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常见护理问题新生儿脓疱疹(化脓性感染)、汗疱疹1.新生儿皮肤薄嫩,血管丰富,应防止擦伤而引起感染。
2.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卫生,衣服要宽大、质软、不褪色。
3.有化脓性皮肤病的家属不要接触新生儿,以防交叉感染。
4.当外界温度高,新生儿易出汗并有白色汗疹,一般不需处理。
当面部.躯干.四肢发生大疱,内有脓液,形成脓疱疹时,需及时就诊治疗,以防并发症。
新生儿脐炎1.脐带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3-7天脱落,脐带脱落后脐窝有渗出物时以酒精或碘伏棉签拭涂,保持脐部清洁干燥,避免污染。
2.脐带未脱落前应注意检查包扎脐带的纱布有无渗血,渗出物较多者须重新结扎止血。
脐带未脱落时,不能用爽身粉等异物刺激。
3.如果发现脐轮红肿,脐部有脓性分泌物,并有臭味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新生儿黄疸1.仔细观察黄疸变化。
黄疸是从头开始黄,从脚开始退,而眼睛是最早黄,最晚退的,所以可以先从眼睛观察起。
可以按压身体任何部位,只要按压的皮肤处呈现白色就没有关系,是黄色就要注意了。
2.观察宝宝日常生活,觉得宝宝看起来愈来愈黄,精神及胃口都不好,或者体温不稳、嗜睡,容易尖声哭闹等状况,都要去医院检查。
3.注意宝宝大便的颜色,如果是肝脏胆道发生问题,大便会变白,但不是突然变白,而是愈来愈淡,如果再加上身体突然又黄起来,就必须带给医生看。
4.尽量不要让家里太暗,窗帘不要都拉得太严实。
5.勤喂母乳。
如果证明是因为喂食不足所产生的黄疸,妈妈必须要勤喂宝宝,因为乳汁分泌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勤吸才会刺激分泌乳激素,分泌的乳汁才会愈多,千万不要以为宝宝吃不够或因持续黄疸,就用水或糖水补充。
宝宝一天尿6次以上,体重持续增加,就表示吃的份量足够。
6.如果黄疸退了又升高就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婴幼儿腹泻常见的腹泻原因有:1.进食量过多或次数过多,加重了胃肠道的负担;2.添加辅食过急或食物品种过多,或食用过多油腻带渣的食物,不能完全消化;3.喂养不定时,胃肠道不能形成定时分泌消化液的条件反射,致使消化功能降低;4.吃进带细菌的食物,引起胃肠道感染;5.患消化道以外的病(如感冒、肺炎等),可以因消化功能紊乱而导致腹泻;6.环境温度过低、过高时,小儿也可能出现腹泻。
婴儿腹泻后应做好以下几件事:1.不要禁食。
吃母乳的婴儿要继续哺喂,只要婴儿想吃,就可以喂。
吃牛奶的婴儿每次奶量可以减少1/3左右,奶中稍加些水。
如果减量后婴儿不够吃,可以添加含盐分的米汤,或哺喂胡萝卜水,新鲜蔬菜水,以补充无机盐和维生素。
已经加粥等辅助食品的婴儿,可将这些食物数量稍微减少。
要根据婴儿口渴情况,保证喂水。
2.早期发现脱水。
当婴儿腹泻严重,伴有呕吐、发烧、口渴、口唇发干,尿少或无尿,眼窝下陷、前囟下陷,婴儿在短期内“消瘦”,皮肤“发蔫”,哭而无泪,这说明已经引起脱水了,应及时将病儿送到医院去治疗。
3.预防脱水。
用口服补液盐不断补充由于腹泻和呕吐所丢失的水分和盐分,脱水便不会发生。
4.不要滥用抗生素。
许多轻型腹泻不用抗生素等消炎药物治疗就可自愈;或者服用妈咪爱等微生态制剂,思密达等吸附水分的药物也很快病愈,尤其秋季腹泻因病毒感染所致,应用抗生素治疗不仅无效,反而有害;细菌性痢疾或其他细菌性腹泻,可以应用抗生素,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之下治疗。
5.家长应仔细观察大便的性质、颜色、次数和大便量的多少,将大便异常部分留做标本以备化验,查找腹泻的原因;要注意腹部保暖,以减少肠蠕动;注意让婴儿多休息,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防止红臀发生,尿布清洗干净,煮沸消毒,晒干再用。
婴幼儿溢奶、呕吐的家庭护理溢奶是奶水的正常反流现象,溢出的奶水距离嘴巴很近或只是在嘴边,而吐奶是奶水强而有力由嘴巴喷出,奶水距离嘴边较远,通常代表有较严重的疾病。
