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

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

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
摘要】随着人们对糖尿病的重视和研究,用于治疗糖尿病的新型药物也越来越多。

笔者查阅了诸多国内外有关文献,归纳了一些临床上常见的治疗药物,分析了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效果。

【关键词】糖尿病治疗胰岛素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7-0200-02
糖尿病(DM)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由于糖尿病可引发心脑血管等多种并发症,给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糖尿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多食、多饮、体重减轻、多尿。

该病的发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部分还表现为遗传异质性。

其发病机制多因体内胰岛β细胞损伤或感染所致,使得β细胞分泌能力下降,体内胰岛素匮乏从而引发糖尿病。

相应,越来越多的新类药物及新的治疗方法应用于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文中归纳了一些临床上常见的治疗药物,现对其临床效果分析如下。

1 胰岛素治疗
常规多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然而容易引发高胰岛素血症及低血糖症,若长期用药,不但会对患者肉体和精神上造成较大痛苦,而且还具有用药不方便、治疗费用较高等缺点。

随着医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一些非注射性胰岛素制剂及模拟胰腺分泌药物已用于临床。

1.1长效胰岛素制剂
目前,已研制成功的类似人体胰岛素制剂共有5种,其中甘精胰岛素为长效胰岛素制剂;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为速效胰岛素制剂。

患者每日在睡觉前采用Insulin glargine 1次便可有效确保一天内的胰岛素水平,而且,该制剂吸收相平坦,没有明显的血药浓度主峰,因此可有效避免引发夜间低血糖。

1.2普兰林肽
普兰林肽是于2005年由FDA(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正式批准并由A-lymin公司投入市场的一种治疗Ⅰ型糖尿病的非胰岛素制剂,在临床上,该制剂可作为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案中的辅助药物。

普兰林肽的作用机理是其能够作用于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延长胃排空时间,从而对患者餐后血糖起到有效抑制作用。

1.3脂质体及其衍生物
胰岛素脂质体(HDVI)可与胰岛素配合使用,它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肝功能,能够有效避免因长期使用胰岛素引发的肝脏生理功能依赖性减退,同时,肠道微球化胰岛素能够提高药物的渗透性,抑制酶的分解,提高药物在肠道的吸收率。

1.4肠道包衣胰岛素乳剂
肠道包衣胰岛素乳剂包括表面活性结合物及胰岛素等,于油相内混悬,部分以水为外相,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HPMCP)制成的水相混合,能够有效防止胰岛素在胃液的作用下分解,同时胰岛素的吸收率明显提高。

1.5吸入胰岛素制剂
Scherbaum WA等研究表明,吸入胰岛素Exubera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控制与皮下注射胰岛素相似,效果优于口服制剂,患者顺应性良好,满意度高。

Exubera由Pfizer公司和sanofi-aventis公司联合研制,目前正积极申请FDA的新药批准。

但该药由于吸收和疗效的重现性较差,使其应用受限。

1.6胰岛素转运系统
该系统主要有生物敏感型系统、关闭环转动系统等。

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胰岛素注射泵已成为该治疗方法的发展方向,使用胰岛素注射泵能够合理控制人体血糖,从而可有效避免引发低血糖。

2 口服降糖药
2.1胰岛素分泌促进剂
2.1.1磺酰脲类目前,磺酰脲类制剂多以第二代格列吡嗪、格列本脲、格列喹酮、格列齐特及第三代格列美脲为主,临床上已经很少使用第一代磺酰脲类(甲苯磺丁脲)制剂。

张俊清等研究表明,在Ⅱ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格列美脲,早餐前服用,1~4mg/d,连续服药4个月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降低1.8%,餐后2h及空腹血糖平均降低1.8及1.3mmol/L,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机体对胰岛素的抵抗指数,且不会改变空腹血浆胰岛素含量,患者体重增加平均为0.3 kg/m2。

2.1.2非磺酰脲类该类药又被叫做膳食葡萄糖调节剂,主要有纳格列奈、瑞格列奈,其与磺酰脲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

磺酰脲类药物增加胰岛素水平的前提是对人体胰岛产生刺激作用。

结语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及药物种类比较多,因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其作用对象及临床效果也不相同,部分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未来糖尿病药物的研制方向有以下几个:胰岛β细胞修复剂、胰岛素增敏剂的研制、内生糖抑制剂、新型的胰岛素补充剂等。

这将有效消除糖尿病患者的症状,纠正代谢紊乱,控制血糖水平,从而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巢濛磊,王卫庆.新型抗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02)
[2] 田源.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J].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9(02)
[3] 董凯霞,万玉生.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发展状态[J].中国医药指南. 2009(10)
[4] 王华.糖尿病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03)
[5] 吴畏.糖尿病药物治疗进展[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