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数学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本章回顾总结 新人教A版必修1

高中数学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本章回顾总结 新人教A版必修1


描点法 未知函数或较 复杂的函数
列表、描点、连线
2.使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题的常见类型. (1)求函数的定义域. (2)求函数的值域. (3)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4)解方程、不等式等有关问题,确定参数范围.
(1)函数 ()
则 y=f(x+1)的图象大致是
(2)已知函数 f(x)=2x,x≥2,
(1)求函数 f(x)=log2x-1 3x-2的定义域.
(2)求函数 y=13x2-4x,x∈[0,5)的值域. 解:(1)由题意知 22xx- -11> ≠01, ,故
3x-2>0,
x>23,且 x≠1,即定义域为23,1∪(1,+∞). (2)令 u=x2-4x,x∈[0,5),则-4≤u<5,135<y≤13-4,2143 <y ≤81,即值域为2143,81.
画法
应用范围
基本函 数法
基本初等函数
与基本初等函 变换法 数有关联的函

画法技巧
利用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指 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有关知识,画 出特殊点(线),直接根据函数的图象特征作出 图象
弄清所给函数与基本函数的关系,恰当选择 平移、对称等变换方法,由基本函数图象变 换得到函数图象
1
1
1
1
(3) a=0.22 ,b=0.32 ,c=33 ,d=53 .
解:(1)因为 0<0.65.1<1,5.10.6>1,log0.65.1<0, 所以 5.10.6>0.65.1>log0.65.1.
(2)方法一: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函数 y=log7x 与 y=log8x 的图象,由底数变化对图象位置的影响知:
若关于 x 的方程 f(x)=k
x-13,x<2.
有两个不同的实根,则实数 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解析:(1)作出
的图象,如图 1 所
示.再把 f(x)的图象向左平移一个单位长度,可得到 y=f(x+1)
的图象.故选 B.
(2)作出函数 f(x)=2x,x≥2,
的简图,如图 2 所示,
x-13,x<2.
2.利用函数图象,由方程 f(x)=g(x)解的个数可以确定参数 的取值范围,这时可转化为两函数 y=f(x)与 y=g(x)图象交点个 数问题.
三、指数、对数、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问题 定义域、值域是函数的两个重要要素,也是高考的热点, 求函数定义域时,先要列出使解析式有意义的式子,常有以下 几种情况:①分式分母不为0;②偶次根式中,被开方数非负; ③0的0次幂无意义;④对数式中真数大于0,底数大于0,且不 为1,然后根据条件将自变量满足的范围转化为求不等式或不等 式组的问题,而函数的值域往往和函数的最值联系在一起,常 见方法有:观察法,单调性法,换元法,分离常数法,配方 法,数形结合法等.
方程 f(x)=k 有两个不同的实根,也就是函数 f(x)的图象与直线 y =k 有两个不同的交点,所以 0<k<1.
答案:(1)B (2)(0,1)
【题后总结】1.函数图象判断问题要对常见函数,如一次函 数,二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形如 y=x+1x的函数等的图象与性质,以及由此变换得到的函数 图象与性质要做到非常熟练.
log712>log812. lg 12
解:(1)原式=53212
3 +
-287-3÷(24)
3 -4
1
+25
2
×(2-5
)-2
-1
=53-23-24+2-1=-22.
1
(2)原式=(3-3) -3 + lg 42-2lg 4+1
-lg 4-1+log5
35 7
=3+ lg 4-12+lg 4+log5 5 =3+1-lg 4+lg 4+1
=5.
【题后总结】指数式的运算首先注意化简顺序,一般负指 数先转化成正指数,根式化为分数指数幂运算,其次要准确把 握幂的运算性质;对数运算一般先化为同底数对数,再利用对 数运算性质进行“收”或“拆”,即将同底数对数的和(差)收成 积(商)的对数,或将积(商)的对数拆成对数的和(差).
二、指数、对数、幂函数的图象及应用 1.函数图象的画法.
【题后总结】1.求函数定义域先要根据解析式有意义的要 求,列出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然后转化为求不等式或不等式组 的解集,同时注意解析式中含有字母时,要对字母进行分类讨 论.
2.函数的值域是函数值的集合,它是由函数的定义域与对 应关系确定的.若函数在给定区间上是单调函数,可利用单调 性求值域.
四、数的大小比较 数的大小比较常用方法: (1)比较两数(式)或几个数(式)大小问题是本章的一个重要题 型,主要考查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应用 及差值比较法与商值比较法的应用,常用的方法有单调性法、 图象法、中间搭桥法、作差法、作商法. (2)当需要比较大小的两个实数均是指数幂或对数式时,可 将其看成某个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或幂函数的函数值,然后利 用该函数的单调性比较.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 单元回顾总结
一、指数、对数的运算 1.指数、对数的运算应遵循的原则: 指数式的运算首先注意化简顺序,一般负指数先转化成正 指数,根式化为分数指数幂运算,其次若出现分式则要注意分 子、分母因式分解以达到约分的目的.对数运算首先注意公式应 用过程中范围的变化,前后要等价,熟练地运用对数的三个运算 性质并结合对数恒等式,换底公式是对数计算、化简、证明常用 的技巧.
(3)比较多个数的大小时,先利用“0”和“1”作为分界点, 即把它们分为“小于0”,“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大于1”三 部分,然后再在各部分内利用函数的性质比较大小.
(4)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函数的图象解决.
比较下1;
(2)log712,log812;
2.对于底数相同的对数式的化简,常用的方法: (1)“收”,将同底的两对数的和(差)收成积(商)的对数. (2)“拆”,将积(商)的对数拆成对数的和(差).
计算:
7 (1)29
1 2
3 +
2-6227-3÷16-0.75+5
1
2×(4-5
)-2-(
2-1)0;
1 (2)27
1 -3

lg 42-lg 16+1-lg 14+log5 35-log5 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