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科学关系探析——近年来此类研究简要述评赵江娟 2009300110019 背景:近百年来,宗教学及各分支学科与科学哲学、科学史等领域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点,那就是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者(特别是宗教学者)在二者的关系上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研究宗教必涉及到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与中世纪神学呈鼎盛之势而科学备受压制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宗教明显衰退,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探讨二者关系显得尤为必要。
提要:一提起历史上的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人们一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宗教对科学的迫害:伽利略受审被囚, 布鲁诺、塞尔维特被活活烧死,达尔文进化论横遭攻击和辱骂……因此, 对于二者关系的探讨更多人倾向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完全是一种你死我活的冲突关系;然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二者是“非对抗”的,无论“对抗”或是“非对抗”,都是传统“二元论”思维的体现,“二元论”都能解释一定的历史事实,但也总有一定的历史事实不能解释。
本文将对传统二元观点做一梳理介绍,在此基础上将结合一部分学者的新进观点认为对于宗教与科学二者关系的探讨应该摒弃传统二元对立的思维,采取辩证的态度,既看到双方的对立、又看到双方的统一。
最后,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宗教科学关系一、二元关系之“对抗”一个世纪以来,人们习惯于将科学和宗教的关系理解为相互冲突的关系,并将科学发展的进程理解为科学不断对宗教挑战并战胜宗教的历史。
无论在哪个时代,也无论在哪种文明中,科学与宗教在宇宙论、方法论、真理观等重大问题上,均存在着普遍的对立。
很多人认为知识和信仰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这种冲突中, 科学代表着真理, 宗教代表着谬误。
自从上个世纪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德拉坡写出《宗教与科学的冲突史》一书以来, 至今已有不少西方学者陆续发表了关于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或斗争史的专著或论文。
“宗教或科学如果试图进入对方的领域,就有可能出现冲突。
在历史上,特别是在进化论进入美国的这150年中,的确发生过进化论与基督教的冲突,或科学与宗教的冲突,但这都是因为一方想进入另一方的领域所引起的。
基督教所反对的并非是作为自然科学的进化论,而是反对被人发展成世界观或宗教的进化论,这正是“斯科普斯猴子案”的起因”(王忠欣,2010)。
“古代的科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一直附属于在思维方式上尚未摆脱想象性和猜测性的自然哲学体系,甚至寄生于宗教神话中。
在中世纪,科学成了神学的分枝。
科学与宗教的历史混合状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逐步解体,科学从自然哲学体系和宗教神话中分化出来,成为实证性的科学。
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一书的出版,是近代科学与宗教世界观彻底决裂的第一次宣告”(胡方明2008).在科学和宗教之间时常出现冲突的情形:十四世纪以来,当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与宗教教义发生冲突的时候,科学受到教会当局的敌视,科学家遭到迫害。
如哥白尼、布鲁诺因创立和捍卫“太阳中心说”,动摇了中世纪天主神学的根基而受到罗马教廷的迫害,伽俐略也曾因信奉哥白尼体系而被宗教审判。
尽管罗马教会后来为了适应时代进行了改革,肯定了科学进步的成果,力图与科学和解并保持和谐,然而至今科学和宗教在每一个重大问题上的观念原则都是不同的。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宗教从不讳言对利用科学技术制造大规模杀人武器的反人道行为的谴责,从未停止警示人们科技成果对人类的异化危险,从来都对人类自由意志和智慧的运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世俗世界的前景持一种辩证的看法。
近年来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出现了一些新观念或新进展,如人工避孕、堕胎、基因工程、安乐死、克隆技术等,在这些新的观念面前,宗教与科学都存在着原则的分歧。
(徐艳梅,2004)戴尔·雷切(2004)认为科学与宗教的冲突还体现在对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的分歧上, 这就是自然界中是否存在神的设计。
历史上的科学家都将此看作是对于自然的最终解释,从而将目的、第一因纳入因果范畴之中, 牛顿将太阳系的起源归之于神的第一推动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所以, 早期的科学与自然神学确实是一致的。
然而, 现在的科学已将自身奠定在坚实的自然主义解释基础之上, 任何超自然的原因都被排除在科学解释之外。
必须强调的是, 科学并不反对设计本身,而只是反对来自于超自然的设计, 所以, 当著名分子生物学家克里克提出“天外胚种论”时, 人们就不将此看作是一种神创论。
二、二元关系之“非对抗”除了认为二者截然对立的观点外,还有学者认为二者并不对立,对于不对立又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认为二者是共生互溶的。
美国加尔文学院的科学哲学教授戴尔·雷切(Del Ratzsch) (2004)在其《科学及其限度》(Science & Its Limits) 一书中对科学与宗教关系进行了探讨,由于雷切是以一个基督教徒的身份来讨论上述问题的, 这就为我们考察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在此著作中,作者是努力希望能促成科学与宗教的某种和解。
他认为, 自从库恩时代以来, 人们已经承认科学中少不了形而上学原理作为约定, 那么, 宗教的超自然主义解释又为何不能引入科学体系之中呢? 更何况如果实在确实是超出自然主义范围的, 那么, 现在的科学显然就有其不足之处。
不错, 科学确实需要某种形而上学原理作为背景框架, 但正是自然主义的解释原理才构成了科学中的形而上学约定, 也正是在此意义上, 科学不得不排除超自然因素的干预。
马克斯·韦伯(1986)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论述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关联。
