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名县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运用 (共12题;共86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 . 畸形/绮丽滑稽/稽首畜牲/六畜兴旺B . 蓦然/募集颈椎/脖颈模样/模糊不清C . 谛听/取缔颠簸/簸箕仆役/前仆后继D . 龇牙/瑕疵传记/传奇闷热/闷声闷气2. (4分) (2019高二上·三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近日,@平安宝安通报“父母虐童”案,女童父母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视频发布人王某被行政处罚。
(12月28日《中国青年报》)②通报发出后,不少网友对于视频发布者被处罚表示不能理解,他们认为爆料者不偷窥,不将视频发布到网上,那么女孩的遭遇就不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女孩可能还生活在家庭暴力的阴霾中。
还有些网友提出爆料者是否能将功抵罪,否则将不利于鼓励善行。
③其实,网友的这些观点反映出他们①____________________,在判断事情的时候容易从自身为人处世的人情维度出发。
笔者认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父母虐童“案中爆料网友的做法,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来看待,一码归一码。
登录摄像头偷窥和将视频发布到网上的行为侵犯了女童家庭的隐私,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爆料者大胆地举报女童父母的做法应该鼓励和提倡。
④厘清是非,捍卫公正,是________社会的要义。
女童父母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视频发布人被行政处罚,并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糊涂判案。
惩罚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更好地划清合法与违法的界限,彰显法律的公平正义。
对于处罚引发的舆论,深圳公安也第一时间作出回应,警方综合考量之后给予了一定的行政处罚。
⑤这起事件中的两位爆料者即使受到了一定的处罚,但是他们勇敢地举报女童父母的做法还是很有意义的,帮助女孩脱离了痛苦的处境。
总之,我们该鼓励和提倡的是用合法合规的渠道进行举报和监督。
(1)依次填入文中第四段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法治各打五十大板罚当其罪B . 法制和稀泥、抹光墙罚不当罪C . 法治和稀泥、抹光墙罚当其罪D . 法制各打五十大板罚不当罪(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即使这起事件中的两位爆料者受到了一定的处罚,但是他们勇敢地举报女童父母的做法还是很有意义的。
B . 这起事件中的两位爆料者即使受到了一定的处罚,但是他们勇敢地举报女童父母的做法还是很有意义的。
C . 虽然这起事件中的两位爆料者受到了一定的处罚,但是他们勇敢地举报女童父母的做法还是很有意义的。
D . 这起事件中的两位爆料者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处罚,但是他们勇敢地举报女童父母的做法还是很有意(3)在上文第三段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使语意前后呼应,连贯畅通,每空不超过12字。
① ________② ________③ ________3. (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周立波在他主持的节目“壹周立波秀”里批评了很多人,虽然他的言辞尖刻甚至偏激,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他说的没有道理。
B . 防止考试作弊的手段已从道德层面延伸到技术层面,手机探测仪、信息干扰仪、录像监控设备等将对防止考生作弊起到震慑作用。
C . 政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必须采取“疏导”措施,从转变消费观念和出行观念入手,引导居民正确理解汽车代步的意义。
D . 最近的市场调查显示,大众购买低价艺术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出于装饰家居的需要,这种消费现象值得商家重视。
4. (1分) (2017八上·衡阳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在能源领域,煤和石油的时代已渐近黄昏。
________?环保人士主张发展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之类的“清洁能源”。
不过有人警告说,________:因为制造相关设备造成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
科学家指出,________,因为核能既经济又清洁。
这种说法遭到了环保人士的嗤笑和抗议。
5. (10分)(2016·桂林模拟) 下面的图表是一家研究机构对20世纪三个阶段出生的中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数据,请根据要求答题。
(1)根据上表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________。
(2)根据你的生活认识,简要说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不超过20字)6. (9分)(2018·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2017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两地改革后的首批高中毕业生将参加高考。
2014年发布的意见指出,当前招考制度下,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统考,外语可考两次,自选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
目前已公布高考新方案的省区市,也大多采用这一模式。
上海、浙江两地“3+3”新高考方案取消文理分科,打破传统文科考“史地政”、理科考“物化生”的模式,考生可根据兴趣和特长,从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3科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
