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城市化的进程与影响

重庆城市化的进程与影响

重庆城市化的进程与影响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北京市 10083)
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重庆自抗战全面大爆发后,大量人口的内迁,选定重庆为陪都给重庆带来了大的机遇,城市化进程加快。

重庆建市之后,逐渐成为一个二线大都市,短短10多年间,重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给重庆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更好的城市建设与更快的发展,提高重庆人民的幸福指数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住房、资源环境、交通问题。

因此,针对重庆现状,对重庆城市化所带来的利与弊进行研究探索。

关键词:城市化重庆城市问题发展进程
引言:
重庆自抗战以来城市化逐渐加快,就2015上半年而言,重庆GDP增长就位居全国第一,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外贸出口都呈增长模式,居全国前列。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大量城市问题涌现积聚。

据重庆市环境保护局的2015突发环境时间表(第一季度)的不完全统计来看,有很多环境问题,其中有生产安全事故次生,有交通事故次生,企业排污引发的环境问题等。

其中一例还造成了饮用水的问题,直接危害到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由此引人探讨城市化给人民带来的利与弊。

本文将阐述重庆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现状,以及带来的影响。

一.历史上的重庆
1.古代
公元前设巴郡城,为重庆建城之史。

后隋朝改为渝州,宋朝由帝王先后改渝州为恭州,改恭州为重庆府。

重庆由此走上历史舞台,逐步开始城市化。

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化进程缓慢。

城市规模受当时社会、经济、技术等条件的制约。

城市的产生离不开生产力的进步。

2.近现代
清朝与英国签订了《烟台条约》后,重庆开始与全球接触---英国向重庆派驻领事,这成为重庆发展的一个开端。

之后重庆被确定为通商口岸,设立了重庆海关。

甲午战争后,重庆更是第一批成为向日本开放的内陆通商口岸。

由此诱发了重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便利了重庆学习外国长处,引进技术。

与外界通商可以给当时的重庆带来前所未有的科技、商品,引入的西方文化为给重庆带来文化冲击,产生积极分子,更加促进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在重庆设立领事馆的同时,将西方的城市建筑,城市规划带到重庆,促进了重庆的城市化进程。

3.建国前
民国时期重庆设埠督办处,筹办市政。

之后将商埠督办处改为市政公所。

又改为商埠督办公署,拓展城区,开始进行城市建设。

由此,重庆正式开始城市建设,这是历史上真正具有意义的城市化开端。

之后又将商埠督办公署改为市政厅,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

重庆正式以城市的身份走上历史舞台。

民国政府定重庆为战时首都。

在成为“战时首都”之后,重庆成为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随即世界各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移驻重庆。

成为陪都之后的重庆得到了发展机会。

与全国和世界有更多接触的重庆,自然得到了更快
的城市化建设。

重庆成为了拥有工业、商业、金融、贸易、政治等综合职能的城市,各种政治、商务办公点的建起,使重庆的建筑多样化,重庆的城市结构不再简单,功能不再单一。

而工业化需要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使之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的扩张吞并了周边乡村的农业用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

为了适应重庆的人口密度,重庆的市政设施不断发展,交通,医疗,供水,通讯等都在建设完善。

在此期间,旧城区得到改造,新的城区又开始建设。

为了适应新的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升。

由此可以看出人口数量的增加会促进城市化发展。

外来的可以带来城市建设的技术方案,本地的迫切寻求建设城市的方法。

4.建国后
重庆于1997年第三次成为直辖后,开始了现代城市化发展。

重庆县城逐步改设为区。

由县城到区的改变,给原来的县城带来了现代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由主城向周边扩散。

二.重庆的地理因素
重庆位于中国内地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辖区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幅员面积82402.95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建成区面积为647.78平方千米。

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

而重庆市的行政区划为23个市辖区、11个县、4个自治县。

这就很难统一城市化进程
三.城市化的利
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主城区为例。

交通、医疗、娱乐、餐饮、教育设施不断完善。

长江嘉陵江之上大量大桥的建起,适应了由人口迁移带来的交通拥堵。

商业街的不断建设完善离不开好的城市规划。

城市中的绿化、下水道在不断完善更新,百姓的生活问题减少。

比起前几年夏季停水停电频发的问题,通过这几年的城市化建设得到了改善,百姓的幸福指数得到了提高。

城市化的建设美化了城市,发展了城市,这样就会吸引外地的人来到重庆,这会带来机遇与新的技术发展。

重庆的经济一直呈现上涨趋势离不开城市化的建设。

城市化过程广泛带动乡村的发展,城市文化也不断向乡村扩散和渗透,影响了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此过程中,由于城市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就可以大量吸收乡村的剩余人口,创造多的就业机会。

农村里的人走向城市打工学习,城市里的人走向乡村娱乐。

城市与乡村相互促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区域社会经济水平得到提高,反过来推动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的建设有利于地区协调发展。

四.城市化的带来的问题
虽然在短时间内重庆的城市化得到了大的发展,但相对其他直辖市,从城市总体发展来说还处于落后状态。

重庆的城市化水平整体较低,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重庆市的行政区划变为23个市辖区、11个县、4个自治县。

地形多山起伏大,经济资源流动困难,并且周边特大、大城市过少,难以带动重庆地处偏远的内陆附近。

主城的建设逐步完善,部分区县还非常落后。

“大城市,大农村”的重庆特点表明重庆的城市化程度不够,重庆的城市化水平低于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化的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城市病。

人口的快速增多导致城市的基础建设跟不上,不能满足市民需求。

日益恶化的基础设施及交通拥挤,污染严重,资源浪费与不足,犯罪率升高,城市治理资金匮乏都是人口迁移,而城市化建设跟不上带来的问题。

城市化建设中将有肥力的土地硬化,耕地减少导致现有耕地的负担加重,而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农村无人耕地,空巢老人的产生。

五.结语
重庆的城市化建设从民国时期开始得到很大的发展,整体在全国来说相对不足,同时城市化建设也存在很多问题,城市与乡村的统筹问题,对乡村的不合理建设发展,过量的引入乡村人口都是城市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健康的城市化需要有正确的领导,这就需要城市规划在内的相关部门发挥作用,对城市化建设和产业发展进行合理引导。

而城市建设与自然的关系,城市与乡村的统筹协调发展,对于资源的合理运用,生态环境的维护都需要合理正确的引导。

对于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需要大量,严管。

对城市当中的公共设施的建设引导代表了公众利益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凤凌论抗战时期人口迁移和重庆城市化进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院)2009年第28卷第3期
[2] 重庆市环境保护局重庆市突发环境事件统计表(一季度)[EB] 2015年4月30日
[3] 胡纹城市规划概论[M] 第二版中国·武汉 2009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