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动态能力研究综述

企业动态能力研究综述

战略管理理论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安索夫、安德鲁斯为代表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阶段;以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理论阶段和以普拉哈拉德、哈梅尔为代表的核心能力理论阶段。

[1]随着对基于RBV(Re-source-basedperspective,基于资源观)的核心能力研究的深入,核心能力理论的一些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

这样,企业能力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分支———追求以迅速进行资源整合获得动态环境下的竞争优势的动态能力(DynamicCapabilities)理论逐渐发展了起来,并且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一个新的研究焦点。

管理学重要的理论贡献往往是通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来呈现,对这些论文进行深入梳理是了解动态能力研究进展的最好方法。

因此,本文从覆盖期刊非常全面的EBSCO外文数据库以及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中检索以动态能力为标题的论文,得到外国相关文献31篇以及中国相关文献71篇。

作者对这些文献进行通读与深入研究后认为,从1994年Teece与Pisano首先提出动态能力的概念至今,[2]动态能力理论经过十几年来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核心能力理论的研究,研究范围也从最初动态能力的概念框架、特征,逐渐延伸到指标体系以及与企业绩效的关联等。

具体研究进展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阐述。

一、动态能力研究的理论视角目前,各学者对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主要以三种理论为基础,形成了各自的动态能力观:基于战略管理理论的动态能力观、基于演化理论的动态能力观和基于组织理论的动态能力观。

研究的理论基础不同,其概念与内涵也不尽相同。

[3]考虑到国内研究的滞后性,我们仅对国外相关文献的研究理论视角进行了概括。

在1995-2007年发表的31篇论文中,从战略管理视角对动态能力进行研究的论文有17篇,以组织理论视角以及演化理论视角为基础进行研究的论文分别有6篇和4篇,其他观点的有4篇。

从战略管理视角对动态能力进行研究仍是该领域的主流,也是管理领域学者的共识。

收稿日期:2007-12-19基金项目: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编号:EIA070246);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编号:04JZD00018)作者简介:崔世娟(1971—),女,山东济南人,深圳大学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战略管理方向的研究;王志球(1982—),男,湖南衡阳人,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战略管理方向的研究。

企业动态能力研究综述崔世娟1、2,王志球1(1.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广东深圳518060;2.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摘要:在现今超竞争的动态环境中,企业如何形成动态能力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是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焦点。

从动态能力研究的理论视角看,基于战略管理理论、基于演化理论、基于组织理论形成了不同的动态能力观。

对动态能力的测度,学术界从战略管理,演化理论、组织理论及其结合的视角进行了探索,但尚处于初级阶段。

在动态能力与绩效的关系的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未进入成熟阶段。

总体看,未来对于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在诸多方面应该大有可为。

关键词:动态能力;战略管理;演化理论;组织理论;竞争优势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60X(2008)02-0092-05第25卷第2期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25No.22008年3月JournalofShenzhen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Mar.20081.基于战略管理理论的观点。

从定位学派的行业—结构—绩效模型,认为在行业内企业清晰的定位可以获得竞争优势,到资源观及学习学派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强调企业资源、内部能力的重要性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战略管理理论解释竞争优势的来源经历了往复过程。

在现今动态环境下,战略管理的研究重点开始转移到将企业的内部资源、核心能力与外部宏观环境、行业环境进行动态匹配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即动态能力方面。

Teece(1997)在对高科技产业如半导体、软件业的研究中发现,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三种传统战略范式:五种竞争力量模型、战略冲突、基于资源的观点均不能指导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全球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

因此在文章《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中,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整合、建立以及重构企业内、外能力以便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Ability)。

与以前的战略观点相比较,动态能力强调“动态”和“能力”两个方面:“动态”是指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具有不断更新自身能力的能力;“能力”是指企业在更新自身能力以满足环境变化的要求方面具有关键的作用。

因此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保持或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的能力的能力。

Teece还描述了动态能力的三大特征维度:明确的流程、资产、路径,正是这三个维度构成动态能力的战略框架。

2.基于演化理论的观点。

演化经济学把企业视作是惯例的集合体,认为组织的决策规则和惯例是企业竞争力的来源,企业遵循某种发展路径从而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

因此,演化理论主要基于组织惯例的角度对动态能力进行研究。

演化观的经典范式变异———选择———保留机制,使得从演化经济学角度进行动态能力的研究更加关注环境因素。

[4]Zol-lo&Winter(1999)从组织演化角度详细地分析了企业的动态能力,并将其定义为“动态能力是一种集体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态能力,企业能够系统地产生和修改其经营性惯例,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5]这个定义跳出了以前用能力来定义能力的思维,从侧面引入了组织惯例这一新名词,于是,动态能力便与企业的经营行为紧密联系起来了。

