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法国印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2.法国印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法国印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1918-1930)印象主义(1917-1928)一.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由于好莱坞影片的竞争﹑国外市场的丧失﹐加上百代采取全面清理的政策﹐关闭了他经营的制片﹑发行机构﹐卖掉了掌握法国主要影院网的百代交易公司和万塞纳胶片厂﹐使法国电影濒于消亡的边缘﹐影片产量大幅度下降﹐影片输出几乎等于零。

路易.德吕克想利用“纯艺术”来复兴法国电影。

他于是通过他主办的《电影》杂志在理论上提出“上镜头性”等概念,企图使“法国电影成为真正的电影,真正的法国电影”。

同时,他在创作中团结一批包括阿贝尔•冈斯、谢尔曼•杜拉克、马赛尔•莱皮埃,以及让•爱浦斯坦等有作为的电影艺术家,力求在影片中进行他的革新目标。

这一学派被称为“印象派”,是法国电影史学家亨利.朗格卢瓦倡导的。

他们从印象主义的绘画获得启发﹐企图用画面来表现直接的感性印象。

他们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著重于气氛的创造。

印象主义电影的基本主张就是提倡将电影从商业化和庸俗话中解救出来,拍摄反映平民生活的艺术性电影,所以印象派电影最显著的风格就是平民化。

二.发展时期1.兴起:1918-1928年间,许多年轻导演在一系列不寻常的影片中,实验了许多对抗好莱坞影片的形式原则。

导演们在影片中实验各种新的摄影及剪辑技巧,来描绘人物的心理状况,开创了电影技术的新领域。

2.发展:这些形式、风格及技术上的创新,让法国电影工业有信息能收复好莱坞电影所盘踞的十场。

20世纪20年代,印象派电影制作成员却是是先独立制作,再由百代或者高蒙公司发行,当时颇受法国观众欢迎。

3.衰落:1929年,外国观众仍没有接受印象主义电影,因为它的实验风格是属于精英文化,而非针对一般大众的。

当有声片来临之后,法国电影工业制片预算吃紧,不再敢花钱去冒险拍摄这类实验片了。

三.结果1929年左右,这股独特的电影运动销声匿迹,但印象主义风格形式的影响则持续了下来——如内心叙述主观镜头和剪辑,在希区柯克和玛雅·德伦的作品中都继续出现;在好莱坞的“蒙太奇片段”,以及某些特定的美国类型片和风格片(恐怖片、黑色电影)等中,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四.印象主义的主要特征及贡献1、开掘题材拓展电影心理叙事的表现:印象主义学派首先从作品的题材入手选择那些适合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故事情节,尽可能充分地揭示人物的意识状态,比如:联想、幻想、梦境等等。

印象主义学派的影片在电影心理叙事上的发展,无疑扩大和丰富了默片电影艺术的表现领域,为现代电影艺术对意识状态的表现开辟了道路。

2、追求自然物象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对应:印象主义电影学派的美学主张受其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强调依据自然景物的瞬息变化的客观现实所给予艺术家的视觉印象和主观感受。

印象主义杰出的画家莫奈曾声称自己“只有直接描写自然的功绩”。

在印象主义学派的电影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命运,以及影片的情绪和气氛,始终与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织在一起,影片中人物、环境和剧情有机地联系起来,自然物象与人物的心理和精神的对应,以多含义的视象形式传达出不同的情绪气氛和潜在的思—想活动。

印象主义学派崇尚自然和追求现实生活真实的感受,使电影真正摆脱了戏剧舞台以演员为中心,游离背景和场面调度的种种局限。

摄影机投向自然,人物置身于立体真实的空间当中,不是以表情动作去交代情节而仅仅是作为视觉表现的形式因素的一部分在起作用。

他们的探索摆脱了戏剧和文学叙事中对于情节、人物表现的传统模式和观念,造了电影艺术独特的视觉语言。

3、确立新的摄影技巧以求适应人物心理和精神的视觉表现:印象主义学派在摄影技巧上的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主观摄影、移动摄影和特技摄影三个方面。

主观摄影:在影片《黄金国》中,莱皮埃为了突出剧中人物的主观感受,以固定的视点表现了阳光闪烁下的阿尔汉勃拉宫的形象,被人们称作是电影中“画家的视点”的主观摄影,并为印象主义学派的影片广为使用。

移动摄影:在法国,为了适应电影表现形式的要求,一种“轻便式”摄影机被研制出来,这更有利于印象主义学派对于运动中的人物主观视点的移动表现。

冈斯在《拿破仑传》中,将“轻便式”摄影机绑在一匹奔跑的马上,拍摄了在科西嘉岛上追赶拿破仑逃跑的场面,而后又将摄影机放在潜水箱中从悬崖上抛入海中,以获得拿破仑跳海时的视点。

冈斯还创造了发射出去的“炮弹的视点”和投掷空中的“雪球的视点”。

特技摄影:印象主义学派开始在影片中使用了软焦摄影和焦距发虚等特技手段,创造出类似印象主义绘画中那种表现画家主观感受的视点模糊的效果,人物或客观事物在光影变化的状态中被自然、真实地展现出来,正如人们把《黄金国》中的阿尔汉勃拉宫的视觉印象与莫奈的名画《卢昂寺院》相媲美一样。

4、强调视觉节奏的表现与节奏性剪辑的重要性:印象主义学派受到格里菲斯电影节奏观念的启发,特别是受到《党同伐异》中交替叙述的四个故事所形成的富有情绪效果的视觉交响乐的影响,从而在他们自己的作品中十分注重画面视觉节奏的表现和节奏性剪辑的运用。

五.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一>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1.乔托·卡努杜(意大利)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于1911年发表了《第七艺术宣言》,在电影史上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从次,“第七艺术”成为电影艺术的同义语。

