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与心肺功能

运动与心肺功能


2.运动时换气功能的变化
运动时器官组织代谢加强,O2在肺部的扩散速率增大 血液中儿茶酚胺含量增多,通气肺泡的数量增多
肺换气 的变化
肺泡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扩张,呼吸膜的表面积增大
右心室泵血量的增加也使肺血量增多
2. 运动时换气功能的变化
活动的肌肉组织耗氧量增加,O2在肌肉组织部位 的扩散速率增大
组织换 气的变 化
有氧 运动 形式
(二)无氧运动能力 内容
无氧运 动的生 理基础
无氧运 动训练
1. 无氧运动的生理基础
能源物质的贮备 ;ATP和CP的含量 、糖原含量及 其酵解酶活性 。 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酶活性 、神经与激素 、内 环境变化 。
1.无氧运动的生理基础
最大氧亏积累:指人体从事极限强度运动时(一般持
呕吐; 其他:仪器故障。
二、肺通气功能评定
肺功能测定 用力肺活量 最大呼气中期流速 最大自主通气量
肺功能评定
三.最大摄氧量评定
乳酸阈测定:受试者在渐增负荷运动试验中,连续采集每一 级运动负荷时的血样(一般用耳垂或指尖末梢血)测得其血 乳酸阈值。 通气阈测定: 在渐增负荷运动中,将肺通气量变化的拐点称 为“通气阈” 。在渐增负荷运动中,当乳酸急剧增加时,肺 通气量、二氧化碳呼出量等指标出现明显的变化,可以此来 判定乳酸阈。
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运动
(一)运动训练方法:
呼吸运动训练; 促进排痰的运动训练; 全身性耐力训练 。
(二)运动训练机制:
呼吸运动和排痰运动训练,
促进肺内分泌物排出,改善 肺通气 。
全身耐力训练,可以改善全
身组织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和机体耐力。
体液因素 ——慢相
交感肾上 腺系统分 泌激素
体温 升高
心血管中枢
1. 运动与心率
心率储备——安静时心率与最大心率差值,因最高 心率不 同,心率储备的个体差异较大 。
窦性心动徐缓——长期耐力运动可使安静时心率减慢的现 象 ,某些优秀运动员安静时心率低至40~60次/分。
2. 每搏量(SV)与心排血量
SV随着运动功率的提高而提高,但运动强度提 高到40%~60%VO2max的某点时,SV基本保持不变。 心排血量是HR与SV的乘积,长期耐力运动有 利于提高心排血量。
3. 心脏形态的适应
运动与心脏扩大 心脏扩大(心脏非同心肥大)主要表现为左、右心室内径增大, 心容积增加,尤其是左室扩大更为明显。
血流动力学过载
续运动2~3min),完成该项运动的理论需氧量与实际耗 氧量之差。 最大氧亏积累是衡量机体无氧供能能力的重要标志。
2. 无氧运动训练
四、耐力运动处方
(一)耐力运动处方组成
概念
耐力训练是心 肺功能训练的最主 要方法,其运动训 练以运动处方进行 指导与实施,也称 耐力运动处方。
运动方式 运动强度
组 成
心室功能曲线
机制
心室壁应力增加 心肌合成代谢增强 室壁增厚
3. 心脏形态的适应
3. 心脏形态的适应
运动与心脏肥大:心脏肥大主要表现为心室后壁和 室间隔肥厚,而心腔内径并无成比例扩大(心脏同 心肥大)。
机制:
1.血管的适应 2.血压的变化
1. 血管的适应
新生毛细血管增多
受过训练者
毛细血管开放增多
运动训练后,呼吸肌也会 在训练过程中受到负荷的 刺激而产生一些适应性变 化。
三、有氧、无氧运动
(一)有氧运动能力
1.有氧运动的生理基础 2.有氧运动的特点 3.有氧运动的作用 4.有氧运动的形式与项目
需氧量: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称 为需氧量。正常成人安静时需氧量约为250ml/min 摄氧量: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 利用的氧量称为摄氧量
活动组织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多,增大了气 体交换的面积
组织中由于CO2积累PCO2的升高和局部温度的升高 使氧离曲线右移,促使HbO2解离进一步加强
2. 运动时换气功能的变化
3. 运动时呼吸的调节
条件反射
神经调节 大脑皮质运动中枢 本体感受性反射 血液化学成分:CO2、O2和H+
体液调节
3. 运动时呼吸的调节
加强医务监督,牢记安全第一 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运动注意 事项
个别对待,持之以恒 防止疲劳,注意训练卫生
(二)耐力运动训练方法与分析
方法 持续训练法(主要)
循环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 整理运动(5~10min) 法特莱克速度游戏等。
组成 准备活动(5~10min)
运动训练(30~60min)
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血压下降
运动降压的机制
运动中肌肉的节律收缩与舒张 ,有助于降压
改善情绪,减少血压波动幅度。
3.训练,用于轻度 高血压患者。提 倡采用小强度循 环训练法
进行力量锻炼时, 仍需注意调节呼 吸,不要憋气, 注意心率监测, 保持其在靶心率 范围之内
运动持续时间应结合运动强度、患者健康状况
及体力适应情况而定。
运动强度与运动持续时间的积为运动量。
(一)耐力运动处方组成
