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种有效实施途径林毓梁房金菁王晖(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250104)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工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常见组织形式,剖析了制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主要矛盾因素,提出了几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途径关键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学结合1.引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0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确定了方向,那就是要在职业教育领域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温总理在视察大连轻工业学校的时候指出:“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
”进一步为职业教育指明了发展与改革的方向,就是推行“教学做”的一体,推行“工与学”的结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纷纷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上开展探索与实践,涌现除了一些成功的做法,但是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本文就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几种有效的实施途径供大家参考。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常见形式与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和研究得知,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上,最常见的做法有两种。
一种就是所谓2+1模式,即前两个学年在学校学习,第三年到企业顶岗,通过一年的顶岗实习,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种模式可以叫做2.5+0.5模式,其本质与2+1模式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在学校学习两年半,最后的第六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将顶岗实习期与企业员工的试用期结合起来,完成在学习与工作的结合,学习与工作的衔接。
固然这两种模式实施过程中,在校内学习阶段也会通过校内的生产性的实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不管是2+1还是2.5+0.5,仍然体现出的是一种“先学后工”的思想,推行的是一种“学完再工”的做法,无法达到工学紧密结合,无法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3.制约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的几个因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佳实现形式,应该是工与学的深度融合,首先做到的应该是工学交替,进而实现“工学一体”,实现“在做中学”。
但是这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障碍,制约了工学结合有效实施。
实际上工与学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二者可以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是二者之间又存在着对立关系,存在着矛盾斗争。
这种矛盾首先体现在工与学的两个实施主体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学校和工厂企业之间的矛盾。
双方的利益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学校的目的是想通过工学结合培养学生、锻炼学生,目的是想通过工厂帮助学校完成校内教学无法完成的人才培养的环节。
而企业追求的是企业的盈利,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不会平白无故地承担为社会培养人,为别的企业培养人的任务。
所以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校考虑的是学生能从企业学到什么东西,企业考虑的是学生顶岗能为企业创造多少价值,包括短期的和长期的价值。
工与学的这种矛盾还体现在工与学的实施过程的矛盾,也就是工业生产与教学活动组织过程的矛盾。
教学活动遵循的是学生的知识认知与技能成长的规律,还要遵循基本的教学活动组织流程,而企业有自身的生产组织规律和组织流程,这两种规律和流程很难做到统一和步调一致。
这就出现了学校想去顶岗的时候,企业可能处于淡季,企业进入旺季,生产任务重的时候,学生可能在校内按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活动。
4.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有效实施途径剖析上述工与学之间的矛盾,解决工学矛盾的途径就是首先要找到学习与工厂的利益共同点,然后根据企业生产流程特点,在一定限度内重新组织教学流程,寻找到学校与企业为了不同的目的去完成同一个任务的途径与方法。
以下讨论几种有效的工学结合的实施途径。
4.1四学期制四学期制的主要思想是将每个学年的教学安排调整为四个学期,其主要目的是缩短每个学期的时间,加强教学组织的灵活性,从而更好的适应企业生产组织活动的规律,更有利于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
四学期制的主要做法是将每学年分为四个学期,每学期安排十周。
三年制高职的前两个学年,每学年的四学期中,安排三个学期的校内教学,一个学期的企业顶岗。
第三学年可以安排一个学期的校内教学,三个学期的企业顶岗。
这样就做到了在前两个学年各有一个顶岗实习学期,做到了“学—工—学—工”的交替进行,真正实现了工学交替。
前两个学年的企业顶岗可以根据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岗位数量,将学生按班级划分好批次,分别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学期进行,这样可以做到每年的四个学期在企业的学生数量相对稳定,照顾到企业对生产劳动力的相对稳定的要求。
另外这种做法还充分考虑到了企业的利益,一般来说,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有一个适应工作的过程,每名学生从适应工作,到位企业创造价值至少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
