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引领课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引领课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引领课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实验小学周春丽据专家们研究: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

许多作家在谈到语文能力的形成时,无不提到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

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阶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但从实际情况看,许多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大量课外阅读,这是制约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怎样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进行有效的阅读呢?(一)、激发兴趣,自主阅读。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能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

一般的做法如下:1、榜样激励。

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

平时,我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以及科学家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比如,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在他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也天天在监狱图书馆里看书。

陈毅将军看书时竟把墨水当酱油吃。

还有杜甫的“破万卷书”;韩愈的“口不绝吟”、“手不辍披”;白居易的“苦节读书”;马克思的“脚印”;高尔基的“大学”等等,古今往来,凡对人类有所贡献的,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与此同时,我在平时的习作训练中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同学,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师也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

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

2、内外结合。

在学习一篇课文的前后,可组织学生阅读与课文相联系的有关文章,查一些相关的资料,使课内外有效衔接。

如在学习《幸福的回忆》一文前,可布置学生阅读有关邓小平的有关书籍、文章,了解他的生平,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好准备。

学习《黄山奇石》后,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黄山,了解黄山"四绝"的成因,再阅读《中国名山大川》这本书,了解我国还有哪些名山及各自的特色。

还可以让学生摘抄一些描写名山大川的古诗文。

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后,向他们推荐《安徒生童话选》,学完《月球的自述》向他们介绍《人类与月球》一书等逐步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叶圣陶指出:课文只是个例子,我们在课堂上不仅仅是教课文,更重要的是教读书,然后再引导学生用课内习得的读书方法,在课堂上创设的读书氛围中去读更多的书,得到更多的知识。

3、影视引路。

随着电视的日益普及,观看影视剧越来越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内容,这就不可避免地对学生课外阅读形成强烈冲击。

学生为了看一部有吸引力的电视连续剧,不要说课外阅读,就是课业作业也可以弃之不顾。

在这种情况下,要硬性限制学生观看显然是不明智的,也是徒劳无益的,但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借优秀影视剧对学生产生的强烈震撼和感染,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的原著或类似的名家名篇。

我们知道,看影视剧和阅读原著的艺术感受是不同的,阅读能让读者细细地品味,能触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并参与作品进行再创造,因而更具艺术魅力。

如开展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就可以从《水浒》、《红楼梦》等电视连续剧中精选若干片断让学生观赏,然后再引导学生去阅读有关的原著,那么,同学们阅读的欲望及阅读的效果,会与一般的阅读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只要我们引导得法,就完全可以利用一些优秀的影视剧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推动课外阅读的开展。

4、巧设悬念。

(1)设置问题悬念引发阅读兴趣在向学生推荐书目前,为了使学生对这些书产生阅读兴趣,我依据推荐的书目中的有关内容,设置一些富有情趣的悬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向学生推荐《动物奥秘》系列丛书时,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同学们,你想知道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你想了解兔子的耳朵为什么特别长吗?你想知道在世界上什么蛇最大吗?《动物奥秘》将为你解开这些疑团。

”简单的几句话,使学生对这些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故事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直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

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叙说,孩子们早已进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

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期待真相结局之际,教师嘎然而止,无不动容地告诉孩子:后面的内容更精彩,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

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松鸡和乌龟》的故事,当我讲到乌龟们为了让松鸡能整天呆在洞里陪它们玩耍,便在松鸡的同意下把松鸡的羽毛全部拔光。

这样松鸡没法飞走了,它们的目的也都达到了。

可是有一天正当它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黄鼠狼窜进洞来,扑向松鸡,一口咬住松鸡的脖子……讲到这我嘎然而止,学生迫切知道结果。

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

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

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

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苦口婆心的说教都有效。

6、竞赛促读。

对于语言美的作品,在指导时,我就让学生开展学习竞赛:规定比赛朗读文章的精彩片断,看谁读得最正确、最流利、最有感情;或者指定背诵文章的某一部分,看谁背得快,背得好。

这样把阅读活动转化为一种竞赛活动,在竞争中激发阅读兴趣。

7、追溯扩展。

对于知识性的作品,在指导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中提炼出一个问题到课外书中去搜集其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链,而后向全班同学汇报,达到互相交流,提高兴趣的目的。

例如:在学生具备了“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些知识时,我便提炼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发明,分别是谁发明的?学生带着问题,到课外去搜集资料,等到汇报交流的时候,我简直敢不敢相信:贝尔发明电话,张衡发明地动仪,爱迪生发明电灯……应有尽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越来越强了。

8.分享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在指导的过程中,我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表演童话剧、词语接龙、对对子;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摘抄本展评等。

在活动中及时给予学生奖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1、提供充足书源。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

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另外,学校的图书馆也要全面向学生开放,让学生有更多更好的书可读。

此外,还可以提供一批可供挑选、参阅的书目,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自己去阅读,使其更上一层楼。

2、保证阅读时间。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

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创设读书活动。

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比如组织朗诵会、图书节、故事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4、进行阅读考级。

乐器、舞蹈、英语有考级,阅读不也可以考级?我与学生、家长商量,在平时进行“课外阅读考级”。

设计一枚阅读考级章——“飞越阅读彩虹桥”,共七种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

目的是让绝大多数孩子从阅读中享受到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帮助选择读物。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

课外读物的选择应以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青少年阅读为标准。

坚决杜绝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刊在学生中传阅,造成种种不良影响。

5.优化读书环境。

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文化的气息。

读书时,放上一盒优雅舒缓的钢琴曲,让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在书海中畅游!同时,家庭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场所,最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阅读行为。

为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要求家长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并使家长知道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使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三)教给方法,读有所获。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就好比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因此,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提高课外阅读效益的前提和关键。

1、学法指导。

⑴安排读书时间。

统一制定读书计划,早中晚各安排一段时间,每天总阅读时间不少于1小时。

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计划的规定,并长期坚持下去。

另外,告诉学生,早晨是一天中读书的黄金时间,头脑最清醒,可以安排些背诵、复述任务;晚上一般较疲劳,可以阅读些较轻松有趣的书籍。

⑵掌握读书程序。

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扉页,然后逐页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上符号,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掌握中心,最后写出读书笔记。

读报也要讲究阅读顺序,即先要通看所有版面,略知全部内容后,然后再抓住重点内容细看。

⑶领悟读书要求。

①要“眼到、心到、手到”。

②要不懂就问,善于思考.③要和“说话”、“作文”紧密结合。

④要持之以恒。

⑷掌握读书方法。

A.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如学习了《月球的自述》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

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B.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

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

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