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4:荔枝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7-2015)一、发展现状(一)基本情况荔枝属于典型的热带南亚热带水果,主产区集中在北纬22º-24º30ˊ的少数国家和地区。
中国是世界上栽培荔枝最早和最多的国家,已有2200多年的栽培历史。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荔枝属于珍稀水果,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外消费市场对优质热带水果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国荔枝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成为热区新兴的一大特色水果产业。
近年来,荔枝产业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及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种植面积和年产量位居世界首位。
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区域广阔,有着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丰富的荔枝种质资源和悠久的栽培历史,具有发展荔枝生产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
80年代以前,我国荔枝生产发展缓慢,种植面积不足5万公顷,平均年产量仅6万吨左右,荔枝鲜果供应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改革开放后,荔枝产业依靠政策、投入和科技进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我国荔枝生产发展迅猛。
90年代末,荔枝生产面积扩展速度逐渐放缓,进入了巩固提高阶段。
2005年,全国荔枝种植面积58万公顷,年产量144.61万吨。
种植面积比80年代初增长了12倍,产量增长了26倍。
目前,我国荔枝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分别约占世界荔枝总面积及总产量的80%和75%,成为全球闻名遐迩的荔枝主产国。
2、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我国荔枝分布于热带南亚热带区域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四川、云南、贵州和浙江九省(区),粤、桂、闽、琼四省(区)荔枝的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占我国荔枝总面积和总产量的98%以上,其中广东27.81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47.9%;广西22.16万公顷,占38.2%;福建3.81万公顷,占6%;海南3.12万公顷,占5.4%。
具有资源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种迅速得到发展,形成了海南特早熟产区、粤桂西南部的早熟产区,粤桂中部的中熟产区和粤东闽南的迟熟产区,良种覆盖率达到90%,其中妃子笑、白糖罂、白腊、糯米糍、桂味、双肩玉荷包等名优品种栽培面积的比重从80年代以前不到10%上升为目前的50%左右,荔枝名优品种的产量逐年增加,目前约占总产量的75%左右。
3、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荔枝早结丰产稳产综合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等在生产上大面积普及和推广应用,荔枝大小年结果现象得到明显改观,年产量逐年稳步增长,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荔枝鲜果贮藏保鲜、包装、贮运和果品深加工等科学技术的研发取得了较大进展,运用先进的采后处理技术设施,在冷链条件下实现了荔枝保鲜贮藏和远途运输的成功,荔枝鲜果远销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4、产业化进程加快,出口贸易稳步上升。
我国热区荔枝产业发展迅速,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产业化进程加快,荔枝出口贸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2003年我国荔枝出口4051吨,2004年出口9652吨,2005年出口10033吨,外销主要市场有港澳、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
目前我国荔枝在国际市场上约占50%—60%的份额。
(二)主要问题1、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产品流通及市场开拓比较薄弱。
我国荔枝生产总体上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较低,多为分散的农户或家庭式农场,大部分果园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生产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生产管理水平不高,果园投产迟、单产低、果品质量不高,其次是产品加工程度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缺乏品牌产品,出口企业少且规模小,实力弱,抵御出口市场风险和突破技术壁垒的能力不强。
其三是荔枝产品流通和市场开拓等问题比较突出,荔枝销售价格明显趋于下降,在丰收之年有时会出现结构性和季节性的产品滞销,影响农民收入和对生产管理的信心。
2、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仍有待加强。
我国荔枝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总体上有所提高,荔枝出口企业的质量意识不断增强,大部分出口企业已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并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
但在大多数农村尚未实施标准化生产,对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化肥、植物激素、保鲜药物等生产投入品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3、产品采后处理设施投入不足,出口遭受进口国的技术壁垒限制。
荔枝上市期较集中,现有的果园采后预冷处理、果品包装、保鲜、贮运及加工和销售等产后配套设施投入不足,远远未满足收获期集中批量的荔枝贮运、保鲜和加工实际需求,特别是保鲜荔枝运抵终端市场之后的货架期问题未能完全解决。
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进口农产品的技术标准,抬高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门槛。
直接影响了我国荔枝出口贸易的顺利进行。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一)市场前景分析1、荔枝鲜果贸易、消费持续增长。
荔枝生产主要在中国、印度、泰国、越南、孟加拉、尼泊尔和澳大利亚等国,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绝大多数国家都不能生产荔枝。
目前世界荔枝总面积约80万公顷,年产量200万吨左右。
