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导论美是什么
美的本质问题,一个基本的困惑:“美这个东西你不问本来好像是清楚,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页15)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的《大希庇阿斯篇》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苏格拉底得出的结论也仅仅是:美的难的。
这种对美的本质问题的困惑,在许多哲学家那里都存在,歌德甚至认为美是一种不可言说的东西。
第一节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三张桌子的问题。
康德:《判断力批判》。
教材观点:“批判”的原文的字义是考察、分析、清理。
简单说来:就是划界。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第一个目的,是外在的目的;第二个目的,是内在的目的。
“美就是那种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没有概念的纯形式,而又纯然为一切人所喜爱。
”(页19页)
黑格尔:《美学》(四卷,朱光潜译)。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里的“理念”,在黑格尔那里,就是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不过这里的“理念”,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并非像柏拉图的理念那样,自有永有。
“显现”的意思,是放光辉。
“美就是理念借感性形式放出的光辉。
”(页23)
克罗齐:直觉说。
“美的根源在于心灵”。
“自然无所谓美,自然的美是直觉创造出来的,同样自然本身也是直觉创造出来的。
”
第二节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
亚里士多德:《诗学》(艾柯:《玫瑰之名》)。
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
(页24)
“中世纪的一些美学家认为美来自神,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认为美来自人,肯定尘世的美。
”(页25)达·芬奇,《画论》,强调表现人的精神特征,重视比例和谐。
英国的荷迦兹,《美的分析》。
“美正是现在所探讨的主题。
我所指的原则就是: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蛇形线最美。
博克:《论崇高与美》。
“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美大半是物体的一种性质,通过感官的中介,在人心上机械地起作用”;“美的外形很有灵效地引起某种程度的爱,就像冰或火很有灵效地产生冷或热的感觉一样。
”(页28)
“美的性质,因为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的性质,有下列几种:第一,比较小;第二,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溶成一片;第五,身材娇弱……;第六,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第七,如果有刺眼颜色,也要配上其他颜色,使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
这些就是美所依存的特质。
”(页28)
狄德罗:“美是关系”。
“就哲学观点来说,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对关系的知觉的,就是美的。
”(页28)狄德罗将美分为实在美和相对美。
(页29)
第三节从社会生活中探索美的根源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是应当如此的生活。
(页29)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美:农民喜欢健壮的少女,脸色鲜嫩红润;上流社会以手足纤细、脸色苍白为美;有教养的知识阶层,喜欢美丽、富有表情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