而且,Zol-lo&Winter通过强调学习方式来说明,动态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改造形成的。

3.基于组织理论的观点。

组织理论并没有直接研究动态能力,而是从研究组织学习、知识管理这样一类与动态能力有密切相关的问题入手来研究动态能力。

组织理论认为企业在个人、群体、组织层面的学习与企业创造新知识的模式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

组织理论与战略管理理论中的学习学派相结合,认为组织学习是揭示动态能力黑箱的有力工具。

Nonaka(1994)、Nonaka&Takeuchi(1997)在关于知识研究的论文中指出,企业动态性也与其他任何组织的动态性一样,是由企业创造更多知识的能力如学习能力所驱动的。

[6]Nielsen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各种知识对于企业能力的作用,并将之分成三类:特殊知识、整合性知识以及配置性知识。

特殊知识和整合性知识通过配置性知识进行组合,从个人层次开始,逐步上升到集体层次、组织层次,最终形成组织的动态能力。

4.其他学者的观点。

Kathleen(1998)认为,动态能力是明确的常规惯例或者流程,包括:整合资源的动态能力、重新配置资源的能力以及获取和让渡资源有关的动态能力。

[7]Henderson和Clark(1990)从技术角度对动态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指出这些技术和知识在动态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Subba和Nrarasimha(2001)在研究中借鉴了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免疫系统具有一种识别多种抗原多样性并在需要时产生相应抗体,从而使人体具有应对生物环境的能力,他们提出动态能力是产生多样化业务的知识特性;董俊武、黄江圳和陈震红(2004)认为,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保持或者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的能力,能力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知识的集合,能够改变能力的能力的背后是技术知识;第2期崔世娟,王志球:企业动态能力研究综述・93・[8]Dosi(2000)认为动态能力是更新企业能力的能力,其目的是研究企业如何识别市场机会,合理配置、重构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以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

以上基于不同理论视角的观点对动态能力的内涵分别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尤其是Teece为动态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它们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就战略管理视角而言,虽然提出了动态能力的研究框架,却无法解释动态能力形成的内在机理,这也为企业界真正应用其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带来了困难。

目前,学者们尚不能用数据来完全实证分析Teece关于动态能力的模型,而且如果用Teece的观点来解释企业是如何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时面临一个问题,那就如Collis(1994)质疑的那样,既然存在改变能力的能力,那么从逻辑意义上说就存在着改变能力的能力的能力。

[9]依此推理,能力方面存在着无限后退(InfiniteRegress)。

换一句话说,能力的最终根源在哪里?最基本的能力基础又是什么呢?其次,相比战略管理视角,演化理论视角最大的成功在于从组织演化学习的角度解释了动态能力的形成原因,从而避免了用能力来定义能力,省掉了人们对于Teece的理论的诟病。

但是,Zollo&Winter认为,从组织学习再到形成组织知识这个学习过程是在一特定的知识演化循环圈的框架里发生的,仅发生在企业的边界内,企业外部环境对动态能力的形成没有起什么作用。

事实上,外部环境无论对于组织还是个人均存在影响其行为(包括学习)的因素,所以,排除了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就显得有些静态化,这应该是该理论的不足所在。

最后,基于组织理论的研究与演化理论有着相同的部分,但又有区别。

有别于演化理论的组织学习研究角度,组织理论是从认知的角度对组织学习进行研究,为后来学者从知识管理角度研究动态能力打下了基础。

与前两种观点相比较,该理论的动态观更关注企业之间或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动以及组织的管理模式。

到目前为止,对于这种组织之间或组织成员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有待进一步探索。

二、动态能力的测度由于Teece提出的动态能力分析框架在实践研究中难以量化,目前针对动态能力理论的研究还大多集中于理论上的概念探讨、分析框架的构建阶段。

在检索到的31篇国外文献中,基于战略管理、演化理论以及组织理论研究视角的论文分别从资源、流程、路径、路径依赖、知识、学习等角度构建了动态能力(见表2)。

这些研究表明,动态能力维度、测度的研究已经从单一理论角度转变为理论结合角度,并且趋势越来越明显,说明此领域的研究正逐渐走向丰富及成熟。

例如,从战略管理视角对动态能力进行测度,其基本出发点仍为企业的资源观,从资源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论文数量最多,但认为流程、路径等是动态能力必要构成维度的论文也不占少数,与演化理论、组织理论结合进行研究的倾向十分明显。

而从演化理论、组织理论视角对动态能力构成维度进行研究的论文,其研究思路也有与其他理论结合从而进一步创新的明显迹象。

就实证研究而言,国内外动态能力的实证研究较少,对动态能力进行测度、进而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的实证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