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音乐_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课件设计

高中音乐_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课件设计

俄罗斯民族风情
1804 — 1857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为 后来俄国专业音乐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父”。用自己的 创作才能致力于本国音乐的发展,先后 创作出歌剧《伊万·苏萨宁》、《鲁斯 兰和柳德米拉》,管弦乐《卡玛林斯卡 亚幻想曲》、《马德里之夜》,室内乐 《弦乐四重奏》、《钢琴与弦乐六重奏》 等作品。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引子 A主题的第一组变奏——A+A1+A2+A3 B主题的第一组变奏——13个变奏 A主题的第二组变奏——只有3个变奏 B主题的第二组变奏——结尾段的18个变奏
引子
俄罗斯民族乐派
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运用俄罗斯民族音乐 与西方音乐创作手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创了俄罗斯交响音乐的 道路,成为俄罗斯交响音乐中的第一部典范。他的音乐以爱 国主义的内容和质朴的民族形式相结合而著称,在歌剧、管 弦乐、歌曲等重要领域为俄罗斯的音乐做出重要贡献。他的 作品富于生活气息,具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格。此外,他还吸 收异国情调和多民族音乐语言来丰富俄罗斯音乐形式,对日 后的俄罗斯作曲家影响极大。
《野蜂飞舞》选自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所 作歌剧 《萨旦王的故事》 第二幕第一 场中,由管弦乐演奏的插曲。歌剧叙述 萨旦王喜获独生子后,因受奸人的恶意 中伤,将爱儿和王后,装在罐里流放汪 洋中。后来母子安然漂流到一个孤岛上, 王子终于平安长大。某日,王子救了一 只被大黄蜂蜇伤的天鹅,不料天鹅却变 成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公主。这时明白了 王后的无辜的父王,也带了侍从,乘船 来到这孤岛,找到久别无恙的王子。全 剧最后在大团圆与欢乐中结束。
俄罗斯民族乐派
19世纪在俄罗斯兴起的,作曲家从自己本 土的文化中汲取素材,创作出异彩纷呈的音乐 作品的学派。 代表人物:格林卡、强力集团 主要成员有 5位他们分别是: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 科夫、巴拉基列夫、居伊、鲍罗丁。
《荒山之夜》是穆索尔斯基利用本 民族民间音乐、传说等素材勾勒出 的一部杰出的交响音画取材于俄罗 斯民间神话传奇。描述的是来自地 下深处非人类的轰鸣——黑暗幽灵 的出现,以及随后黑暗之神的登场。 对黑暗之神的赞颂和阴间的祭奠, 狂欢作乐。在狂欢作乐最热闹时, 远方传来乡村教堂的钟声,这声音 驱散了黑暗幽灵,破晓。
《北方的星》
1=D 3 4
《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
由弦乐器齐奏的方式奏出
主题
A + A1 + A2 + A3

② ① 2、演奏乐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弦乐器
②木管乐器
③铜管乐器
《卡玛林斯卡 亚幻想曲》
—格林卡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采用了两 首俄罗斯民歌的主题变化而来。 主题A 主题B
结语
地大物博的俄罗斯孕育了丰富的 民间音乐,俄罗斯民族乐派的诞生 使俄罗斯民族音乐冉冉升起,成为 世界音乐中一颗璀璨的亮星绽放着 耀眼的光芒。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A主题的第二次变奏 —— 只有三个变奏
几次变奏?描绘了一个什么场面? 一对新人在亲友的祝福中向我们走来, 庄严、
神圣的婚礼仪式正式开始,喜宴的序幕正式拉开。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B主题的第二组变奏—— 结尾段的18个变奏
什么场面?有没有变化?怎么变化? 由于变奏和发展的多样,形成了全曲的高潮。这些 变奏运用装饰变奏、衬腔、音调的引伸发展和配器 等作曲技法,使气氛越来越喧闹、热烈,当情绪达 到最热烈时,整个乐队突然安静下来,只听到舞蹈 歌曲主题的片断两次从远处传来。全曲在乐队猛然 的一击后结束。
B主题 这一主《题包卡括玛主林题的斯呈卡示亚和》它的13个变
奏,展现俄罗斯人民乐观、活泼的一面舞,蹈歌曲 最后一次变奏非常接近婚礼歌曲的主题, 十分自然地引出第一主题的重现。
快速、欢快,具有强烈的舞蹈性
什么画面? 主题有什么变化?
俄罗斯舞蹈风格—— 奔放、欢快
常用的技巧: 踢踏、旋转、快跑、跺地、 弹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