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珠江河口赤潮研究进展与防治对策

珠江河口赤潮研究进展与防治对策



20黄茅岛至大头洲附近海域、桂 山岛以北及桂Il Jfl畸箱养殖区
19-24
展态势,及早采取应急措施。 (3)进一步加大在赤潮研究领域的投 入,为珠江河口赤潮灾害的防治提供强有 力的理论支持。

2006年2月9日~ 23日
珠江口澳f J机场到洪澳岛北 部沿岸海区及深圳后海湾 珠江u桂山港和东澳岛码头 附近海域
球形棕囊藻
3∞
束造成明显的直接经 济损失

2006年4月26 日~29日
多环旋沟藻
1・2
网箱养殖n花、石敏、 军曹鱼大量死r:.经济 损失100万元
蓉下转第25页件遵
万方数据
一20_-
参考文献
【1]Elsberry
f18】刘春霞,王静,齐义表,等.基于WEF模式
GJ,et
EL,F帆WM,Holland
16
14 12
舞10
螽s
裂6
4 2 O
棚~田川Ⅲ一匕口[门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口珠江口
口广东省
2006年份
图1广东省与珠江口赤潮发生次数统计
万方数据
一19一
琵源及环境
帽科技信息2009年第1 o期
CHINA SCIENCE
Am
TE撇OGY
INFORMATION
h^ay.2009
罐嘲上接第20页
aj.热带
同化QuikSCAT风场资料的初步试验[J】.热 带海洋学报.2004;25(6):69-74 【19】丁一汇.天气动力学中的诊断分析方法 (MJ.第l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f7_19 f20]Lau
KH.Lau NC.Observed
Structure
气旋全球观[M】.陈联寿,董克勤,金汉良等 译.第1版.北京:气象出版杜.1994;243 f2J冯利华,骆高远,王红英.登陆台风的可公 度性[J】.气象科技.2005;55(1):22 [5】姜允迪.渭河汉江流域秋雨成灾台风龙 王造成福建严重损失[J】.气象.2006;520):
的铁元素,再加上珠江121特殊的自然条 件,可能是导致珠江I:1赤潮发生频率高于 其他海区的关键因素。
4.珠江口赤潮灾害的成因
综合以往对珠江口海洋赤潮研究结 果,珠江口海域赤潮的成因主要包括: (1)人类活动导致海洋环境持续恶化是 赤潮频发的主要原因。珠江口紧邻我国华 南城市群,随着粤港澳三地城市化水平的 不断提高,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进 入珠江12海域,海洋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富营养化水平不断提高。丰富的氮、磷等 营养盐为赤潮的爆发提供了先决条件。 (2)珠江IZl海域赤潮生物种类繁多, 共有139种之多,生物量也较高,容易形 成赤潮。 (3)与季风有关。珠江口地处东亚季 风区,观测结果表明,赤潮多发生于3~5 月间,此时正是东北季风向西南季风转换 时期,同时也是珠江口沿岸雨季的前讯期, 气温适中,水温和盐度变幅较大,营养物质 聚集,大量地表营养物质以面源的形式进 入珠江121,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最终 引发赤潮。 (4)与厄尔尼诺事件有关。在厄尔尼 诺发生年或次年,多有赤潮发生,主要原 因是厄尔尼诺事件引起海水上翻,引起底 层富含营养盐的水层上翻到近海面Il副。

