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中考历史单元检测卷中国古代史第三讲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20年中考历史单元检测卷中国古代史第三讲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20年中考历史单元测试卷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第三讲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一中集团)“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下列与《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不相符的是( )
A.东晋结束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
B.北魏曾经统一黄河流域,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统称“北朝”
C.政权分立是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D.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前提
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本诗评述的战争影响是( )
A.加速了当时中国统一的步伐
B.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C.造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D.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2019·广东)公元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到魏国敦煌太守仓慈发给的专门许可证,才可以去洛阳从事商业贸易。

这种现象主要说明( )
A.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紧张
B.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
C.中外文化交流基本中断
D.政权分立影响经济发展
4.(2019·广益)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

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 ) A.东汉B.东晋C.西晋D.三国
5.(2019·一中集团)南朝《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
A.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B.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奠定基础
C.东晋南朝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
D.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赶上北方
6.(2019·师梅)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主要原因是( )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7.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而北方经济日益落后。

导致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
A.江南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比北方强
B.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
C.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
D.先秦以来,南方的自然条件优于北方
8.(2019·南雅)王建《凉州行》:“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对诗句理解准确全面的是( )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蕃人”学习汉文化
C.“胡乐”在全国盛行
D.民族交融,相互学习
9.(2019·山东聊城)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阜)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

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统一黄河流域B.开发江南经济
C.笼络守旧势力D.学习先进文化
10.(2019·雅实)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都是北魏开凿的,但是两尊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

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汉化政策的影响
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11.(2019·南雅)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类——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其分类标准是( )
A.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是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
C.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
D.是否导致原来政权性质的改变
12.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特征概括不正确的是()
A.社会发展陷入停滞倒退
B.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
C.南方经济有了较快发展
D.民族交融的趋势不断加强
二、材料题
13.(2019·长郡集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秦汉时期,华夏族吸收了更多其他民族的成分,形成了汉族。

汉朝的疆域,东到大海,在西方包括了今新疆各民族,在北方越过了长城,统一了南匈奴,控制了内蒙古,在南方,它的行政机构越过五岭一直设立到海南岛。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
材料二《三国鼎立形势图》(下图)
材料三“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七《晋纪九》
材料四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其出现该特征的体制因素。

(4分)汉代管辖今新疆地区的机构设立的年份和名称分别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图中C国当时的都城是哪里?(1分)该图所呈现的当时态势与后来的统一有何关系?(2分)
(3)材料三反映了西晋末年怎样的历史现象?(1分)该现象对我国以后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4)结合中国古代知识,举出一例史实来证明材料四的观点。

(2分)
14.(2019·青竹湖)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商鞅之法,良法也。

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

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

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毛泽东
材料二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

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雠……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奔走,仰天而叹曰:“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

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
材料三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

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人教网
(1)阅读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评价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

(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法内容中哪一条措施对当时社会转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分)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1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的思想理论来源。

(2分)材料二对商鞅变法持何种态度?(1分)商鞅被杀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1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分)材料三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问题?(1分)
(4)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

(2分)
2020年中考历史单元测试卷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第三讲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参考答案
1-5BDDCB 6-10DCDDC 11-12DA
13(1))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体制因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与发展。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

(2)建业。

三国建立是局部统一的结果,三国各自发展也为后来的统一奠定基础。

(3)(3)人口南迁。

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4)北魏孝文帝改革(其他如辽、金、元、清的汉化措施或体现亦可)。

14(1)变法的措施:“务耕织”(奖励耕织)、“尚军功”(军功爵“孥贫怠”)、重农抑商;承认土地私有;成功的原因:“徙木以立信”或取信于民。

(2)法家思想。

否定态度。

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迫害。

(3)各民族人民起义不断,威胁北魏的统治稳定。

原因是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4)形式: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

共同作用:都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

(4)这两次改革都对中国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分析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

(2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