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第一章绪论一、教育经济学的性质与对象(一)性质(学术界几种不同的认识或观点)1.是经济学的分支,是部门经济学2.是教育学的分支3.是教育管理学的分支4.是交叉学科5.是边缘学科→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兼其理论与应用的综合性学科(二)对象:应当以社会领域中的教育问题不同,对象不同差异性不同专家,侧重不同二、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容、体系(一)基本的概念体系(教育、经济)※教育:教育生产、产出;教育投资、消费;教育资源、融资;教育效率;教育效益;教育发展规划;教育人力资本(二)基本的畴(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历史;现状;未来;原理(理论基础);价值(意义);技术(方法、策略、措施)主要容:绪论;产生与发展;基本关系(原理);教育与经济结构;教育与经济体制;需求与供给;投资与产出;成本与效益;资源与效率;规模与效益。
宏观:规划;政策微观(学校):班额、师生比……三、教育经济学的意义、方法(一)意义:1.宏观决策 2.有助教育管理 3.人力资源开发 4.教育者、家庭投资(二)方法:1.历史与现实研究结合(考古、文献)(调查、实证)2.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3.规与实证(标准)4.宏观与微观研究5.静态与动态结合6.统计测量与分析比较(①因素②纵向③横向)第二章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历史渊源(一)古代:教育具有经济意义的思想之萌芽【中】1.管仲:四民合业定居论(士农工商)便于学习2.孔子:“庶富教”“学而优则仕”3.墨子:力:知识技能、精神力;无虑4.荀子:“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
”“不富无以养民者,不教无以理民性。
”5.《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6.颜元:举人才,兴学校培养圣贤一流人才经世致用“有人才,才有政事,有政事天下太平”富天下,垦荒、均田、兴修水利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永乐【外】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算术,使人有思想而能见其难也。
”几何能令人洞见真理天文学在于“令人窥哲理而见真道”(二)近现代:有代表性的教育经济思想之出现【中】1.邰爽秋,《教育经费问题》(1935)主要教育经济思想(1)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经费的中心问题(2)提出了广开增加经费八条途径①“增高国民富力”②“开辟教育富源”③“利用无益贤财”④改良教育税制⑤扩大教育单位⑥“鼓励人民协助”⑦防止行政流弊⑧减免无形消耗(3)提出了教育经费独立的八项办法或主①“确定教育基金”②划分及教育税源③预算制度独立④加税权力独立⑤征收机关独立⑥保管机关独立⑦用款权力独立⑧审核机关独立(4)倡导“统一教育经费行政”2.古楳(梅)(1899-1977)《中国教育之经济观》、《现代中国及其教育》(1)认为教育与生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2)办教育要适合人民的经济能力(3)研究培养学生所需要的教育成本是十分必要的(4)要注重教育的经济效率【西】古典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威廉·配第、亚当·斯密1.威廉·配第《政治算术》、《爱尔兰的政治解剖》技术、工艺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把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看作是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人们为了获得才能资本而接受的教育和训练是一种投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教育经济思想:莫尔·圣西门、傅立叶、欧文①主用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的办法,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②主利用科学技术成果发展社会经济;③重视生产劳动教育,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④认为科学家、艺术家的劳动具有生产性庸俗经济学家的思想:斯特、马歇尔1.斯特德《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资本分成“物质资本”、“精神资本”;教师列入生产者之列;“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重要多少倍”2.马歇尔:重视教育的经济意义“一个伟大工业天才的经济价值,足以抵偿整个城市的教育费用”二、理论基础(一)中国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劳动理论、再生产理论和劳动价值学说(二)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发展1.第一代人力资本理论沃尔什,1935 舒尔茨,1960.1962 丹尼森·贝克尔(代表人物)基本观念(1)人力资本的概念:凝结在人身上的,以人的知识、技能和生产能力为其表现形式的资本(区分物质资本)(2)人力资本的形成(投资形成的):①用于教育的支出②用于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③用于国劳动力迁移和流动方面的支出④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3)人力资本的作用:①提高个人劳动收入②促进社会经济增长(4)人力资本是可变的(5)人力资本作用>物理资本作用2.第二代人力资本理论(新发展)(1)筛选假设理论代表人物:迈克尔·史潘斯主要观点:①基本的假定前提:不完全信息和不确定投资②信号和标识. 