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数据,浙江省选择传统理科的学生由60%下降到17%,选择传统文科的由40%下降到10%,更多学生交叉选择三门选考科目。
(摘编自新华社《2017年“新”高考前瞻:高考改革到底会取得哪些进展与突破?》)材料二:同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廖宗廷和上海纽约大学中方招生办主任周鸿都认为,高考改革是大学从“按分取人”转向“看分+看人”录取。
这样的转变最直接的体现,是今年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等参加上海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的9所高校校测面试环节。
与以往高校自主招生除高考成绩外,校测部分主要看考生面试表现不同的是,今年上海所有大学都采用了“高考成绩(60%)+面试成绩(30%)+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10%)”的计分比例,而且在综合评价资格初审和面试环节,各校都高度重视并充分使用《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把它作为招生选拔的重要参考。
报告主要包括每位考生高中3年在校期间所展现的品德发展和公民素养、高中学业成绩、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等方面的行为素养记录,是上海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重中之重。
与“3+3”的考试科目选择与组合相适应,上海的招生院校制作了新的“专业菜单”即“院校专业组”,供考生选择。
由招生院校根据不同专业(含专业或大类)的科目要求和人才培养需要设置,一所高校可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同一“院校专业组”内专业可调剂。
考生的选考科目只要有1门与该“院校专业组”科目要求相同,即具有填报资格。
(摘编自《人民日报》《新高考,招录方式新在哪儿》)材料三:人们看到,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已经给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带来很多积极变化。
上海正在推动高中学校根据学生选课情况探索走班教学,便于学生自主选择科目。
绝大部分高中学校都已根据师资、学生选科情况和校舍场地资源等,园地制宜,实施不同形式的走班教学。
走班制的实施促进了高中教师的因材施教和高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和课题报告已经做得非常普遍。
据上海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系统数据显示,上海高三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50473个。
为了创建研究性学习的高质量载体和平台,目前83%的上海公办高中都有创新实验室。
在高考综合改革的推动下,上海市教委、市文明办、团市委等多家单位协同推进高中生志愿服务工作。
截至2017年3月底,上海已认定的市、区两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742个,共提供学生实践岗位464633个。
96%高三学生和73%高二学生,共计99619名高中学生,已完成60个学时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摘编自《光明日报》《看“新高考”如何促学生素养全面发展》)材料四:附注:在六选三的情况下,每个科目被选择的平均比例为50%;七选三的情况下则为42.86%。
(资料来源:“阳光高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 . 新高考方案取消文理分科,浙江省选择考“史地政”或“物化生”模式的学生均大幅下降,更多学生交叉选择三门选考科目。
B . “院校专业组”制度将若干专业归并在一起,有利于考生根据兴趣与特长进行选择,从而完全改变考生在高校招录制度中被动的地位。
C . 高考改革释放出的多元化招生信号,已经倒逼中学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但要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不能仅靠学校一己之力。
D . 走班制的实施能够促进高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也对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在经济发达地区才能推行走班制。
E . 虽然物理可报考专业涵盖面最广,但物理学习难度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2017年上海和浙江考生选择物理比例远不及平均值。
(3)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中学、高校在“新高考”中所面临的挑战。
7. (20分) (2016高三上·阜宁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宁古塔余秋雨①我正站在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脚下是清代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
有那么多的清廷大案以它作为句点,“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
②据《研堂见闻杂记》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
当时另有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还能活得下来,简直好到天上去了。
也许有人会想,有塔的地方总该有点文明的遗留吧?这就搞错了。
宁古塔没有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这里住过。
③当时的流放有着很大的株连规模。
全家流放、祸及九族,甚至邻里,几十人、百余人的队伍,浩浩荡荡。
到了目的地,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
最好的待遇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当然也完全没有自由。
照清代被流放的学者吴兆骞记述,“官庄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④当官衔、身份、家产一一被剥除时,剩下的就是生命对生命的直接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