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安石的与众不同的性格对他政治生涯的影响

王安石的与众不同的性格对他政治生涯的影响

王安石的与众不同的性格对他政治生涯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文人出仕者比比皆是,晋有陶渊明,唐有李、杜,宋有欧阳修、苏东坡等,但官做得最大,位极人臣,且对当世与历史影响巨大的,惟有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庆历二年(1042)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江宁太守等地方官吏。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施行变法,内容有: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保甲法等。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或称“熙宁变法”。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儒式文人的最高理想境界莫过如此。

性格决定命运,个体命运影响整个民族。

王安石一生的成就与影响无疑是辉煌的,他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列宁称之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梁启超评价他“三代下唯一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但王安石同样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譬如他有许多异于常人的性格,以至于被时人视为怪人。

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后世,与其清谈一个人的功过得失,莫如检点其性格的方方面面,探知其心路历程,更多几许启示。

生活的意义由文化维系,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存个体所抵达的深度与广度,而不只在于所实现的高度,英雄无论成与败。

比较而言,王安石与苏东坡属于同一个时代的出仕文人,同列于“唐宋散文八大家”,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成就与影响远远高于苏东坡,但无论当朝还是后世,人们更多地看好苏东坡。

原因在于,苏东坡的一生“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海德格尔),而王安石的一生是“孤独”的。

王安石是一个不修边幅的人,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换衣服,脸黑黢黢的皴皮多厚,头发零乱,跟别人说话时常捉虱子。

在扬州做判官时,他经常官服不洗,官带歪系,令太守韩琦斜睨而视,他也无动于衷。

妻子吴氏有洁癖,嫌弃他,常常同房之后拼命洗刷,呆在浴室里几个时辰不出来。

他面庞黝黑,有人送来“芫荽汁”与“澡豆”制品,让他用来把脸洗白,他不信,说我生来脸黑,焉有能洗白之理,叫人把“洗面奶”拿走。

历代士大夫大都三妻四妾,王安石却不近女色,一生只有原配夫人吴氏。

夫人不忍,一日,为他买来一个貌美而善解人意女子做妾,他发现后,将小妾退还原来的丈夫,并赠给金钱。

扬州自古繁华地,娱乐场所多,可他身为判官时从来对歌舞场烟花巷不屑一顾,每个夜晚只是以古籍、青灯作伴。

在官场,在萎靡的世风下,拒绝酒色就是拒绝高官的生活方式,就是人为地远离社
交圈子。

好个“拗相公”,不能入乡随俗,同流合污,何苦来哉?
文人多怪诞,非常之人非常态。

王安石的怪相常常令人不可理喻。

有一次宋仁宗请臣子钓鱼,王安石“忝陪末座”,一条鱼没钓起来,却把盘子里的几十颗球状鱼饵吃光。

仁宗皱眉头,“视之良久”,他照吃不误。

似有几分放浪形骸的“魏晋风度”。

他极少喝酒,几乎是滴酒不沾,一次包拯请客,招两个下属王安石和司马光同饮。

包拯善饮,有豪气,频频向两个下属举杯。

司马光“明白”,喝了几杯。

王安石“拗”,老虎推磨不听那一套,始终没喝,令老包也没办法。

司马光由此得出结论:王安石这个人不尽人情。

王安石的书法清劲峭拔,字如其人。

他一生勤写日记,事事记得清楚分明,可见其是一个活得较劲的人。

他不好扎堆,喜欢独自溜达,汴梁的市井商铺间,汴河的柳岸古桥旁,有他漫步的身影。

王安石性格里的“拗”劲,发展成一种实践理想的狂热。

“熙宁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王安石也因此众叛亲离,变法以失败而告终。

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

次年复拜相。

因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

文人从政,悲剧难免,人生多悲剧。

王安石的悲剧不在于“熙宁变法”的无疾而终,在于其个体生命的苍白乏味。

他执拗的个性,偏激的见解,怪癖的生活习惯,寡淡古板的生活情调,近乎自残式的生活方式,大大削减了生命的“幸福指数”,也注定自陷于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困境。

比之苏轼的豁达、温情、随和与率真,王安石无论如何也赢得不了多少同俦者,若为异性,恐怕也少有人愿意与之托付终生。

知古鉴今,凝望王安石孤独的背影,后人无疑瞥见了一道警示的人生路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