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

浅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

浅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摘要:中华民族是个富于理论思维的民族,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尽管在建党初期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时间有限,但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历尽艰辛,经过失败和挫折,终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其实践成果,是探索到了两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道路:一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一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字: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哲学基础、实践基础、理论主题和墓本理论四个部分。

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核心,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史观基础[1]。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①。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发展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之一;发展是硬道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意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思想。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①初级阶段。

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中国特色”不是多余,不是点缀,而是突出的标志。

中国特色不是一般性地谈社会主义在中国不可避免地无意识地带有的中国特色,而是有意识地突出强调的中国特色。

这里的中国特色用胡锦涛总书记的说法,是“鲜明的中国特色”。

其特色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若干侧面。

1.在思想理论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的中国化,形成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毛泽东同志最早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创立的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②。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现在的科学发展观,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理论创新的成果,都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③。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包括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态,这是一回事。

而用传统文化来改造和改变马克思主义,又是另一回事。

无疑,我们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会借用或利用传统文化中某些资源,但是这并不等于是把传统文化提高到指导思想(或之一)的地位。

2.在理想目标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推进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并提出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现实,又是一种理想。

它作为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有待在现实中进一步实现和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设计的理想目标中,包括有实实在在的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内容[4]。

尽管严格说来,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但它又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前途紧密相联。

社会主义运动的推进必须有其历史主体,而承担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主体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在历经落后挨打的百年屈辱之后有着走向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和信念。

而正是社会主义能够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旗帜,为这一复兴指明了道路。

3.在发展道路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与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一种发展道路。

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就能把我们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就是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中国,所有这些有利的思想都是非常适合中国现实情况和发展要求的,并在中国现代化实践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4.在制度设计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与中国情况相结合,进行制度创新,使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在中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①/newscenter/2007-10/22/content_6921243.htm.②《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274—27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年,第6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突出地体现在它的制度建设方面。

从新中国成立起,中国共产党人就探索在中国建立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问题,特别是基本政治制度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不断完善原有基本政治制度的同时,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体制机制,取得重大成果。

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探索和积淀,我们已经形成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

在政治制度方面,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的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制度,以及基层民主制度。

在经济制度方面,就是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文化制度方面,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这些制度设计,体现出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

5.在实践探索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在进一步的探索之中,它将随着中国的发展而进入到更高的阶段,并将形成新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进程,与新中国的历史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紧密结合在一起。

离开当代中国发展的实践进程,就无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特色所在。

更重要的是,中国还处于发展过程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随着中国的发展进入新的更高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将形成和体现出更新更多的中国特色。

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后,在完成“三步走”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并不随之终结,而是继续向前延伸,并越走越宽阔。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显示了一列的阶段特征。

1、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基本宗旨。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活动的最高标准①。

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活动的依靠力量和评价标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由此看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为了人民,更好的做到为人民服务。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发展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结果。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面对全球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己国情的发展来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同时,社会市场经济波动大,给我国造成的压力也较大。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这些都有利于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风险。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经过全党和各族人民的努力,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20世纪末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但我们所处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鲜明的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是人民民主主权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针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全面发展,这些都体现了党时时为人民着想。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①。

4、只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

我以为,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梦,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凝聚了几代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个中华儿女所共同期盼的。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我们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接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伟大的复兴梦。

②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