他的思想对印象派——先锋派运动的影响非常大。

他的观点主要包括:①.反对复制现实和戏剧扮演,强调纪实;②.强调光的作用;③.反对商业性。

《第七艺术宣言》卡努杜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从此,“第七艺术”成为电影艺术的同义语。

卡努杜认为,在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中,建筑和音乐是主要的;绘画和雕塑是对建筑的补充;而诗和舞蹈则融化于音乐之中。

电影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

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是把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造型艺术和节奏艺术全都包括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

2. 路易·德吕克(法)法国电影艺术运动的真正领袖。

他并没有完全继承卡努杜的观点,并不同意“第七艺术”这种提法。

他还认为电影不仅是艺术,还是一种工业,一种商业。

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反对玩弄光的把戏,提倡“言之有物”。

他在理论上提出了“上镜头性”(“上照相性”)。

在创作中,代表作品有《狂热》、《流浪女》以及为杜拉克导演的《西班牙的节日》编剧。

上镜头性早期电影理论家对电影艺术特性的称谓。

原为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家路易·德吕克在1920年发表的一部论著的标题。

他反对把照相看作是电影中的主要和唯一手段,认为“上镜头性”才构成的电影艺术的基础。

“上镜头性”一词将电影与照相结合为一,旨在表达一种独特的、极其富于诗意的人和物的外观,这种外观只有运用电影的新艺术语言才能赋予。

所有其他不是由处于运动中的视觉形象提示出来的方面,都不具有“上镜头性”,都不能进入电影艺术的行列。

德吕克认为,“上镜头性”应包括四个主要元素:①.装置;②.照明;③.节奏;④.假面(指演员)。

节奏在装置、照明和假面之间起着联系的作用。

德吕克强调“上镜头性”不是被摄对象固有的一种品质,而是一种观察事物而后表现事物的艺术,是只有高明的导演才具有的品质和鉴赏力,是创作者热情和智慧的产物。

3. 谢尔曼·杜拉克(女)(法)视觉主义(视觉交响乐)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主张。

强调“视觉第一”,反对电影叙述故事和运用戏剧动作。

首先由德吕克提出,由杜拉克加以发展并具体提出以下五点:①.借助于艺术表现手段传达某一运动应由其节奏提示;②.节奏本身和运动发展乃是构成电影剧作基础的两个敏感元素;③.电影作品应排斥任何异己的美学而发展自身的美学;④.电影动作应该就像是生活;⑤.电影动作不应局限于人物,应该走出表现人物关系的范围,而进入自然和梦的王国。

视觉主义与杜拉克自己提出的“完整电影”同属于一种无情节的“纯电影”理论。

完整电影(纯电影)法国先锋派理论家杜拉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理论主张,认为电影并非叙事艺术,不需要情节和演员表演,而应成为“眼睛的音乐”、“视觉交响曲”。

她提出的完整电影是“形式电影”与“光的电影”的汇合。

她还认为,“现实主义影片和情节影片可以运用电影手段,但这种意义上的电影只是类型电影,而不是真正的电影”。

德吕克《狂热》、《沉默》,让.爱浦斯坦《忠诚的心》,冈斯《车轮》<二>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1. 谢尔曼·杜拉克(法)代表作:《西班牙的节日》(1919年)在异国情调的背景中两个男人被一个女人弄得神魂颠倒、争风吃醋最后相互残杀致死。

代表作:《微笑的布德夫人》(1923)年布德夫人延厌恶她那面目狰狞的丈夫,影片突出的表现了他想要杀死丈夫的心理过程。

2. 马赛尔·莱皮埃(法)代表作:《黄金国》(1921年)讲述了一个为了爱情离家出走的女人四处流浪的生活。

3. 阿贝尔·冈斯(法)代表作:《车轮》(原名《铁路的玫瑰》1923年)表现了铁路工人父子俩同时爱上了他们的养女。

代表作:《拿破仑传》(1927年)4. 让·爱浦斯坦(法)代表作:《忠诚的心》(1923年)和《西班牙的节日》相似,叙述了两个男人争夺一个女人的故事。

5. 作品共同特征:这些作品在叙事上的共同特征都是以简单的故事框架作为依托,以视觉结构的表现手段突出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传达特定的情感和情绪,即表现出所谓作品的诗意状态。

这些影片都有故事情节,有的还不乏庸俗的趣味,但其中往往有某些场面在造型风格上较有特色,并明显的表现了印象派画家对光的处理办法的影响。

六.运动优缺点法国印象主义电影的出现,充分表现了电影的艺术性。

但印象主义在经济上未能解救困苦中的法国电影,也没有满足先锋派导演的探索欲。

由于印象派抛弃了人物而过分追求造型,越来越脱离观众,不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但由于这样,反而使法国的一些电影后来者,通过先前印象派的曲折和挫折,找到了一条使法国电影走向复兴之路。

超现实主义一.起因:二十年代,法国先锋派电影人时发现电影的照相本性和蒙太奇对列技巧使它成为超现实主义最理想的表现手段,这一观点始终流行在反传统的影片制作者中,并被不断付诸实践。

二.发展时期1.兴起:当法国印象派导演在商业体系中制作电影时,超现实派的导演则靠私人赞助拍片,并在艺术家聚会的私人场合放映。

2.发展:利用潜意识来写作或绘画、探索奇异食物或灵魂出窍式的想象、排拒理性形式或风格,成为1924-1929年间超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

另外,许多当时著名画家如曼·雷伊和萨尔瓦多·达利,作家如安东尼·阿塔德,纷纷加入电影制作。

3.衰落:超现实电影的命运与美术运动及画派潮流的变化息息相关。

1929年,布勒东加入共产党,超现实主义成员陷入混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