 二句承上两句自问自答。因为“心” 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 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这是写诗人摆脱尘 俗烦扰后的感受。
群童抢茅 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 忧思不绝
广厦千万间

理想
关 写 自己 心 屋外 事 景 民 记 推 生 事 己 雨 黑夜 及 忧 人 国 屋内 人 忧 抒情 民 天下寒士
作者:岑参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方便,常常一 别经年,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的 一个重要题材。
介绍作者:
岑参(cénshēn)(715——770), 江陵(今湖北荆州)人,他是唐代“边塞 诗派”的著名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 “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 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塞,其诗多写 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风格为之大变,其 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请在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 和直抒胸臆部分,并且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写景记事的三个场面和直抒胸臆的大意。
秋风破屋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写景记事
期盼广厦
直抒胸臆
诗歌前3节节在对天灾进行客观描写的过程 中注入诗人何种情感? 首先是看着在怒号的秋风中骤破的茅 屋,内心痛苦。 再是面对顽劣的群童只有无可奈何 的叹息,叹息自己受天灾又受人欺,叹息民 不聊生,人情冷漠,叹息…… 然后是漫漫长夜中湿冷难眠、痛苦难挨 的情境;含蓄地反映出“安史之乱”给国家 和个人带来的沉重灾难。
杜甫
文体知识:
歌行,古 代诗歌的一种。汉 魏以下的乐府诗, 题名为“歌”或 “行”的颇多,二 者虽名称不同,其 实并无严格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 体。其音节、格律 一般比较自由,富 于变化。
译文
1、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 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 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 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简析: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 得的情趣。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 作“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 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 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 淳。”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 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寒阳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我之色彩。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 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 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2、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 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 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 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 叹息。
3、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 秋天色灰濛濛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 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 里蹬跛了。一下雨屋顶就漏雨,连床头都没有 一点干的地方。象乱麻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 屋漏床湿,怎能捱到天亮。 4、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 遍地遮盖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 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 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 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 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 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 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 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 “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 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 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 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解题: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 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 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 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借南朝宗悫之语,表达自己 冲破一切阻碍,实现远大抱 负的信念.充满乐观和希望
五、长风破浪 济沧海
主旨: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 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 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 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 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 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 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 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 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 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 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 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陶 渊 明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现存的作品, 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诗一 百六十多首,辞赋散文等十 多篇。在这些作品中,作者 写农耕劳动,写与农民的交 往,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 景色,着力表现了自己田园 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意 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 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 此外,陶渊明有部分诗文, 抒发了对污浊现实的不满, 表 现 出 愤 世 嫉俗 之情 。 有 《陶渊明集》。
这首诗中,景、情、理三者巧 妙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具有很 强的艺术魅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