在四学期制中,每年的顶岗实习学期大约为两个半月时间,这种做法兼顾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两方面的利益。
4.2浮动三学期制对于生产任务存在明显淡季、旺季的企业,或者对于那些根据订单组织生产的企业,四学期制的校内教学与实习的安排显得有些死板,可能不太适应这些企业的需求。
对于这种类型的企业,我们可以施行浮动三学期制的模式。
所谓浮动三学期制,是将每个学年分为三个学期,包括春季学期、秋季学期和顶岗实习学期。
春季学期与秋季学期各安排16周左右的校内教学任务,其教学组织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同。
顶岗实习学期安排8周(约2个月),顶岗实习学期在全学年的安排是浮动的,是灵活的。
也就是说春秋季学期按正常的教学计划进行,根据企业生产安排,什么时候来订单,什么时候进入旺季,就暂定原定进行的校内教学,转入顶岗实习学期,顶岗实习学期完毕,再会学校完成校内教学。
如果企业订单还没有结束、或者还处于生产旺季,可以安排另一批次的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这样同样做到了工与学的交替进行,实现了工学交替。
在实际实施中,顶岗实习学期还可以和寒暑假结合在一起,寒暑假也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安排,这样使学生每年有三个月在企业中的顶岗。
浮动三学期制进一步考虑了企业生产组织的特点,适应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特点。
在生产旺季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使学生在企业中真正有岗可顶,能顶上岗。
4.3 弹性学分制弹性学分制并不是说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学分是弹性的。
就人才培养方案而言,学生三年内应得的总学分应该是固定的,但是这些学分在哪一学期修得可以是弹性的。
在实际操作上,要求学生在三年内获得若干顶岗实习学分,这些学分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不同的学期获得。
也就是说顶岗实习的安排是在学校的组织下,根据每名同学的个性发展和个人喜好灵活安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提高的水平选择某一学期是在校内学习还是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
这样实现了“感觉理论不够了就回学校上课,上一段课,再回企业实践”的学做结合、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
4.4学习型工厂方式上述三种模式其主导思想是从教学组织和管理上进行改革,以适应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需要,化解工与学的矛盾。
但是不管哪种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工与学的矛盾问题仍然会制约工学交替的有效实施。
学习型工厂是破解这一矛盾的一种有效模式。
学习型工厂又称为教学工厂,是新加坡教育界为解决学生培养中实践能力不足,无法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而开创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习型工厂的主要做法是在学校内开设融“教学、培训、生产”三要素为一体的教学工厂,教学工厂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学习环境和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教学工厂无疑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最佳的解决方式。
首先教学工厂设在校内,解决了学生交通、食宿等显示问题;再者教学工厂实现了“教学、培训、工作”三者空间的统一,实现了教、学、做的深度融合,从工学交替突破到工学相伴、工学一体。
在教学工厂的设立上,一定要特别注意工厂的投资主体应是学校、政府或者其他公益团体,而不应是企业。
正因为其投资主体不是企业,而是学校、政府,所以可以做到将原有“工”“学”矛盾的主体统一到一起,从根本上避免了工与学的矛盾。
由于教学工厂的是由学校或者政府投资兴建的,所以工厂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而不是赚取利润,教学工厂的一切生产经营、教学培训活动都是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展开的。
这一点有别于“引厂入校”的校庆合作模式,引厂入校模式由于办厂的投资主体还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最终目的,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和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矛盾无法克服,最终往往演变成学校出租校舍由企业办厂,工学结合无从谈起。
4.5 企业学习岛方式由于教学工厂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还需要场地、人员、管理方面的配套,很多学校可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这种情况下,企业学习岛模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
企业学习岛又称企业学习型车间,其主要做法是在企业中靠近生产车间附近开辟一块教学场地,称为“学习岛”。
学生在车间内顶岗,在学习岛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实现了边工作,边学习;在做中学,在雪中做。
其组织形式有些类似于多年前盛行的企业职工夜校,只不过学习的人员由原来的企业职工变为学校的学生。
企业学习岛同样实现了教学、培训、生产三者空间上的统一,学生吃、住、工作、学习均在企业中进行。
组织形式上可以采用上午顶岗工作,下午在学习岛上课;白天顶岗工作,晚上上课;一天顶岗、一天上课等多种形式。
如,某一班制企业,需要50名顶岗员工,学校可以组织100名学生到企业顶岗,这100名学生分为两个班组。
一班上午工作,下午学习;二班上午学习,下午工作;每周或者每月交替轮换。
晚上可以共同安排主题学习、研讨、拓展学习等内容,。
而对于两班制企业,如果有25个岗位可以接受学生顶岗,同样可以安排100名学生入厂顶岗,这100名同学分四个批次,每天顶岗工作4小时,在学习岛内学习6小时。
在教学内容组织上,一定要贴近企业生产实际、贴近本行业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需求。
教学内容一定是基于工作过程进行构建的。
学生顶岗工作时,要安排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时间内加以解决。
这样就做到了学为所用、学以致用、学做一体。
5.结语从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颁布已有近四年时间,这四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突飞猛进的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