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在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摘要】目的:总结picc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方法:经病人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将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行化疗。
结果:我科自2006年使用picc 100例病人全部置管成功,行化疗后,化疗顺利完成。
结论:化疗早期行picc置管可以更好的保护血管,避免因反复静脉穿刺而引起静脉炎,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而有效正确的护理则是picc导管留置成功的关键。
【中图分类号】r86.5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94-01
外周静脉置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经外周血管穿刺置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
可避免经传统插入途径(右颈内静脉或右锁骨下静脉)置管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
在临床应用以来。
得到护理人员及患者的认可。
现将我院picc在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0例,全部为女性;年龄最大68岁,最小27岁;穿刺1次成功92例,2次成功8例,选择贵要静脉75例,正中静脉15例,头静脉10例;置管时间30~155d。
置管长度42~48cm,并发穿刺点渗漏3例.血栓性静脉炎1例,再次更换导管2例。
2 操作
2.1 选用4.0~4.5fr无导丝密封式导管.以防导管污染致静
脉感染。
穿刺前仔细检查患者的血管情况并进行护理评估。
特别是对老年患者和血管条件差的患者,要仔细选择穿刺部位,确保穿刺1次成功。
临床中我们首选贵要静脉穿刺.其次为正中静脉、头静脉。
穿刺前,向患者详细讲解插管的部位和配合事项。
对首次置管者说明此管的优点,使患者解除顾虑.积极配合。
2.2 准确的静脉穿刺技术是完成此项操作的关键。
picc由2名专职护师协同操作操作前护师要熟练操作程序,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
操作中要轻巧、熟练、准确。
3 护理
3.1 操作完成后详细记录导管名称、编写,置入导管长度,穿刺静脉名称。
穿刺情况是否顺利及日期。
3.2 插管完成后。
导管末端以肝素帽封闭,穿刺点用碘伏消毒。
以透气无菌贴膜覆盖,用弹力绷带适度包扎1~2d。
并根据情况适当调整绷带的松紧度,避免穿刺点渗血。
24h内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前臂有无肿胀、麻木以及皮肤颜色。
本组无一例发生穿刺点渗血。
穿刺24h后换药,以后每两天换药一次。
3.3 为了保持静脉通路的长时间使用,除了做好穿刺点消毒及换药以外置管5~7d,每天温湿敷局部2~3次,每次20min,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禁止从导管处采血、输血,每天更换输液器。
肝素帽每周更换1次并以无菌纱布包扎固定,连接处固定,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因输液、更换输液器所致的导管感染。
本组有1例患者应
用picc期间突然高热.体温38.4~39.6℃,疑导管感染.导管尖端经血培养证实无细菌生长,经对症处理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
所以,在临床中即使怀疑导管感染也不必立刻拔除导管,可选用抗生素封闭导管予以观察治疗。
3.4 拔管,拔管应沿血管方向,轻柔地拔出.拔出后应对照穿刺记录.以确定导管有无残留。
4 注意事项
4.1 穿刺前应注意对导管口径的选择:5fr规格的导管滴速为600~1000ml/h.加压泵大于1000ml/h.可进行输血,tpn,抽血;而3fr规格的导管滴速为150~750ml/h,加压泵450~750ml/h,仅用输液。
4.2 穿刺点及血管的选择:最佳穿刺点为肘窝下两横指处。
穿刺点过低则血管相对较细.易引起血液回流障碍或因导管与血管壁摩擦而引起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穿刺点过高可能损伤神经及淋巴回流系统,且日常生活不便。
贵要静脉相对要直且短.并且静脉瓣少,置管易成功,而头静脉因进入无名静脉时角度较小,且高低不平,导管易造成反折,增加置管难度,故应首选贵要静脉。
4.3 正确掌握正压封管法:采用正压封管并配置浓度适当的肝素液.可确保导管的畅通。
本组2例发生导管堵塞.出现的2例是由于未能正确掌握正压封管技术之故。
本组留置时间最长者155d,护理到位及正确的正压封管是延长留置时间的主要因素。
4.4 送导管时须注意遇阻力时勿强行置入,阻力可能表示静脉堵塞或导管错位,可向后撤导丝管管少许再继续送管当导管尖端到达肩部时,此为腋静脉汇人头臂静脉,有一较大角度,可让病人头转向穿刺侧手臂,下颌靠近肩部.使导管易于进入上腔静脉。
5 体会
picc已在各临床科室中逐渐应用,为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在乳腺癌化疗病人当中.由于化疗时间较长.外周静脉输液容易引起静脉炎,血管弹性破坏,而通过picc 置管可以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加上严格的护理,患者的并发症少且易观察护理,通过临床应用,picc置管操作简单,临床效果较好,受到患者及护理人员的欢迎。
作者单位:257034 胜利油田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