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种植技术生姜种植技术-有色地膜高产栽培技术全集主持人: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艳红,欢迎您收听“致富早班车”节目。
生姜是我国特产蔬菜,具有风味独特、用途广泛、适应性强、生产成本低、产量高等特点,为广大农民朋友所青睐。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生姜的出口量逐年增加,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目前生姜生产已成为种植业中见效快、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一个优势行业,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为方便农民朋友们掌握生姜栽培技术,在今天的时间里,我们特邀请山东农业大学的艾希珍老师分两次给大家介绍“生姜有色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
现在艾老师来到了演播室。
艾老师,您好!专家:艳红,你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1.主持人:生姜是一种很好的调味蔬菜,有“菜中之祖”的称号,它主要有哪些用途呢?专家:生姜产品除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外,还有多种芳香物质组成的挥发油,因而具有特殊的香辣味。
生姜的用途很广,它是一种集调味品、食品加工原料和药用为一体的多用途蔬菜。
作为调味佐料,它有除腥、去臊、去臭的作用;作为食品加工原料,它可以加工成姜片、姜粉、姜酒、姜油及各种淹渍品等,还是提取香精的原料之一;作为中药,它具有发汗、解毒、健胃、去寒、防暑等功效。
2.主持人:现在生产上广泛栽培的生姜优良品种有哪些?专家:姜以根茎,即姜块繁殖,属于无性繁殖作物,因此,育种工作较难进行,现在各地均以种植当地地方品种为主,多以地名或姜的形态特征取名。
我国以根茎为产品的生姜优良品种主要有:(1)莱芜片姜。
山东省莱芜市地方品种,生长势较强,一般株高70~80厘米,高者可达1米以上。
叶色翠绿,分枝力强,通常每株具有10~15个分枝。
根茎黄皮黄肉,姜球较多并且排列紧密,姜球上节多,节间短,上部鳞片呈淡红色。
根茎肉质细嫩,辛香味浓,品质优良,耐贮耐运,丰产性较好,一般单株根茎重200~400克(4~8两)。
在山东姜区栽培,5月上旬播种,10月中下旬收获,一般每亩产量为2000~2500公斤。
(2)莱芜大姜。
山东省莱芜市地方品种,该品种植株高大,生长势强,一般株高75~90厘米。
叶片大而肥厚,叶色深绿,茎秆粗壮,分枝较少,通常每株有8~12个。
根茎黄皮黄肉,姜球少而肥大,节少而稀,外形美观,商品质量好。
根茎肉质也较细嫩,口感与莱芜片姜相似。
单株根茎大约重400~500克(8两~1斤),露地栽培每亩产量为2500~3500公斤,地膜覆盖栽培的产量可以达到5000公斤以上。
莱芜大姜是目前山东姜区的主栽品种。
除以上介绍的莱芜姜以外,还有广东的疏轮大肉姜和密轮细肉姜、浙江的红爪姜和黄爪姜、安徽的铜陵白姜、湖北的枣阳生姜和来凤姜、贵州省的遵义大白姜、广西的玉林圆肉姜,福建的红芽姜,湖南的黄心姜,四川的竹根姜,云南的玉溪黄姜以及台湾的肉姜等。
它们都具有长势强、产量高、品质好等特点,是我国优良生姜品种。
3.主持人:当前北方地区的保护地蔬菜面积很大,请问生姜栽培主要采用保护地栽培还是露地栽培?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专家:北方地区生姜面积最大的是地膜覆盖栽培,其次是露地栽培,有小面积的中、大拱棚栽培。
露地栽培是传统的栽培模式,一般在立夏(5月上旬)播种,霜降(10月下旬)收获。
由于北方地区无霜期较短,而生姜又不耐霜冻,因此,露地栽培的生长期较短是限制生姜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膜覆盖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应用于生姜生产的简易的保护地栽培模式。
