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绪论12.1 布拉格学派12.2 伦敦学派12.3 美国结构主义12.4 转换生成语法12.5 修正还是反叛?问题与练习答案12.2 伦敦学派伦敦学派通常是指英格兰的语言学学术成就。
英格兰不仅在语言学研究方面有着不同寻常的悠久历史,而且在现代语言学方面也具有独特的特征。
J.R.弗斯(1890-1960)使语言学在英国完全地成为一门公认的科学,同时他也于1944年成为英国第一位语言学教授。
在英国,大多数教授语言学的大学教师都接受过弗斯或是反映弗斯思想的著作的指导。
所以,尽管语言学研究后来开始在许多地方盛行起来,"伦敦学派"还是专门地用来称呼独具特色的、有英国色彩的语言学研究。
弗斯主要受到人类学家B.马林诺夫斯基(1884-1942)的影响。
继而,他又影响了他的学生--著名的语言学家M.A.K.韩礼德。
他们三人都强调"语言环境"和语言"系统"的重要性。
因此,伦敦学派也被称为系统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
12.2.1 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论12.2.2 弗斯的理论12.2.3 韩礼德与系统功能语法12.2.1 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论马林诺夫斯基自1927年开始一直在伦敦经济学院任人类学教授。
他所创立的理论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有关语言的功能的理论,这与他纯粹的人类学研究有着明显的分别。
在马林诺夫斯基看来,那种把语言视为"将思想从说话人的大脑传递给听话人的大脑的手段"简直是一个引人误入歧途的神话。
他说,语言"应该被看作是一种行为模式,而不是什么与思维相对应的东西"。
按照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话语的意义并不来自于构成话语的词的意义,而是来自于话语所发生的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马林诺夫斯基的主张主要基于如下两种判断。
第一,在原始社团中,因为没有文字语言,所以语言只有一种用途。
第二,一切社会中儿童都是以这种方式学会语言的。
马林诺夫斯基巧妙地比喻道,在儿童看来,一个名称对它代表的人或物具有某种魔力。
儿童凭借声音而行动,周围的人对他的声音作出反应,所以这些声音的意义就等于外界的反应,即人的活动。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话语常常与周围的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话语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人们无法仅仅依靠语言的内部因素来分辨话语的意义;口头话语的意义总是被语言环境决定着的。
马林诺夫斯基还区分了三种语言环境:(1)言语与当时的身体活动有直接关系的环境;(2)叙述环境;(3)言语仅被用来填补言语空白的环境--寒暄交谈。
就第一种语言环境来说,马林诺夫斯基指出,一个词的意义并不是由其所指的自然属性给予的,而是通过其功能获得的。
原始人学习一个词的意义的过程不是去解释这个词,而是学会使用这个词。
同样,表示行为的动词,通过积极参与这个行为而获得意义。
对于第二种语言环境,马林诺夫斯基进一步区分了"叙述本身所处的当时当地的环境"和"叙述涉及或所指向的环境"。
第一种情况"由当时在场者各自的社会态度、智力水平和感情变化组成",第二种情况则通过语言所指来获得意义(例如神话故事中的情境)。
马林诺夫斯基坚持认为,尽管叙述的意义与语言环境没有什么关系,但却可以改变听话人的社会态度和思想感情。
第三种语言环境是指一种"自由的、无目的的社会交谈"的情况。
这种对语言的使用与任何人类活动都毫无关系,其意义不可能来自使用语言的环境,而只能来自"社会交往的气氛……谈话者之间的私人交流"。
例如一句客气话,它的功能与词汇的意义几乎毫不相干,马林诺夫斯基把这种话语称为"寒暄交谈"。
马林诺夫斯基在他1935年发表的《珊瑚园及其魔力》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语义学理论,并且提出两个新的观点。
第一,他规定了语言学的研究素材,认为孤立的词不过是臆造的语言事实,不过是高级语言分析过程的产物。
有时候,句子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单位,但即使是句子也不能看作完整的语言素材。
在他看来,真正的语言事实是在实际语言环境中使用的完整话语。
马林诺夫斯基的第二个观点是:如果一个语音用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则不能称之为一个词。
应该认为是两个词使用了同样的声音或是同音词。
他说,要想规定一个声音的意义,就必须仔细研究它被使用时的环境。
意义不是存在于语音的某种东西,而是存在于语音与环境的关系中。
马林诺夫斯基的"语言环境"和"意义是情境中的功能"这两个概念,为弗斯用来进一步发展语言学提供了相当有益的背景。
12.2.2 弗斯的理论弗斯通过吸收索绪尔和马林诺夫斯基的某些观点继承了他们的传统,同时又发展了他们的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下,弗斯把语言看作是社会过程,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而并非仅仅是一套约定俗成的符号和信号。
他认为,为了生存,人类必须去学习,而且学习语言是一种参与社会生活的手段。
语言本身是一种做事情的手段,是一种使他人做事的手段。
它还是一种行为手段,是一种生活手段。
弗斯既不把语言看作是完全天生的,也不把语言看作是完全后天获得的。
他倾向于采取一种折衷的态度,认为语言既有先天成分又有后天成分。
