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用真菌竹黄的研究进展

药用真菌竹黄的研究进展

10个已知的该类化合物,并研究了它们的抗幽门螺杆菌活性。

该植物干燥根的甲醇提取物用醋酸乙酯和水分配提取。

醋酸乙酯部位具有显著的抗幽门螺杆菌活性,IC50<1μg/ mL。

从该部位分得12α2hydroxy2derrisin、鱼藤酮、鱼藤醇酮、脱氢鱼藤酮、鱼藤素、灰叶素、毒灰叶酚、脱氢鱼藤素、毛鱼藤酮。

另外,还从鱼藤根中得到了二十七碳脂肪酸单甘油酯和β2谷甾醇。

2 鱼藤酮的提取分离和定量方法杨晓云[5]建立了鱼藤根抽提物中鱼藤酮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试样用丙酮溶解,最佳液相色谱条件为:检测波长290nm;流动相为乙腈2水混合液(60∶40);体积流量1 mL/min。

此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度度良好,适合于鱼藤根抽提物中鱼藤酮的测定分析。

武永昆[6]介绍了一种鱼藤酮的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

采用Hypersil C18色谱柱,以乙腈2水(60∶40)为流动相,体积流量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94nm,用外标法对鱼藤酮进行定量分析。

Sea2Yun等[7]藤和马来鱼藤中的鱼藤酮进行提取。

溶剂用氯仿和95%乙醇提取鱼藤酮质量分数分别是40.6%和15.0%,结果氯仿为最佳的提取溶剂,在50℃提取时加压提取和常规浸渍提取出鱼藤酮的质量分数分别是46.1%和40.1%,结果加压提取提取时间短,而且提取量高。

3 制剂制备工艺袁青梅[8]采用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作为囊壁,用原位聚合法对生物农药鱼藤酮进行包囊,制备微胶囊制剂。

结果MF为较好的生物农药用微胶囊缓释剂型的囊壁材料,该制剂制备工艺简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微胶囊在0、25和50℃保存14d后,未见胶囊的破裂,包封率也无明显改变;搅拌速率选择500r/min时,制备出的微胶囊粒径在10~60μm,符合农药微胶囊的要求;缓释性较好,大约有7d以上的缓释时间;包封率为(68.55±5.0)%。

4 安全评价鱼藤系豆科攀援灌木植物,其根、茎、叶入药,含有鱼藤酮等毒素,是引起人体中毒的主要物质。

它对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对呼吸中枢有毒害作用,大剂量直接作用于心脏,抑制其功能,成人服其种子与籽即可致死[9]。

Far[10]将鱼藤酮加入饵料中制成药丸,通过灌饲法喂给鲤鱼,试验配方中还含有一定的表面活性剂聚山集酯80,鱼藤酮对试验动物50%的致死剂量为(LD50)8.1mg/kg。

由此推知,其99%的致死剂量为11.6mg/kg;在灌饲16h内,鱼全部死亡。

配方中表面活性剂能使鱼藤酮有效地被吸收。

文献报道1例误服鱼藤水后两度呼吸骤停的患儿,抢救成功[11];以及8例鱼藤中毒患者,均出现程度不等的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口唇及肢体麻木,视觉模糊、烦躁不安、肌肉震颤和痉挛,即出现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呼吸先快后慢,最后停止。

经有效的救治,8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病程6~15d,均未出现后遗症[12]。