新教伦理将传统天主教的退隐修道院的苦行主义转变成了以节俭为核心的积极入世的苦行主义,将加尔文的“预定论”解释成了以勤奋工作为核心的天职观,使创造积累财富的世俗行为具有了神圣价值与意义,从而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建立提供了根本动力。
“新教的内在于世的苦行主义最先生出了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但却是不经意的),因为它打开了以生意为人生事业的道理,特别是对于那些宗教上最虔诚、伦理上最严谨的人们来说,更是如此。
”没有新教伦理对人的使命新认识、新规定,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生是难以想象的。
在当代西方社会,基督教也仍然具有强大而广泛的影响力,美国实施的罗斯福新政,西欧和北欧国家建设的福利社会,都有基督教的价值观在起作用。
“科学由于有了和宗教的博弈而变得有血有肉,生机活泼。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以基督教为主题的西方宗教给力现代自然科学。
盲目地崇尚自然科学,也会造成‘唯科学’的思潮。
而认为‘自然科学将会一个接一个地攻占宗教的堡垒,自然科学每前进一步都会把昔日视为上帝操纵的超自然领域变为自然法则支配下的纯自然领域,作为造物主的上帝将不断失去存身领地’,只会把有生的自然科学逼上绝路,成为曲高和寡的某些少众派自吹自娱的工具”(肖艳,2011)。
Delvin Lee Ratzsch (2004)认为,由于God talk在美国政治话语体系中存在广泛影响,有部分生物学家为使自己自己的理论在传播中易于被人们接受往往披上宗教的外衣,可见宗教与科学并没有对立,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和谐共处。
在非对抗的观点中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二者是相互独立、没有关系的。
“宗教与科学的确是不同的,但不是冲突的。
宗教和科学从本质上来讲是不冲突的。
宗教与科学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宗教要处理的是人的情感、心灵、信仰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思索等内心方面的问题,而自然科学主要是对已知的外部物质世界的探索,或是对物体的研究”(王忠欣,2010)。
再如哲学家康德就认为, 科学所探讨的是关于自然界的真理, 宗教则反映了人们追求“善”的愿望和努力, 而艺术是人们寻求美的结果。
美国科学史家乔治·萨顿把这个思想概括为“科学求真,宗教追善, 艺术追美” , 并且认为, 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类理想的最高境界。
这是对科学与宗教及其关系的一种高度抽象的哲学探讨三、摒弃“二元论”、辩证看待二者关系随着科学时代的到来,信仰应越来越多地被知识取代。
的确,在某些程度上,现代社会秩序的建立正是以宗教的解体为前提的,而这种秩序也正是取之于科学的范型。
然而,科学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它本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科学的方法不能证明自身的理论前提,它需要一种形而上学的约定。
在人和世界的关系面前,人的一切努力无论是人的科技活动还是智慧的成果,都应被看作积极的和有意义的。
作为人类文化的两个构成部分,科学和宗教不可或缺,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殊途同归。
李小花(2007)认为,应该用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宗教与科学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不同方式,“作为上层建筑中不同的意识形式,二者的关系应该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无论从历时或共时的角度来看,矛盾的双方既有斗争的一面,也有同一的一面。
二者的矛盾运动贯穿在他们的产生、发展、演变当中,只是表现形式倾向不同,对立斗争或和谐并存、相互作用的程度有别。
”再例如赵林(2007)认为,在西方文化中,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的一种辩证关系。
在西方文化的摇篮时代——希腊城邦时代,科学与宗教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同一关系。
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宗教信仰一度攫取了绝对的专制权力,而科学与哲学只能仰承宗教之鼻息,完全不具有独立地位。
随着近代理性精神的崛起,科学开始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逆转,最终导致了18 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对宗教信仰的猛烈批判。
但是这种激进的宗教批判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根基,相反,它导致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一种共生和互补的新关系模式,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胡方明(2008)认为,宗教与科学本质上是对立的,同时宗教也是科学发展的基础,通过对宗教文化中关系到各类学科的神秘领域的探究,对当代科学的发展是很大的促进作用的,所以说可以把宗教作为科学的研究对象。
陈方正(2009)探讨西方科技的东方渊源时认为,从二千五百年前的轴心时代开始,到十七世纪为止,人类社会的结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大文明的传统宗教所陶铸的,但自十八世纪开始形成的现代社会,则是现代科技所塑造,但是这只是表面上的南辕北辙,实质上西方科技深受神秘的毕达哥拉斯教派影响,而毕氏教派与印度佛教渊源密切。
所以宗教是与科技相通、相容、相互补充的。
四、结语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对抗”与“非对抗”模式都基于一定的历史事实,“对抗”模式基于中世纪宗教对科学的迫害,如实地描述西方近代史上科学与宗教的斗争史,但它很难合理解释现代条件下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对于杰出科学家,他们可以同时是虔诚的宗教徒,甚至出于宗教的目的而研究科学这类现象,也很难解释清楚。
非对抗模式却恰好相反:如果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可以简单地归并为“关于事实即追求真”与“关丁价值即追求普”的关系,或者甚至可以进一步认作和谐共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那么它们在历史上就不应该也不会表现出如此尖锐的矛盾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