因此,他坚持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在实际使用中的语言。
研究语言的目的就是把语言中有意义的成分分析出来,以便建立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
研究语言的方法是,决定语言活动的组成部分,说明它们在各个层次上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指出这些成分与所处环境中的人类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就是说,弗斯试图把语言研究和社会研究结合起来:人与文化价值是不能分离的,语言是文化价值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语言学可以帮助人们揭示人的社会本质。
弗斯提出:意义是一种用途,因此把意义定义为不同层次上的成分和该层次上此成分的情境之间的关系。
根据他的理论,任何句子的意义都含有以下五个部分:(1)每一个音素和它的语音环境的关系;(2)每一个词项和句子中其他词项的关系;(3)每一个词的形态关系;(4)作为例子被给出的句子的类型;(5)句子与其所处上下文的关系;弗斯自己的研究则像马林诺夫斯基一样把语言环境作为研究的重点。
他对语言环境的定义包括整个言语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的历史,而不仅仅是语言出现的环境中人们所从事的活动。
弗斯发现,句子的变异是无穷的,于是他提出了"典型语言环境"这一概念。
这样,很多判断就可以用它来解释。
对于典型语言环境,弗斯解释到,社会环境决定了人们必须扮演的社会角色,因此典型语言环境也是有限的。
基于这个原因,弗斯说"与大多数人们所想像的不同,谈话更像一种大体上规定好的仪式,一旦有人向你说话,你则基本上处于一种规定好了的环境,你再也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于是,语义学就成了对出现在典型语言环境中的话语进行分类的问题。
弗斯还进行了更为具体和更为详细的语境分析。
他提出在分析典型语言环境时,应该在以下四个层次上进行:(1)篇章本身的内部关系a. 结构的成分间的组合关系;b. 系统中的单位的聚合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价值;(2)语言环境的内部关系a. 篇章与非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总的效果;b. 篇章中的"小片段"和"大片段"(如词,词的部分,短语)与环境的特殊组成成分(如项目,物体,人物,性格,事件)之间的分析性关系。
弗斯采用社会学的方法在不同层次上讨论意义。
例如,在语音层,语音出现的位置所具有的功能以及该语音与可以在同一位置上出现的其他语音的对立,构成了这个语音的功能。
在词汇层,词的意义不仅由通常的所指意义决定,而且由搭配决定。
在语言环境层,弗斯意识到,要想限定所有组成环境的因素是极为困难的,但是他在他的《语言学论文集》(1957)中给出了一个图解,不但概括了情景语境,而且概括了语言环境:(1)参加者的有关特征:人物,性格;(a)参加者的语言行为(b)参加者的语言行为以外的行为(2)有关的主题,包括物体,事件以及非语言性和非人格性的事件(3)语言行为的效果第一是语音层,通过分析语音的位置和与其他音的对立来找出语音的功能。
第二是词汇和语义层,这一层的分析目标不仅要说明词的所指意义,而且要说明搭配意义。
例如,night的意义之一是和dark的搭配关系,而dark的意义之一自然是和night的搭配关系。
第三是语法层次,又分形态学层次和句法层次。
在形态学层次上研究词形变化,在句法层次上研究语法范畴的组合关系,或称"类连结"(colligation)。
这种关系是靠语言的组成成分实现的,例如 We study linguistics.第四层是语言环境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主要研究非语言性的物体、行为和事件,以及语言行为所产生的效果。
弗斯指出这种研究不去区别词汇和思想,这样做可以使我们说明为什么在某种环境下要使用某种话语。
由此我们可以在"运用"和"意义"之间划等号。
弗斯还指出在一系列的环境中每一个较小的环境都存在于另一个更大的语言环境之中,就此而论,所有的语言环境都是整个文化环境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弗斯对语言学的第二个重大贡献就是他的韵律分析法(prosodic analysis),也称韵律音位学,这是他于1948年在伦敦语言学会上提出的。
英文prosody这个词在这里有着特殊的意义。
人的话语是一个连续的语流,至少由一个音节组成,不能被切分为若干独立的单位。
在这个语流中,要想分析各个层次上的功能,仅靠语音描写或音位描写是远远不够的。
这是因为音位描写实际上只探讨了聚合关系,没有考虑组合关系。
弗斯指出,在实际话语中构成聚合关系的并不是音位,而是准音位单位(phonematic units)。
准音位单位比音位的特征要少一些,因为有些特征是一个音节或短语(甚至句子)中的音位所共有的。
这种共有特征归到组合关系中去,统称为韵律成分。
弗斯没有给韵律成分下定义,但是他的论证中描绘了韵律成分的组成,包括重读、音长、鼻化、硬腭化和送气等特征。
总之,这些特征不单独存在于一个准韵律单位。
强调"多系统(polysystemic)"的分析不意味着忽视结构的分析。
事实上弗斯非常重视组合关系。
他认为,分析话语的基本单位不是词,而是语篇(text),而且是在特定环境下的语篇。
把语篇拆成各种层次是为了便于研究。
各个层次是从语篇中抽象出来的,因此先从哪一个层次下手都无关紧要。
但是,不论先研究哪一个层次,都必须分析语篇的韵律成分。
韵律分析和音位分析都考虑到基本相同的语音事实。
但是,在材料归类和揭示材料的相互关系上,韵律分析就显得优越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