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缓释控释制剂
4.药物的作用时间
▪ 药物的半衰期和药物的作用时间,是设计缓控释制剂必须考虑的因素。 ▪ 大多数药物的消除半衰期(t1/2)在1~20hr的范围内,而对半衰期较短的药物来说,使用普通制
剂需频繁给药以减小血药水平的波动,对于这类药物设计成缓控释制剂是最理想的,目前,设计 成缓控释制剂最短的半衰期尚无规定,但t1/2 小于1h或大于12h的药物,一般不宜制成缓释、控释 制剂。
第十七章缓释控释制剂
教学内容
▪ 概述 ▪ 设计缓控释制剂时应考虑的问题 ▪ 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和方法 ▪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体外释放度评价 ▪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体内过程评价 ▪ 体内外相关性
第一节 概 述
▪ 缓释、控释制剂系指有目的地控制药物释放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的一类给药剂型,使人体获得 平稳的治疗血药浓度,使疗效剂量最佳化。
▪ 按给药途径,缓控释制剂有各种形式,如口服缓控释制剂、注射缓控释制剂、植入用缓控释制 剂、皮肤用缓控释制剂(TTS)等。
(一)名词术语
▪ ①缓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dosage form):中国药典2005年版:“缓释制剂系指在规定 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 少一半或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的制剂”。
▪
logD=-SvlogV+Kv=-SmlgM+KM
▪ 式中,D-扩散系数;M-分子量;V-分子体积;Sm和KM--与介质有关的常数。一般情况下分子量为 150~400,在柔性聚合物中,其扩散系数为10-8cm2sec-1。
3.药物稳定性
▪ 设计缓控释制剂时,必须考虑药物在各种物理化学环境中的稳定性,对于一些在胃肠道中稳定性 较差的药物,如制备成口服缓控释制剂时,则会大大降低其生物利用度,此时可考虑选择其它给 药途径。
(二)药物生物药剂学性质的影响
▪ 药物的每一项生物药剂学参数对缓控释制剂的设计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对药物多剂量给药 后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ADME)特性的全面了解,设计缓控释制剂几乎是不可能的。
1. 吸 收
▪ 为了维持恒定的血液和组织中药物的水平,药物必须从剂型中均匀释放,并被均匀地吸收,理想的 状况应是释放的药物完全被吸收,通常情况下,在缓控释制剂中,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应是药物从 剂型中的释放速度而不是药物吸收的速度。
2.油水分配系数和分子大小
▪ 药物进入体内后需转运通过各种生物膜以达到靶区。如果药物具有很高的油水分配系数(油溶 性),则易于进入生物膜,但不能继续转运,如果有较低的油水分配系数则不能穿透生物膜。保 持恰当的油水分配系数可得到理想的穿透量(生物膜、控速膜)。
分子大小影响药物的扩散性能
▪ 分子大小影响着药物的扩散性能,可用下式描述分子大小对药物扩散性能的影响。
4.药物的蛋白结合
▪ 许多药物能和血浆蛋白形成结合物,这种结合可影响药物的作用时间,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物象药 物贮库一样,可产生长效作用。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能产生长效作用,但有些药物如季铵盐 类能和胃肠道的粘蛋白结合,如果这种结合能作为药物贮库,则有利于长效和吸收;如果这种结 合不能做为药物贮库,且继续向胃肠道下部转移,则可影响药物的吸收。
▪ ③长效制剂(Prolonged-release)及持续释放(Extended-release)并无严格区别,可以互 换使用。
▪ ④肠溶制剂(Enteric coated products):中国药典2000年版:“肠溶制剂系指口服药物在规 定的酸性介质中,不释放或几乎不释放,而在缓冲液中大部分或全部释放的制剂”。肠溶制剂 是迟释(Delayed-release)制剂的一种类型,还包括结肠定位制剂和脉冲制剂等。
2. 分 布
▪ 药物分布是药物消除动力学的重要环节,而在药物分布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药物和组织及血浆蛋白 的结合。通常情况下,结合型药物不能穿过生物膜,而且认为是无活性的,但结合的药物因能缓 缓分解出游离药物,故具有长效的性质。
3. 代 谢
▪ 药物代谢可在各种组织部位进行,但代谢最活跃的部位为肝脏,为了得到理想的生物利用度,药 物的代谢部位及途径为给药部位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5.不良反应
▪ 有些药物的副作用发生率和体内血药浓度有关,理论上可通过控制药物的血药水平来降低副作用 发生率,因而缓控释制剂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如将马来酸扑尔敏分散在多孔性骨架 材料中,可有效降低其嗜睡副作用。
▪ 实际上,国内外一般文献中,此类词语没有严格统一,往往还与其它一些词语相串用,如 extended release, timed-release, slow-release等
(二)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
▪ ①对半衰期短或需频繁给药的药物,可以减少服药次数,提高病人顺应性,使用方便。 ▪ ②使血液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 ③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因此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 缓控释制剂虽有上述重要特点,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临床使用中剂量调整、给药方案调节缺
乏灵活性、较普通制剂昂贵等。
二、设计缓控释制剂时应考虑的问题
▪ ①药物在释放系统中的行为和状态。 ▪ ②药物及其释放系统在体内的行为和状态。
(一)药物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 1.水溶性 ▪ 药物在吸收部位必须以溶液状态存在,才能被吸收进入到体液中,如果药物在胃肠道的转运时间内
没有完全溶解或在吸收部位的溶解度有限,则会影响其吸收与生物利用度,虽然降低药物溶解度可 得到长效的结果,但这可能引起不恒定和不完为机制的释放系统,此类药物可选择骨架结构的释放 系统。如果以高分子材料包衣作为控制释放时,则药物的溶解速度必须加以考虑。
▪ ②控释制剂(Controlled-release dosage form):中国药典2005年版:“控释制剂系指在规定 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药物,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 通制剂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的制 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