由于荔枝鲜果的保鲜贮运难度较大,销售成本较高,荔枝鲜果绝大部分还是以生产国本土消费为主。
国际市场上的荔枝贸易量仅为当年总产量的0.8-1%左右。
荔枝是我国传统的出口水果,在国际贸易中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中国荔枝出口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每年160万吨左右的荔枝产量,人均仅1.2公斤。
由于荔枝消费受贮运保鲜等因素的限制,50%左右的鲜荔枝在主产自销,其余多数销往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杭州、成都、大连、西安等大中城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消费层次、区域明显扩大。
如果我国人均荔枝量达到2公斤,可新增加荔枝消费量52万吨,国内消费市场存在很大的拓展空间。
2、荔枝深加工研发潜力大,市场前景好。
目前我国每年用于加工的荔枝原料约为10-15万吨,其中加工生产荔枝干约为1万吨左右、荔枝糖水罐头约为1.5-2.2万吨左右,荔枝汁和荔枝果酒约为1万吨;荔枝干多为内销,荔枝罐头大多数用于出口,2003-2005年,我国荔枝罐头出口贸易量分别为1.5万吨、1.8万吨和2.1万吨,逐年稳步增加。
根据近年来我国荔枝加工产品的市场走向分析,随着荔枝深加工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对荔枝原料的需求量将增加。
今后5-10年内,荔枝干的产销将维持在每年1万吨至1.5万吨左右的相对稳定水平;荔枝罐头出口贸易量将继续稳步增加,年增长约为2-3%;荔枝汁和荔枝果酒等新兴产品将有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预计至2010年以后,我国每年用于加工的荔枝原料大约需要30-35万吨。
3、主导产品和市场定位。
随着我国荔枝产业的不断发展,年产量和销售价格将趋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预计在未来5-10年内,我国荔枝年产量将稳定在180-200万吨,产地平均销售价为3-5元/公斤。
荔枝在国内外市场上仍将是鲜果消费为主,鲜果消费量约占总产量的80%,随着国内外水果保鲜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市场的不断开拓,荔枝将更多地销往国内市场。
作为深加工或初加工原料的消耗将逐渐增加,约占荔枝总产量的20%。
同时,我国荔枝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也将不断增加,年出口量有望达到总产量的3%左右。
(二)竞争力分析1、区域优势明显。
荔枝属于典型的资源珍稀型水果,世界上能够进行商品栽培的国家不足10个。
我国是荔枝的原产地和重要产区,其中粤、桂、闽、琼是生产优质荔枝最适宜区域。
我国荔枝产区地域广阔,形成了不同的区域性小气候和各具特色的优质品种,有些荔枝品种对气候区域的要求非常严格,仅限于独特小气候环境才能正常开花结果,堪称稀有品种;而有些荔枝品种适应性较广,如妃子笑荔枝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或在四川泸州均可种植,但其成熟期前后就相差了2个月时间,明显地延长了鲜荔枝的市场供应期。
2、种质资源丰富。
我国荔枝栽培历史已有2200多年,华南不但是荔枝的原产地,也是世界荔枝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区域。
我国荔枝良种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目前收集保存的荔枝种质资源有200多个,在生产上大面积栽植的品种有20多个。
3、产业基础良好。
荔枝是我国热区种植面积最大的水果之一,种植面积58万公顷,每年收获面积约为45万公顷。
在粤、桂、闽、琼四省(区),已初步形成较大生产规模和产业化经营模式,多种形式的荔枝生产者协会、荔枝专业合作组织和生产流通企业相继成立,荔枝产业得到越来越多相关行业和投资企业的关注和参与,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产业链得以发展延伸,逐步构筑起一个良好的产业基础。
4、科学技术领先。
我国有关从事荔枝生产、科研、教学单位密切配合,加强荔枝基础理论研究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在荔枝早结丰产稳产综合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产后贮运保鲜加工技术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并培养造就出一支高素质的荔枝科技创新队伍。
国家与地方相继制定了荔枝产品标准和荔枝生产技术规程,现代科技已成为我国荔枝产业发展的强大支撑,我国荔枝产品和相关科学技术目前在世界处于先进水平。
5、优势品种突出。
我国热区重视收集、保存、开发和利用荔枝优良品种,荔枝新品种选育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荔枝良种储备丰富。
我国荔枝在品种资源上拥有其他许多国家难以取代的优势,目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要有糯米糍、桂味、妃子笑、白腊、白糖罂、三月红、黑叶、怀枝、兰竹、元红、香荔、无核荔、鸡嘴荔等一大批优良品种,其中不少的属于荔枝名优珍稀品种,并为我国所独有。
世界其它荔枝生产国目前种植的荔枝品种多数相当于我国的一般品种。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一)发展思路我国荔枝优势区域布局应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提高荔枝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促进出口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加强荔枝生产、采后处理、深加工及流通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现代化荔枝商品基地,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市场信息体系,推进荔枝产业化经营,加快外向型荔枝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根据上述发展思路,通过实施荔枝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实现我国荔枝生产区域化、良种化和标准化,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区域分工合理的荔枝产业带,加快荔枝产业化进程,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出口,带动全国荔枝产业可持续发展。
到2010年,在稳定现有面积的基础上总产量提高10%,出口量增加10%,优势区域的荔枝种植面积占全国荔枝种植面积的80%,产量占全国荔枝总产量的90%。
到2015年,荔枝生产在优势区域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优势区域的荔枝种植面积占全国荔枝种植面积的90%,产量占全国荔枝总产量的95%。
荔枝优势区域内品种结构更加合理,深加工能力提高20%,出口量增加20%。
四、优势区域布局(一)优势区域布局原则1、市场导向原则。
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充分把握现有市场,积极开拓潜在市场,适应市场对荔枝产品新鲜、安全和多样化的需求,重点发展优质无公害有特色的荔枝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