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护理
主要有:意识的改变; 感觉及运动功能异常; 病理反射阳性。
出血 气栓 血栓
体外循环的意义和面临的挑战
为心脏外科手术提供了一个相对无血和静止的手术视 野 近年来,体外循环在理论、实践、材料等方面都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 微创手术,特别是非体外循环搭桥手术的开展,使体 外循环在本世纪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但非体外循环 心脏手术只是心脏手术中的一小部分 如何减少体外循环的并发症,减轻异物表面所致的炎 性反应,是研究的热点。
术后护理
2
保持呼吸道通畅:气管内吸痰时要注意呼吸、 心率、心律变化。吸痰前后吸高浓度氧,吸 痰时间少于15秒,防止急性缺氧。
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定时翻身、叩背,拔除气管 插管后鼓励其深呼吸、有效咳 嗽。痰液粘稠给予雾化吸入。
2
术后护理
需要强调的几个问题:
---停用呼吸机后,吸氧问题
---出监护室后的病情观察和监
氧合器—将进入的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排除,使氧分
压升高而成为动脉血的一种人工装置。可在心肺循环 阻断后替代人体肺的功能。
体外循环的插管
动脉插管—常规采用升主动脉插管。 静脉插管—常规采用经右房耳和右心房壁分 别插入上、下腔静脉管。
体外循环的设备装置
体外循环的管道
最基本的包括动脉灌注管、静脉引流管、泵管、 排气管、给氧管、连接管等。 管道应以安全、简单为原则。
血液回收系统
吸引术中失血重回循环系统,避免循环血量迅速 大量减少而使心肺转流难以长时间维持。是体外循环 中必不可少的辅助装置之一。
血液过滤系统
过滤掉血液中的微小栓子,防止微栓塞
体外循环的设备装置
热交换系统
----用于血流降温。 变温器—直接与血液接触而执行变温功能 变温水箱—为变温器提供冷、热水源
的病人可适量给予镇静剂,注意选择无呼吸抑制 的药物;术后24-72小时可规则地给予止痛剂以减 轻严重疼痛,自控式镇痛泵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8
教会病人一些减轻疼痛的方法 减少环境刺激,集中护理操作, 保证病人休息 基础护理:个人卫生、床单位清洁
术后护理
9
(九)促进病人术后的心理适应
术后护理
引起术后意识混乱、幻
关爱我们自己
成为一名优秀的心外科ICU护士 应当具备的能力 心中有数 观察敏锐 反应迅速
☆血液恒流 ☆血液稀释 ☆体外氧合 ☆低 温 ☆心脏停止跳动 ☆手术本身的创伤
2
体外循环对机体的影响
体外循环可导致心脏出现不同程度的水 肿,严重者可导致心肌收缩力减低,舒 张功能减退。
☆产生的炎性介质可直接损伤心脏
☆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手术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3
体外循环对机体的影响
体外循环过程中,机体由搏动性血流改 变成为近乎恒流状态,对一些敏感器官 会有一定影响。 心脏手术后心脏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瞬 间改变与心血管系统的缓慢适应过程的 矛盾;先心病术后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 流量重新分布。
(七)做好手术切口及其它有创性检 查、治疗的护理,避免感染, 促进愈合
7
术后护理
观察伤口渗血情况 每日协助医生进行手术伤口的换药
7
发现伤口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护理好各种有创性监测、治疗
的管道,严格无菌操作,避免
医源性感染。
术后护理
(八)增进舒适与休息
8
术后护理
止痛剂、镇静剂的应用:带气管插管不耐受
体外循环下 心脏手术的 护理
护理宗旨
监测、发现术后各种并发症并及时处理,保 证各器官、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根据不同病种、不同年龄病人的病理生理心 理特点,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
保持病人术后的心理健康
帮助病人掌握预防保健知识,做到主动寻求 健康并维持健康
术前准备
协助病人完成各种检查项目 术前宣教(自理模式训练) 术前常规准备工作
体外循环的基本原理
人工 心脏
体外循环基本方法
常温,不停跳 常温,停跳 浅低温,停跳 低温,停跳 深低温,低流量,停循环 深低温,停循环,脑灌注 上、下分别灌注
体外循环的设备装置
体外循环的设备装置
血泵—是体外循环的动力部分。主要作用:代替心室
的搏出功能和术中失血的回吸;用于心脏停搏液的灌 注。
5
静脉补液
液体及热卡 (cal/kg)
5
心脏直视手术当日限制50%,以后每天增加20-25%
术后护理
(六)促进神经功能
6
术后护理
6
严密观察意识状态 术后早期每小时测量瞳孔大小,观察对称性 和对光反射 观察定向力 观察肢体活动能力 观察有无颅内出血的征象 老年病人术后易发生意识障碍
术后护理
并发症4
体外循环后出血
体外循环后合并出血并不少见, 但如果处理及时、得当,往往对 病人损害不大。
并发症5
体外循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
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氮质血症,常伴有少尿、无尿和尿 比重降低。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浓度 升高。
并发症6
体外循环后脑部并发症
临床表现依病灶的部位、性质和病变 程度不同而不同。