它的优点是不仅可以提早播种,延长生长期,提高产量,还可以增温保湿、抑制杂草生长,减少中耕次数,从而可以省工省力,降低成本。
采用地膜覆盖可提早25~30天播种,比对照增产20%以上。
具体做法是:播种后用宽1.2~1.4米的地膜拉紧盖于沟两侧的垄上,取土压紧地膜,使沟底与膜的距离保持15厘米左右,一幅地膜盖两行。
幼芽出土后,待苗与地膜接触时,打孔引出幼苗。
5月下旬温度已高,第一侧枝开始发生时撤去地膜。
中、大棚栽培一般于3月底~4月初播种,11月上中旬收获。
不仅可以提早播种,还能延迟收获,可进一步延长生姜生长期,从而比地膜覆盖有更大的增产潜力。
但由于设施投资较大,而不同年份生姜的价格差异较大,某些年份高产量不能保证高效益,因此中、大棚栽培的面积不大。
4.主持人: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要是生姜有色地膜覆盖栽培,那么为什么要用有色地膜覆盖呢?专家:有色地膜覆盖栽培是结合透明地膜覆盖进行的,也就是在透明地膜覆盖的基础上覆盖黑色地膜。
因为生姜不耐干旱和高温。
用有色地膜覆盖的主要目的是代替北方传统的地上遮荫技术。
地上遮荫的理论基础是过去一直认为姜喜荫而不耐强光,但通过近几年对姜需光特性的研究发现,午间强光下生姜叶片虽然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光抑制,但它在长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了较完善的光保护机制。
目前地上遮荫对姜生长的主要作用并非只在于降低了光强,而是在降低光强的同时,明显降低了植株冠层的地温和气温,并提高了土壤含水量,这对姜的生长更为重要。
为此,我们经过多年试验,研究出利用有色地膜代替地上遮荫的技术措施,该方法不仅省工省力,操作简便,成本低廉,而且有比地上遮荫更好的降温保湿效果,可更好地改善田间小气候,促进植株生长发育。
据统计,利用黑色地膜代替地上遮荫每亩成本降低80~310元,产量增加8.0%~30%,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5.主持人:生产中传统的降温保湿方法是什么?专家:北方传统的方法是地上遮荫,即“插影草”,用谷草、玉米秸、柞树枝等插成稀疏的花篱,通常是在姜播种后趁土壤湿润插在姜沟的南侧(东西向沟)或西侧(南北向沟),高度为60~70厘米,稍向北或向东倾斜。
南方多采用搭棚遮荫的方法,称为“搭姜棚”。
一般在幼芽出土后在畦面搭棚,将2~3厘米粗的竹竿或小木棍插于畦的两侧,在1.7~2米处横绑小竹竿,上面覆盖茅草或麦秸,然后用绳固定。
这种传统的遮荫方法是一项非常烦琐的工作,劳动强度很大,每年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地上遮荫材料成本逐年提高,遮荫逐渐成为限制姜进一步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此,我们认为利用有色地膜覆盖代替传统的地上遮荫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6.主持人:什么时间进行有色地膜覆盖?怎样进行覆盖呢?专家:有色地膜覆盖是在透明地膜覆盖的基础上进行的,5月初(生姜出苗前)选择幅宽与透明膜相同的黑色地膜,覆在原来的透明地膜上,用镰刀背将地膜塞紧就可以。
7.主持人:听说近几年,打孔黑膜、遮阳网等材料在山东姜区也逐渐用于生产,与这些遮荫方法相比,黑色地膜覆盖有什么优点?专家:主要是降低成本。
从降温保湿效果来看,黑色地膜覆盖的降温效果比遮阳网好,比打孔黑膜稍差,但保湿效果较明显优于打孔黑膜和遮阳网,最终产量与打孔黑膜遮荫没有明显差异,但明显高于遮阳网。
8.主持人:要想种好生姜,就必须了解生姜的主要生长特性,请您就这方面谈谈好吗?专家:好的。
姜起源于热带地区,在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喜温而不耐寒的特性,植株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左右。