溢奶的宝宝只要生长和体重增加正常、不呛到造成反覆性肺炎、溢出物不带血丝或黄绿色胆汁,就可观察并采取底下的措施,通常多会改善:1. 奶嘴奶洞的大小要适中。
奶洞太大奶水流速太快,来不及吞咽,易引起溢奶;太小可能使宝宝吸入太多的空气而容易溢奶。
一般是奶瓶倒立时,一秒一滴的速度即可。
2. 少量多餐喂奶。
喂奶时和喂奶后要避免晃动宝宝的身体。
喂奶到一半时先帮宝宝排气后,再喂另外一半的奶水,于喂完时再帮宝宝排气。
喂奶后要以宝宝保持直立的姿势抱着他约30分钟。
宝宝躺着时垫高身体约30-45度。
3. 如果以上方法没有改善,可在牛奶中加入米粉或麦粉使牛奶变浓稠或使用专用奶粉减轻溢奶。
如果还是没有改善考虑药物治疗。
4. 少数溢奶或吐奶的宝宝是由于对牛奶蛋白过敏所引起,可在医师指导下尝试使用低过敏配方粉奶。
5. 溢奶通常会随年纪增大,特别是幼儿开始能够坐起或站立时,会渐渐改善。
但是要注意宝宝有无以下的情形:⑴呕吐物,如果含有黄绿色胆汁,要考虑是否有肠阻塞;含有血丝或咖啡色的东西,要考虑食道、胃或十二指肠出血。
⑵餐后发生喷射式的呕吐,呕吐物不含黄绿色胆汁,且一天比一天厉害,体重不增加甚至减轻,这时候要注意是否发生了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
⑶剧烈呕吐也要考虑脑部病灶引起颅内高压。
有以上情形代表宝宝可能有严重的疾病,必须找小儿科医师诊疗。
小儿发热(发烧)的家庭护理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大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大类:1、受外在环境影响,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
2、内在因素:生病、感冒、气管炎、喉咙发炎或其他疾病。
3、其他因素:如预防注射,包括麻疹、霍乱、白喉、百口咳、破伤风等反应。
医师治病,首重病因的发现及能完全治愈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只为退烧而已。
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会让发热症状持续表现出来,以探寻内在真正的病因。
只有脑炎、脑膜炎等疾病脑质本身受病毒破坏才会伤及智能或感官机能,发热不会把人烧笨,烧聋。
但如果体温超过41℃,孩子患细菌性脑膜炎或败血症的可能性比较高,应警觉。
正确的退烧方法应该是:1、维持家中的空气流通,维持房间温度于25~27℃。
可将幼儿置于冷气房中或以电扇绕转着吹,使体温慢慢地下降。
如果其四肢冰凉又猛打寒颤,则表示需要温热,所以要外加毛毯覆盖。
2、如果孩子四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热,可以少穿点衣物。
3、将孩子身上衣物解开,用温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使宝宝皮肤的血管扩张将体气散出,另外水气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体热。
4、睡冰枕有助于散热,但对较小的幼儿并不建议,因幼儿不易转动身体,冰枕易造成局部过冷或致体温过低。
使用退热贴也可以,退热贴的胶状物质中的水份汽化时可以将热量带走,不会出现过分冷却的情况。
5、多喝水以助发汗,并防脱水。
6、使用退热药:当婴幼儿中心温度(肛温或耳温)超过38.5℃时,可以适度的使用退烧药水或栓剂。
正确使用退热药:1、某些特定的病毒感染如水痘或流感,阿斯匹林可能引发雷氏症候群,不宜使用。
2、栓剂用来塞肛门,由直肠吸收,用量宁取少量,密集使用容易退烧过度,体温陡降,或是反覆刺激肛门,造成腹泻。
打退烧针,是最不安全的,有的孩子甚至过敏休克。
3、不同的退热药最好不要随意的互相并用,单独使用比较安全。
4、退烧药也不可多服几次或将剂量增加。
药会有毒性,任何药物(包括退烧药)都有它们一定的用法,吃多了即会产生毒性。
退烧药的毒性反应之一,就是让体温升高。