参考文献:[1] 吴征镒1新华本草纲要[M]1第2册1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2] 李典鹏,欧阳明安,Ansakwl C J,等1泰国产攀援鱼藤的异黄酮苷成分[J]1药学学报,1999,34(1):432451[3] 张宪民,李忠荣,邱明华1鱼藤的三个新三萜化合物[J]1云南植物研究,2002,24(6):78727911[4] T akashima1马来鱼藤中一新的鱼藤酮类化合物及相关成分的抗幽门螺杆菌活性[J]1天然产物,2002,65(4):61126131 [5] 杨晓云,张志祥,黄继光,等1鱼藤根抽提物中鱼藤酮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J]1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5(2):432461[6] 武永昆,林 军,叶 敏1鱼藤酮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J]1云南化工,2006,33(2):592601[7] Sea2Yun A1Extraction of rotenone from Derris elli ptica andDerris malaceensis by pressurized liquid extraction compared withmaceration[J]1J Chromatogr A,2006,1125(2):17221761 [8] 袁青梅,杨红卫,张发广,等1原位聚合法制备鱼藤酮微胶囊[J]1应用化学,2006,23(4):38223851[9] 武维恒1急性中毒诊疗手册[K]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10] Far T R,Grlzl J M1The research of taken orally2rotenone tocarp toxicity[J]1Trans A m Fish Soc,1993,122(1):30223041 [11] 吴培芹,张秀凤11例误服鱼藤致两次呼吸骤停患儿的护理[J]1现代护理,2005,11(22):19591[12] 陈萍花18例鱼藤中毒患者的急救护理[J]1吉林医学,2006,27(4):4381药用真菌竹黄的研究进展吴 疆1,侯文彬1,高 欣23(11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 300193;21武警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天津 300062) 竹黄是一种寄生在竹子上的真菌药材,为肉座菌科真菌竹黄S hi raia bambusicola Henn1的子座,分布于四川、安徽、江苏、浙江等地[1]。

民间用于治疗胃痛、风湿性关节炎、气管炎、百日咳、坐骨神经痛、跌打损伤、头痛等症。

现代研究认为竹黄具有消炎、镇痛、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为更好的开发利用这一药材,现将竹黄的化学成分、提取工艺、分析方法、药理作用进行概述。

1 化学成分1.1 苝醌类:竹红菌甲素(hypocrelline A)、竹红菌乙素和竹红菌丙素、hypomycin A[2]。

苝醌类成分具有光敏杀伤癌细胞和抑制艾滋病病毒和其他病毒的作用,在临床上治疗烧伤、皮肤病以及癌症等。

1.2 其他:竹黄多糖、六孢素、麦角甾醇、过氧化麦角甾醇、1, 82二羟基蒽醌[2]、甘露醇、硬脂酸、硬脂酸乙酯[3]、消化酶[4]。

2 提取工艺2.1 竹红菌甲素和乙素的提取[5]:取竹黄适量,用4倍体积・19・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 erb al Drugs 第40卷增刊2009年3收稿日期:200920821270%乙醇浸泡数次,至浸泡液无红色为止。

回收乙醇得深红色浸膏,取少许浸膏溶于氯仿,用10g/L柠檬酸硅胶板进行制备薄层色谱,氯仿2乙醚混合溶剂展开,得3个红色带,分别将3个色带洗脱后,丙酮重结晶,得3个成分。

其中1个成分为竹红菌甲素和乙素。

2.2 其他:从真菌竹黄中提取过氧麦角甾醇[6],方法为醋酸乙酯回流提取,提取液减压浓缩至小体积,以水萃取,水层抽干,以甲醇重结晶,活性炭脱色即得到白色片状晶体(甘露醇)。

醋酸乙酯层以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过氧麦角甾醇,竹红菌素甲、乙,脂肪酸和脂肪酸酯。

从竹黄中提取多糖[7],将竹黄子实体冷冻干燥至恒质量,破碎,过40目筛。

加蒸馏水于恒温水浴锅内浸提;提取2次,滤过后合并滤液,4000r/min、4℃离心20min,去除不溶物后将上清液减压浓缩,再加入4倍体积95%乙醇沉淀12h,无水乙醇、丙酮、乙醚分别洗涤2次,干燥可得竹黄多糖粗品。