运动频率:运动处方的三要素之一,运动频率取决 于运动量大小。 运动量大,每周训练3次; 运动量小,最好每天活动; 一般运动频度为每周3~7次。 每周少于2次的运动训练无治疗作用。
绝对禁忌证主要包括:急性或近期的心肌梗死、不稳定
性心绞痛、急性心肌炎和急性心包炎等 。
相对禁忌证主要包括:不引起临床症状加重,或可以控
制不引起严重后果的病症等。
4.常用的运动试验方案
5.运动试验终止指标
心脏表现:心绞痛、心律不齐;心电图严重异常; 外周循环障碍表现:脸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 呼吸系统:严重呼吸困难; 中枢神经系统及胃肠表现:头痛、头晕、共济失调;恶性、
耐力运动处方
(一)心脏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1.运动与心率 2.每搏量与心排血量 3.心脏形态的适应
1. 运动与心率
1. 运动与心率
心率变 化规律
心率变 化规律
1. 运动与心率
心率 变化 机制 神经因素 ——快相
肌肉 和关 节 心脏 朋氏 反射 牵张 窦房 结 交感 神经 兴奋 血液的 化学变 化
心肺功能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主要取决于运 动强度(小强度40%~50% VO2max、中等强度 60%~85%VO2max及大强度85%VO2max以上)、运动 时间与运动频率;同时,也应考虑不同运动个体对 运动刺激的适应能力。
学习内容
1 2 3 4
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呼吸系统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有氧、无氧运动
二、呼吸系统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1.运动时通气功能的变化
2.运动时换气功能的变化
3.运动时呼吸的调节
1.运动时通气功能的变化
呼吸当量:指每分钟通气量与摄氧量的比值。 安静时的呼吸当量为20~28,机体从24L左右的 通气量中摄取到1L的O2;50%VO2max的运动呼吸 当量增加到30~35,机体要从30~35L的通气中 才能摄取1L的O2 。 呼吸当量越小,氧的摄取效率越高。运动生理学 把呼吸当量最小的一点称为最佳呼吸效率点 。
毛细血管与肌纤维的比值增大
2. 血压的变化
血压:收缩压、舒张压与平均动脉压 。
运动时,收缩压升高,并与运动强度的增大成 正比;不论强度如何,舒张压的变化很小。
(三)运动对冠状动脉的影响
(四)其他
运动
二、呼吸系统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组成呼吸的三个环节: 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 换气;气体运输;内呼吸, 也称组织换气 。 运动时机体代谢加强, 呼吸的三个环节也将发生一 系列变化,以满足机体代谢 的需要。长期运动训练可促 使呼吸功能和调节能力产生 良好的适应,从而提高人体 工作能力。
最大摄氧量
定义: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 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 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 最大摄氧量。 正常值:我国正常成年男子最大摄氧量绝对值约 为3.0~3.5 L/min,相对值为50~55 ml/(kg· min);女 子较男子略低,其绝对值为2.0~2.5 L/min,相对值 为40~45 ml/(kg· min)。
靶心率(15min)
(三)耐力运动处方应用
一、运动试验
运动试验的目的 运动试验分类及其适应证 运动试验的禁忌证 常用的运动试验方案 运动试验终止指标
1.运动试验的目的
协助诊断、判断病变 程度及预后
运动试验 的目的
评定功能状态
指导康复治疗
2.运动试验分类及其适应证
3.运动试验的禁忌证
运动时间
运动频率 运动注意事项
个体化运动强 度是运动处方 的关键要素之 一。
运 动 强 度
有氧训练的 运动强度应 为中小运动 强度。
(一)耐力运动处方组成
最大摄氧量百分比(%VO2max)
最大心率百分比(%HRmax)
运动强度的 评价指标
靶心率
代谢当量 主观强度感觉
运动持续时间:运动处方的三要素之一。
运动时间:每次20~30min,辅助性放松运动每天10~20min; 运动频率:每周3~4次。
反应:冠心病运动摄氧量增加时,可出现心绞痛。
适应:冠心病长期耐力运动训练后,心肌灌注有改
善,最大有氧能力提高,最大运动时ST段降低幅度 减少和最大心率增加。
耐力运动训练后,自主神 经在降低安静和运动时心 肌耗氧量上起重要作用。 运动增加冠状侧支血管氧供, 改善冠脉血流,使患者症状 减轻,运动能力提高
1.有氧运动的生理基础
1. 有氧运动的生理基础
乳酸阈 定义: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 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 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 阈有氧运动的乳酸拐点多在4mmol/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