生姜属于中光性植物,在中等强度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但不同生长期对光强要求不同。
生姜幼苗期生长量较小,强光容易造成地温过高和土壤缺水,因此,常表现为植株矮小,叶片扭曲,生长不旺。
但旺盛生长期要求较强的光照。
由于姜的根系不发达,吸水能力弱,因此不耐干旱。
土壤水分不足会导致生姜植株矮小,产量降低,而且根茎纤维增多,品质变劣。
但是,姜也不耐涝,如果土壤积水,生长发育就会受阻,并容易引发姜瘟病和其它病害。
9.主持人:生姜对土壤条件有要求吗?专家:生姜对土壤质地要求不严格,无论砂土、壤土或粘土均能正常生长,但不同土质对其产量和品质有较大影响,壤土有利于植株生长与根系发育,产量较高,尤其是重壤土的生姜产量最高。
另外,生姜喜欢微酸性土壤,pH值5~7范围内生长良好,因此,栽培生姜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有机质丰富、通气排水良好的土壤,盐碱涝洼地不适合种姜。
10.主持人:生姜对肥料有什么需求吗?专家:生姜属于喜肥耐肥作物,每生产1000公斤鲜姜大约吸收纯氮6.34公斤,磷0.57公斤,钾9.27公斤,钙1.30公斤,镁1.36公斤。
生姜在全生育期吸收钾最多,其次是氮,再次是镁、钙、磷。
不同生育期,生姜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量不同,幼苗期对氮、磷、钾的吸收量相对较少,大约占全生育期总吸收量的12%;旺盛生长期对氮、磷、钾的吸收量较多,大约占全生育期总吸收量的88%。
11.主持人:生姜是无性繁殖的蔬菜,整个生长过程基本是营养生长,在栽培中应分几个时期进行管理?专家:根据生姜的生长特点和管理上的差异,可分为发芽期、幼苗期和旺盛生长期三个时期。
12.主持人:请您分别介绍三个时期的生长特点各是什么?专家:从幼芽萌动到第一片叶展开为生姜的发芽期,包括催芽和出苗两个阶段,大约需要50天左右。
发芽期主要包括幼芽的发生、成苗和初生根的形成。
播种前完成芽的萌动、破皮和鳞片的发生。
播种以后,鳞片继续发生,幼芽伸长,幼芽基部开始发根。
同时,幼苗逐渐顶出地面,第一片叶很快展开,发芽期结束。
从第一叶展开到植株具有2个较大的分枝(俗称“三股杈”)的时期为幼苗期,大约需要60~70天。
这一时期主要生长部位是主茎和根系。
幼苗期植株生长对水分要求比较严格,栽培中应特别注意水分管理。
从“三股杈”至收获为姜的旺盛生长期,大约需要70~80天。
此期按生长中心不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从“三股杈”至9月上旬,为旺盛生长前期或称发棵期。
这一阶段仍以地上部生长为主,地下根茎已经形成,但膨大速度较慢。
9月上旬以后,生长中心转移到根茎,称为旺盛生长后期或根茎膨大期。
此时,地上部生长比较缓慢,营养大量输送到地下部,根茎迅速膨大,是产量形成的最主要时期。
发芽期幼芽发生和生长所需的营养主要来自种姜贮藏的养分。
因此,种姜的质量和播种质量是影响发芽期姜生长的主要因素。
在栽培中要严格选种,科学催芽,精细播种,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以保证苗全苗壮。
13.主持人:培育壮芽是生姜获得丰产的首要环节。
那么怎样培育壮芽呢?专家:培育壮芽包括晒姜和困姜、选种、催芽三个环节。
首先是晒姜和困姜。
一般于播种前20~30天从贮藏窖中取出种姜,洗去姜块上的泥土,平铺在草苫或干净地面上晾晒1~2天,也就是“晒姜”。
室外温度较高时(15℃以上)在室外进行,傍晚收进屋里;外界温度低时在室内进行。
晒姜结束后,将种姜放在室内堆放2~3天,姜堆上覆盖草苫,称为“困姜”。
然后是选种。
晒姜、困姜过程中和催芽前需进行严格选种。
应选择姜块肥大、色泽鲜亮、肉质新鲜、不干缩、不腐烂、未受冻、质地硬、无病虫危害的健壮姜块做姜种,严格淘汰瘦弱干瘪、肉质变褐或发软的姜块。
最后是催芽。
将姜种置于温度为22~25℃,相对湿度在60%~80%条件下催芽。
目的是促使幼芽快速萌发,幼苗出土快而整齐,并相对延长生长期,为提高产量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