3 定量测定3.1 分光光度法测竹红菌甲素[5]:竹黄子座中竹红菌甲素最佳测定方法是将颗粒度为0.1g/颗的竹黄子座风干品10颗浸泡于100g/mL无水乙醇中,8d后,稀释10倍,于465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3.2 HPL C法测定竹红菌甲素与乙素[8]:色谱条件为Nu2 cleosil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2甲醇22%乙酸溶液(9∶2∶1);体积流量为0.8mL/min;检测波长为341nm;检测灵敏度为0.02AU FS;室温。

制备标准曲线,竹红菌甲素在5~50μg/mL、竹红菌乙素在10~80μg/mL内,分别与峰高呈现良好线性关系。

取竹黄样品进样,计算得竹红菌甲素和乙素的量。

4 药理作用4.1 镇痛和局麻作用:通过小鼠热板法镇痛试验及扭体反应试验证明:竹黄Ⅲ号(从竹黄中提得)能显著提高热板法痛阈值,减少小鼠对醋酸刺激扭体反应次数,其镇痛作用优于消炎痛(10mg/kg),与杜冷丁(10mg/kg)相似。

蟾蜍坐骨神经标本为实验材料,用竹黄水浸液、普鲁卡因液和任氏液进行分组试验;以家兔为实验材料,用竹黄水浸液、普鲁卡因液和氯化钠液进行分组试验,结果均表明,竹黄的水溶性部分有局麻作用[10]。

4.2 抗炎和抗菌作用:竹黄Ⅲ号对大鼠足跖肿胀和小鼠鼠耳肿胀程度影响的实验研究表明,竹黄Ⅳ号(0.02%)在所测时间是均能显著减轻大鼠的足跖肿胀程度(P<0.01);对小鼠耳肿胀程度虽无显著差异,但给药组小鼠的肿胀程度普遍低于对照组[9]。

用纸片法对竹红菌甲素的抑菌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竹红菌甲素只对枯草杆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并且此作用具有光敏性[11,12]。

对竹黄发酵液的醋酸乙酯萃取物进行体外抗菌试验,结果显示竹黄发酵液萃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地霉和黑曲霉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13]。

4.3 抗肿瘤作用[8]4.3.1 对细胞膜的光敏作用:研究了竹红菌甲素在HeLa 细胞中分布、形态过程和光损伤效应。

结果显示竹红菌甲素主要分布在细胞膜及胞浆中,有少量进入细胞核中。

竹红菌素加上光照后对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使细胞的存活率显著降低,提示竹红菌甲素的光敏靶部分是细胞膜。

采用Raman光谱从分子水平研究了竹红菌素及其衍生物对脂质和细胞膜的光敏作用。

在竹红菌乙素对人体细胞膜的光敏损伤研究中发现,光敏损伤的红细胞发生膜蛋白交联的脂质过氧化,膜流动性和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其功能发生改变,并揭示它们有链的断裂。

4.3.2 对DNA的光敏作用:竹红菌甲素脂质体对DNA光敏损伤的实验结果显示,无论在氧或无氧条件下,均能测到DNA分子损伤和断链,且与光敏剂浓度有关,推测这可能是由于光敏剂和DNA直接作用的结果。

4.3.3 对肿瘤细胞的凋亡作用:通过竹红菌甲素、竹红菌乙素对人Hce28683盲肠癌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及细胞凋亡诱导作用的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肿瘤作用。

竹红菌甲素主要使细胞阻断于G1期,G1期峰前出现典型的亚二倍体凋亡峰,提示HA具有诱导细胞凋亡及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竹红菌乙素也具有抑制癌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且竹红菌甲素的抑制作用强于竹红菌乙素;凋亡峰的出现与给竹红菌乙素浓度无正相关关系,但与给竹红菌乙素后光照时间有关。

4.4 光敏致突变作用:用中国仓鼠卵巢成纤维细胞(CHD)通过竹红菌甲素光敏诱变及乌苯苷筛选证实,竹红菌甲素光敏反应对细胞Na+,K+A TP酶基因有致突变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