儿童咳嗽的家庭护理1、咳嗽是一种症状,它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其作用是清除呼吸道中的垃圾(包括微生物、吸入的颗粒、炎症产生的分泌物等)。
2、咳嗽的原因很多,呼吸道感染(嗓子发炎)引起的咳嗽最常见,也可以由于孩子不小心气管中呛入很小的异物(花生、瓜子碎屑等)而不停的咳嗽。
3、咳嗽不是马上就要吃咳嗽药,因为咳嗽药一般都有镇咳作用,有的还对中枢神经有麻醉效果。
如果刚一咳就吃咳嗽药,孩子倒是不咳了,但未咳出的痰会聚集起来,把呼吸通道堵塞,进而影响孩子的呼吸和对呼吸道内炎症物质的消除。
所以一般咳嗽初期,都是给呼吸道发炎的孩子用点消炎药,炎症消退了,咳嗽自然就减轻了。
如果咳嗽太厉害,影响孩子睡眠,可以适当用些小儿专用的止咳药。
4、只要正规治疗孩子病好了,稍微有点咳嗽不要紧,咳嗽恢复是有个过程的。
这时的咳嗽大多都是孩子因为不会吐痰引起,如果不是剧烈的咳嗽就不必大惊小怪,可以进行食疗,比如给孩子喝些蜂蜜熬的梨水。
如感觉孩子有痰未咳出,可以给他们吃点化痰的药。
5、白细胞较高说明还有炎症,打几天吊针后,还要继续吃两到三天消炎药过渡。
6、孩子子饮食不合理、营养不良、佝偻病、微量无素缺乏(如缺铁锌)等都容易引起咳嗽感冒,不一定就是免疫力低下。
在孩子反复感冒咳嗽时,找儿科医生看一下,寻找病因,对症治疗,而不是盲目给孩子服用提高免疫力的药物。
7、孩子少穿点,多接触点冷的环境,对他们预防感冒咳嗽是十分有益的。
8、婴儿剧烈咳嗽时最好将其抱起,使上身呈45度的角度,同时用手轻轻拍背,使粘附在气管上的分泌物得以松劲,利于咳出。
9、保持空气温度,温度和洁净度十分重要。
室温最好保持20-26℃左右,定时通风,室内湿度50%~70%,利于痰液稀释而咳出,空气太干燥,痰液粘在气管壁上不易排出。
10、夜间咳嗽厉害可稍抬枕头,减少患儿胃食道返流对咽喉部刺激。
儿童抽痉家庭护理被多数人叫做“抽痉”的情况在医学上称之为“惊厥”。
惊厥常常表现为突然出现全身或局部痉挛性抽搐,多伴有意识障碍、双眼上翻、凝视或斜视,发作持续时间短,严重者反复多次发作。
抽痉的原因:1. 婴幼儿持续高热是诱发惊厥的高危因素。
2. 患有脑或神经系统疾病的孩子也容易惊厥。
孩子抽痉怎么办?1.合理做好降温措施,避免孩子持续处于高热状态,就能够有效地预防惊厥。
2.对于原有脑部疾病伴有感染者,低、中度发热即会引起患儿惊厥发作,且为反复发作的高危因素,对这部分婴幼儿,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当患儿体温大于38.50C时,即可给予口服退烧药,并根据医嘱口服安定片(0.2-0.3mg/kg)或口服鲁米那片(3-5 mg/kg),以预防惊厥发作。
3.一旦发现婴幼儿惊厥,应立即解开患儿衣扣、裤带,使其静卧于床上。
保持周围环境安静,让患儿头偏一侧,压舌板或木筷、牙刷柄等物裹以布类放在上下门齿之间,以防咬伤舌头。
家长也可以用拇指压人中穴也可以起到定惊作用。
4.同时,不断清除患和口鼻腔内的分沁物、粘液和其它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5.严禁对患儿摇曳或大声喊叫,以防加重惊厥。
6.如果是高热引起患儿惊厥,则应当退热。
可用冰水毛巾或冰袋敷于患儿前额、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或用50%酒精擦四肢,使血管扩张,皮肤发红,促散热。
也可指掐人中,针刺人中、内关、合谷等穴止惊。
7.惊厥反复出现,神志不清时,应密切注意患儿的呼吸、瞳孔、如出现呼吸浅快、加深而不规则,屏气,双吸气等症状,或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等,应考虑到患儿发生了脑水肿或脑疝,应立即送患儿到医院急救。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家庭护理1.活要有规律,要注意休息,不要过多看电视和玩耍,要保证足够的睡眠,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家人及外人不要在病人居住的卧室吸烟,为保持空气新鲜,每天上午可开窗通风半小时,开窗时要注意保暖,时间不宜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