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解

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解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概念包含两层基本含义:第一,从社会性质上说,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从发育程度上说,我国的社会主义还不成熟、不完善,还处在它的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意思必须完整的统一起来加以理解。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对我国现在的社会制度基本性质的总判断。

因为,我国已经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已经得到初步的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所取得的胜利成果。

毫无疑问,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并将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继续前进,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这是对我国社会发展程度、发展水平的总认识和总判断。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突出地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于世界后列,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不可逾越性,只有经过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的充分发展,我们才能逐步摆脱贫穷、不发达状态。

尽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经济发展速度稳定增长,并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也有很大进步。

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到21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

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基础和新的起点。

但是,必须清醒的看到,从总体上说,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有改变。

应该指出的是,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要经历的特定的历史阶段。

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初级阶段,而非他国的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前提和具体历史条件出发提出和使用的,这个特定历史阶段起始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即20世纪50年代中期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终结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首先,这种长期性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决定的。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虽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但正是因为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后,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在生产关系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必须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还很不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

同时也决定了在上层建筑方面,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还很不充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

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现在已步入总体小康社会,但还是一种低水平的小康,跟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经济文化水平还比较低,离现代化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从而使我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尽可能快地发展和成熟起来。

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还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分不开。

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当我国有条件进行现代化建设时,现代化的内容和标准也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了新的更高的水平。

尽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但是这种增长速度基本上是建立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基础上的,因此要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仍需一个较长的过程。

如果我们对此不保持清醒的头脑,就可能重犯操之过急的“左”的错误。

再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也是由这个阶段的特点决定的。

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科学地总结概括为如下九个方面。

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和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反映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同时也揭示了我国在整个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从本质上要求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能否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满足的方式和程度怎样,不仅体现着社会主义的面貌,而且影响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

就我国来讲,其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达到资本主义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社会主义才算初步合格。

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生产力水平是不发达的,还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这也就决定了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必将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始终。

第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

这些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所有这些不同方面和类型的矛盾,构成一个总的矛盾系统或矛盾全局。

在这些矛盾中,居支配地位、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其它各种矛盾都为这个主要的矛盾力量所规定、所影响。

也就是说,各种社会矛盾,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是由社会生产落后造成的。

只有紧紧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准确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因为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引言:自从建国以来,没有什么能像改革开放那样如此彻底地改变着中国。

如果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意味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那么改革开放则真正表明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走起来,跑起来了。

虽然改革开放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但它仍然注定是中国历史上浓重的一笔。

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同样对改革开放的总结也是为了更好地进一步改革开放,更好地发展中国。

以下我将以政治经济和文化社会两大方面讨论改革开放,并分析改革开放的精髓,以及展望未来的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的经济奇迹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设立经济特区、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私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都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1]。

以邓小平为首的党的国家领导人改革了经济发展的传统体制桎梏,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科教兴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都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1978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379元人民币,2006年2月达到2000美元,增加了约40倍[2]。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对中国今年经济的影响最明显、最彻底,我们的体会也最深。

改革开放就如催化剂一样,推动着中国经济爆炸式地增长。

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邓小平以其过人的胆识打开国门,以优惠的政策把外资吸引进来,伴随而来的还有先进的科技、现代化的管理。

加上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使我国的产品价格低廉,如潮水般地涌向世界,并以资源的高耗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迅速完成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原始资本的积累。

改革的胆子很大,但步子很稳,整个改革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地进行,再加上以党政分开和权力分散为主的政治体制改革也为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已加入世贸组织为起点,我国大踏步进入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总额五年成三倍之速递增,顺差更是爆炸式增长,不断创造着经济奇迹。

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着政治体制的改革,民主的狂风一阵接一阵,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又进一步推动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二、经济奇迹背后产生的问题但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资源能源因过度开采而日渐枯竭,环境恶化程度惊人。

我们过度陶醉于“为人打工”,以“世界工厂”自豪,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使我们创造的大部分财富流向国外,八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些问题都已经成了制约中国进一步高水平发展的瓶颈,下一步深化的改革开放一定要解决这些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三、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效益一个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生产力的发展,的确如此,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奇迹就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