2002年6月4日 _12日
深圳湾、赤湾、牛头岛两北, 火屿山以西、香港机场附近等 海域
巾肋骨条藻、 尤纹环沟藻
3∞

2003年4月27口
球海桂山岛至九洲岛…带海 域
巾肋骨条藻. 角毛藻 球形铩囊藻
350
预报工作,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一旦发现 水质异常和赤潮生物增加,要密切注意发
”11l网箱养殖鱼类零 星死亡
面积 地点 深圳湾东角头节赤湾fJ沿岸 深圳湾后海至赤湾fj水域 赤潮生物 海链漂 .}1肋骨条藻
府应该进一步加强珠江1:3海域的环境管
危害情况
(k秆)
10 12
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污水特别是 生活污水的处理率。同时,相关政府部门 要做好珠江河口水产养殖规划,适当控制 沿岸养殖规模,尽量减少网箱养殖对水环 境的影响。 (2)3~5月是珠江口海域赤潮高发期, 因此这一时期应该加强海域环境的监测和
潮记录见表1。
3.珠江河口赤潮研究进展
珠江河口的赤潮灾害相关研究可以追 溯到20世纪80年代。唐锦萍和李德新最 先报道了发生于1982年11月上旬南海内伶 仃洋浅滩水域出现的赤潮141。这次赤潮位 于伶仃洋东南、内伶仃岛以北,在矾石水 道南部和矾石浅滩水域,共有四条南北向 的赤潮带,最宽的约1.5公里,最窄的约 200米,带长12~15公里。鉴于此次的赤 潮现象,珠江水资源保护办公室组织有关 专家于1984年12月22日至31日对内外伶 仃洋和四大口门进行了为期10天的水文和 水质观测。分析结果表明,珠江口海域叶绿 素浓度较低,远未达到富营养化标准。但由 于人类活动影响,伶仃洋海域部分近岸测 点的氮、磷浓度较高,而且伶仃洋的河口形 态、潮汐动力过程、盐度变化规律和伶仃洋 所处的气候特点都有利于赤潮的发生。因 此唐锦萍等认为伶仃洋具有发生赤潮的有 利条件,赤潮灾害出现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141。后来,莫珠成又对1982年11月上旬 发生的赤潮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 次赤潮灾害是由于一种微小的单细胞甲藻 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引起的,与水体中氮、 磷含量密切相关。同时,当日的气温及该水 域的静水条件都有利于藻类的大量繁殖, 从而导致了赤潮形成b1。由此可见,在改 革开放之初,珠江口特别是伶仃洋的水体 显示出受污染的迹象。 20世纪90年代,处于改革开放前沿 的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 环境污染问题更为突出,珠江河IEI的环境
却遭受严重破坏,水体富营养化水平逐年 提高,赤潮灾害频发,相关研究也更为活 跃。林永水等研究了珠江121赤潮生物的种 类组成、季节更替,分析了赤潮生物与环 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各赤潮生 物的习性不同,出现繁殖盛期的时间不尽 相同,所以在不同季节赤潮生物的种类组 成不同,具有明显的季节更替规律。珠江 口水域的赤潮现象是由多种不同的赤潮藻 类产生的,赤潮生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 系非常复杂,适宜的温度、盐度和丰富的营 养盐条件都会导致赤潮灾害的产生16I。钱 宏林等根据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多年调 查资料,分析了主要的赤潮生物种类,研究 显示,珠江IZl水域的赤潮生物种类繁多,达 98钟之多【7I。钱宏林还列举了重要赤潮事 件,最后对赤潮诱发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指 出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厄尔尼诸现象)、 海水养殖自身污染和人类活动破坏都会在 一定程度上诱发并加剧珠江IZl海域的赤潮 灾害。 近年来,珠江口海域的污染状况持续 恶化,赤潮发生的频率进一步加剧。值得欣 慰的是,国内海洋学家对该海域的赤潮灾 害的研究也逐年增多,这为在一定程度上 预防和控制赤潮灾害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 据。钱宏林等对发生于广东沿岸的1980- 1992年间的66起赤潮事件进行了分析,归 纳出广东沿岸赤潮有如下特点,包括频率 增多、全年均可发生、赤潮区域扩大、持续 时间长和危害程度大、新纪录种和有毒赤 潮多等。钱宏林还对赤潮成因进行了分析, 认为海洋污染和海水养殖业的自身污染是
2.珠江口赤潮情况
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 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 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韩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 都很频繁。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发展 迅速,工业污水尤其是生活污水量剧增,近 岸海域水质呈现恶化趋势,赤潮发生频率 也逐渐增多,主要分布在珠江口、大鹏湾, 大亚湾、汕头海域和湛江海域,其中珠江口 是赤潮的重灾区。根据《广东省海洋环境质 量报告书》131,珠江口和广东省近年赤潮发 生频率统计如图1所示,珠江口部分典型赤
赤潮发生频繁的根本原因,赤潮藻类种类 繁多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因素,并且与季风 转换有密切的关系。广东沿海的赤潮丰要 发生在东北季风向西南季风转换时期的3~ 5月”J。颜天等回顾了香港及珠江口海域 赤潮发生和藻毒素污染的历史和现状,进 行了不同营养盐、温度、盐度条件下赤潮藻 群落变化过程实验,初步探讨了物理、化 学、生物等环境因子在香港和珠江口海域 赤潮发生中的作用机制19 J。 1998年春季3-4月,以香港为中心的 珠江口海域发生了一次大规模赤潮,使该 水域港湾网箱养殖鱼类几乎全部死亡,经 济损失惨重。黄长江等对这次赤潮的生物 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此次赤 潮共有7种原因生物,其中红色裸甲藻是优 势种之一,灰白下沟藻和多环旋沟藻在我 国是新纪录,螺沟藻98型则可能是新种I肛 121。刘晓南等研究了广东沿海赤潮发生频 率差异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指出珠江口海 域为珠江水系人海1:3集中区域,广东陆源 污染物集中干此出海,是赤潮发生的敏感 区域…J。随着城市的发展,陆源污染物 进入海洋的数量加大,邻近城市化发展较 快的珠江口海域赤潮出现频率高于其他城 市化相对较慢的海域。翁焕新等在模拟实 验观测赤潮藻对铁、磷吸收的基础上,通过 系统分析珠江口沉积柱状样中铁一磷的积 累和表层沉积物中铁、磷的释放实验,讨论 了珠江口赤潮频发的原因114I。结果表明, 铁和磷对赤潮藻类生长具有协同限制作 用,珠江口沉积铁一磷的富集可以为藻类 的爆发性增殖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必需
5.珠江口赤潮防治对策
根据现有的赤潮研究成果,提出以下 防治对策: (1)加强环境管理,控制人海污染 源。珠江口赤潮灾害的频繁发生主要是人 类活动造成的排海污染物不断增加,导致 珠江121海域的富营养化状况日趋严重。政
表1珠江口海域部分赤潮基本情况
序号
1 2
时问 2002年2门20日 2002年5月1口~ 13口
珠江河口赤潮研究进展与防治对策
黄晓英广东省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51 8001
摘要
随着珠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珠
江口污染日益严重,赤潮灾害频繁发生,急需
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种有机物的废污 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为赤 潮藻类大量繁殖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国 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 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多种海洋浮 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 多种能产生毒素。 海域内一旦发生赤潮,会给海洋中的 生物、海洋环境乃至生活在这一海域的沿 岸居民造成严重的危害。高度密集的赤潮 生物能将鱼、贝类的呼吸器官堵塞,造成 大批鱼和贝类死亡,使水产养殖业遭受重 大损失。同时,这些被赤潮毒死的鱼或贝 类在海水中继续分泌毒素。危害其他海洋 生物的生长。赤潮生物的残体,在海水中 进行好养分解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 局部海水发臭,恶化海洋环境。如果人误 食r被赤潮污染的鱼或贝类,还能造成死 亡。因此,从事赤潮发生机制和赤潮灾害 的控制研究是许多海洋环境学家十分关注 的课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