术后护理
合适的尿量为1ml/h/kg,最少0.5ml/h/kg
4
术后护理
(五)维持水分、电解质、 酸碱及营养的平衡
5
术后护理
5
术后最初12小时内,均由静脉补液。根据各 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病人的具体需要,选择 补充液体及量 严密监测血清电解质浓度 术后早期经常进行血气分析 拔除气管插管后,保证营养供给 必要时应采取鼻饲或TPN治疗 每日详细记录出入量,有条件者每日测体重
湿度、有无紫绀及动脉搏动情况。
应用药物或循环辅助装置 术后做超声心电图,了解手术效果
1
1
2
术后护理
(二)维护并促进呼吸功能, 保证足够的氧供和氧利用, 预防呼吸功能衰竭
2
术后护理
气管插管的护理:妥善固定气管插管,防止 打折、移位或脱出;气管插管气囊不要过度 充气,避免长时间压迫气管黏膜引起喉头充 血、水肿或痉挛。 观察呼吸频率、胸廓起伏、两侧呼吸音是否 对称,观察呼吸机工作情况。定时监测血气, 并根据血气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
并发症2
体外循环后低心排综合征
成人心排血指数下降至 2L/(min·2) m 以下时,出现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周围 血管收缩、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现象, 称为低心排综合征。
并发症3
体外循环后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低氧血症(PO2<60mmHg) 或伴高碳酸血症(PCO2>50mmHg) 呼吸困难 紫 绀 循环系统症状 精神神经症状 消化和泌尿系统症状
接病人程序
1
接病人程序
连接呼吸机,观察呼吸机潮气量与预设的是 否一致,观察病人胸廓运动是否正常
接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及时观察波形及 数据。
接换能器调零点,迅速调整出波形,并观察 二者波形是否一致。 连接心电监护仪,观察心率、心律
2
接病人程序
听两肺呼吸音,测量气管插管深度并妥善固定 接无创血压与有创血压进行比较 ---目的:排除误差;寻找原因;判断有创是否准确 输液泵的参数、管道是否通畅 各种管道保持通畅:A、V管道;尿管;引流管
护问题 ---抬高床头,利于呼吸及引流 ---术后拍胸片,防各管道脱出
术后护理
3
(三) 做好胸腔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护理
每小时测量引流液量并准确记录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及性状 保持引流管通畅 ?
3
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心包填塞指征时应及时 通知医生 配合医生积极寻找出血量偏多的原因并及时 处理
出血问题
3
术后护理
(四) 监测并维护肾功能,
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
4
术后护理
4
术后早期每小时测量尿量并记录 观察尿的颜色和性状 监测尿比重 监测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水平 做好保留尿管的护理,预防泌尿系感染 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应采取的处理原 则:限水;防高钾;高能量支持;预防、控 制感染;避免肾毒性药物;行血滤或腹膜透 析
交接病情:瞳孔情况、皮肤是否破溃,末梢循环状况、 温度、湿度、有无潮凉及花斑。
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
(一)观察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促进心脏血管功能及组织灌流
1
术后护理
1
持续监测各种循环功能指标,及时掌握 病情的动态变化,预防或控制并发症的 发生。---心律失常和低心排综合征
心率(律)监测 血压监测 血流动力学指标监测(CVP) 体温监测 对周围循环功能的观察:包括皮肤颜色、温度、
体外循环术后常见并发症
体外循环后心律失常 体外循环后低心排综合征 体外循环后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体外循环后出血 体外循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 体外循环后脑部并发症Βιβλιοθήκη 并发症1体外循环后心律失常
☆炎性介质可直接损伤心肌 ☆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手术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各种心律 失常 很多见
术后护理
静脉补K的原则
先心病人血清K应维持在 3.5-4 mEq/L;风心病或室 性心律紊乱病人血清K应维持在 4-5 mEq/L;冠心病、 大血管病人血清K应维持在 4 mEq/L。 补K公式: 缺K量=(4.5-血清测得K值)×0.3 ×公斤体重 +尿中排出K量。 ---尿中排K成人风心病一般每100ml含2-3mEq/L钾, ---先心病一般每100ml含1-2mEq/L钾 医嘱 泵入 复查
体外循环下 心脏手术的护理
武警总医院 韩淑贞
体外循环概述
体外循环基本概念
体外循环的概念
将人体内的静脉血,经导管引出或 抽吸到体外,经过氧合后使静脉血转变 为动脉血,然后再经导管将其输入到人 的动脉系统内,完成血液循环。这种人 的血液不经过心和肺而在体外进行气体 交换和循环的方法,称为体外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