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东坡说起
中国文人,喜爱聚会宴乐,自古亦然。
他们择妙节佳日,游名山圣水,诗酒唱和,吟诗作赋,人赋其文,文传其人,留下了一段段人文佳话。
我眼中的东坡
不知是时代文化造就了他,还是他改变了一个时代的文化〃〃〃〃〃!?
九百多年前的宋代,有这样一位词人:他历经磨难笑对人生,胸怀坦荡,思想自由,品格坚贞。
以自己佛与道的清旷达观之襟怀,将才气融入诗、词、文章,如行云流水,又如"天风海雨逼人",他便是宋代文化中的旷世奇才----苏轼。
苏轼的一生,大起大落,颠沛流离。
究其原因,是他刚正不阿,坚持真理的个性。
他不怕得罪人,不怕打击报复,敢于坚持,敢于争辩,敢于反对一切有损国计民生的言行。
"虽一生屡遭起落浮沉,磊落纵横的襟怀依旧驰骋”,那份豪情是超然物外的。
是词人登高临远,举目赤壁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的慨叹;是“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是逆境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从容;是政治风雨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才情兼备的苏轼注定了是一位性情中人,我们似乎能看到词人形单影只,悼念心上所爱的女子,怀想当年“小轩窗,正梳妆”的温柔模样,于是便真正懂得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思念。
在被贬后的岁月里,“躬耕陇亩”也能怡然自得。
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老者,隐于山野,“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与飞鸟为伴,与密林为友,既能“居庙堂之高”,又可“处江湖之远”,进退之间,从容不迫,笑对人生的起落浮沉……
西园雅集
元祐年间,京中文人学士围绕在苏轼周围,以他为文坛盟主。
元丰初,王诜邀同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李之仪、李公麟、晁补之、张耒、秦观、陈景元、王钦臣、郑嘉会、圆通大师等人游园。
米芾为记,李公麟作图二,一作于元丰初王诜家,一作于元祐元年赵德麟家,史称“西园雅集”。
松桧梧竹,小桥流水,极园林之胜。
宾主风雅,或写诗、或作画、或题石、或拨阮、或看书、或说经,极宴游之乐。
李公麟以他首创的白描手法,用写实的方式,描绘当时16位社会名流,在驸马都尉王诜府邸做客聚会的情景。
画中,这些文人雅士风云际会,挥毫用墨,吟诗赋词,抚琴唱和,打坐问禅,衣着得体,动静自然,书童侍女,举止斯文,落落大方。
不仅表现出不同阶层人物的共同特点,还画出了尊卑贵贱不同人物的个性和情态。
米芾为此图作记,即《西园雅集图记》。
有云:“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
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
嗟呼!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哉?”“西园雅集”留下了米芾的《西园题记》记载这件事,更留下了名画《西园雅集图》,其素材
供后代画家临摹不衰。
文人雅集之我见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经常进行各种文化活动,他们常以赏景、品茗、饮酒、赋诗、作画等形式来开展活动,气氛活泼而又格调高雅。
中国文士阶层有“以文会友”的优秀传统,“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的雅集现象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独特景观,诸如兰亭雅集、西园雅集、玉山雅集等,更是引为历代文坛佳话,诗文书画歌颂不绝。
传统的文人雅集,其主要形式是游山玩水、诗酒唱和、书画遣兴与文艺品鉴,因而带有很强的游艺功能与娱乐性质,以文会友、切磋文艺、娱乐性灵为基本目的,文人雅集最重要的特征是随意性。
“实可谓无组织之组织,盖无所谓门户之章程,而以道义相契结。
”而正是这种随意性与艺术的本性相契合,使得在历代文人雅集中产生了大量名垂千古的文艺佳作。
可以说文人雅集作为古代文士的一种文化情节与艺术状态,对中国书法的阶段性历史趣味与发展方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然而,在古代文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文人雅集在当下发生了位移与变异,“炉烟方凫,周遭水石潺湲,风石相吞”之景已不复存在。
雅集却沦为书家商业化运作的模式与赢利的手段,雅集不“雅”的现象时有发生,雅集不再是“以文会友、以书会友”,成为目的性很强的商业性活动。
可是,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没有利益关系的纯文学集会,只有在这样
的环境里,才能真正体会到“万盖遥香俯澄碧”、“阴森老树藤千尺”、“乱点金钿翠被张”之句给人带来的富贵风雅之感。
诚然,于喧嚣的尘世之中,我们需要一颗淡然的心,笑对人生,怀着“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心态;超然物外,持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行。
不为尘世俗物所干扰,亦不为功名利禄所羁绊,身处天地之间,或行,或立,为心灵寻觅一方真正的净土。
回首过去,无欲无求的雅集之聚让我们倾心仰慕;再看今朝,雅集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无形之中已发生了变化,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无可逆转。
可是,在变化中我们能够找到不变的可贵——延续,承其精华;在不变中我们更能够发现渐变的价值——演进,革故鼎新。
任时光淡退了宫廷楼阁的艳丽光泽,剥落了金色琉璃的夺目外衣,却丝毫消减不了我们对昔日盛况空前的文人雅集的向往之情。
物是人非,只能用心去感悟,去品读。
苏轼,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像一个永远乐观坚强的旅行者,豪迈无畏,随遇而安,遍山荆棘他可以高歌,落魄失意他可以高歌,从不消极,从不颓废,真可谓文学史上一位不屈的歌者。
纵然“多情应笑我早上发”,看世界,依旧且歌且行〃〃〃〃〃〃
我眼中的《苏轼与文人画》课
转眼之间,这一学期已经结束。
对这门课程,我可谓是感受颇深,意犹未尽。
通过《苏轼与文人画》的学习,加深了我对宋代文化、西园雅集和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集会形式的了解,明白了什么是文人雅集。
起初,我不知道何为文人雅集,而今,我皆以明白。
对于我而言,这门课程的最大意义在于培养了个人的文化素养。
通过这门课,使我对苏轼——这位文学泰斗——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在认识、学习他的过程中,对我们的个人情操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人格品性的塑造。
此外,课堂演讲也是这门课的一个亮点。
演讲不仅可以提高自我表达能力,也能够锻炼胆识,同时,在准备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
不过,由于学生演讲水平的限制,演讲并不是很能吸引听众。
如果老师能够鼓励引导,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比如说,第一节课说明规则:1.能做到脱稿、声情并茂、有条理、有新意的小组给予适当加分;2.每个小组只派一人演讲,一人帮助放PPT;3.限定时间10分钟(精彩的可适当延长)。
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老师应多次强调要求,对演讲稍加点评。
这样,可以提高大家对演讲的重视程度,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改善演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