标识:可以观察到但不能改变的个人属性,信号,隶属个人并且可以改变的属性③教育成本与能力呈负相关④工资与教育信号关系的周遭和均衡(2)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代表人物皮奥里、多林格主要观点:劳动力市场①主要市场②次要市场使用教育文化将工人分配到不同的劳动力市场(3)激进的社会化理论:代表任务:鲍尔斯,金蒂斯主要观点:为不同社会阶级的人培养不同的个性特征(资本主义生产、社会生产关系的再生产)(4)论:马丁·卡诺、亨利·莱文主要观点:美国学校教育是资本主义民主整体即的一部分三、动态趋向1.国外教育经济学研究容的扩展与方法的改进(1)关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过度教育→人才流失→教育浪费“读书无用论”:超越经济水平过度发展高等教育个人过度.错误的认识网络.生态.共享经济(2)关于教育与收入的关系(3)关于教育生产问题劳动力.技术及产品师资(4)教育技术经济学科学技术.网络培训(5)关于高等教育与高科技工业的关系(6)关于教育财政问题※光明思维①塞翁失马,焉知祸福②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③发生即恩典2.国:(1)教育经济学的引入和发展(2)面临的课题①市场经济下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和教育体制改革②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③教育经费的来源、分配及使用效率④教育成本与效率分析⑤教育的社会与个人收益率⑥教育融资、教育扶贫与脱贫⑦网络经济、技术经济、生态经济、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⑧微观经济研究(学校):规模、学习效率第三章教育与经济的基本关系第一节教育的经济功能及作用一、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与作用(一)教育基本经济功能1.通过改变劳动者的劳动性质和形态来培养社会所需,提供科学知识形态2.提供科学知识形态的特殊生产力(科学技术)(二)教育与经济增长GDP GNP CPI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资源有效利用、经济行为改变(三)教育与收入分配1.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①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质量②提高劳动者的劳动适应能力③能提高个人的“分配效益”(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④可使受教育者的“无形收入”增加2.在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中的作用※基层系数二、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形象和制约(一)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水平1.决定了教育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和条件2.影响和制约教育的培养时间、教育容、方法和手段3.影响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4.教育的结构和层次(二)“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变应新的类型:知识、网络、生态、共享、循环新的特点:1.经济基础“知识化”2.产业的软性化3.经济柔性化4.发展创意化5.竞争隐性化6.就业学历化第四章经济结构与教育结构第一节经济结构与教育结构的概述一、经济结构:国民经济总系统中各子系统、各部分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具体说是指国民经济的各种成分、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构成、比例关系和相互关系。
教育结构:教育这个社会现象总系统中各种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即教育纵向子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教育横向子系统的类与类的比例关系和相互关系二、经济结构与教育结构类型经济结构:宏、中、微,一产、二产、三产,生产力要素结构教育结构:层级结构,类型、布局、禅传第二节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基本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制约:(一)影响教育类别结构、层次结构(二)教育专业结构、类别结构对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和促进作用二、教育结构与劳动技术结构三、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第五章教育需求与供给第一节教育需求教育需求: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分为教育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一、教育需求的种类1.社会:社会对教育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2.个人需求的表现:①学术及精神需求②.物质生活需求③.社会地位需求④.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二、教育需求的特点社会需求的特点:1.可规划性 2.层次性 3.渐进性个人需求的特点:1.层次性 2.多样化(性)三、影响教育需求的因素个人方面:1.个人天赋能力 2.就业的前景(收入) 3.家庭背景(经济)4.学费、杂费的高低5.社会、经济状况6.教育收益社会方面:1.人口状况 2.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社会舆论 4.政策第二节教育供给教育供给:指一阶段时间,某一或地区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供给受教育者的受教育培训的机会一、影响教育供给的因素(一)师资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或有效性(三)劳动力需求结构状况(四)教育的单位成本的大小(五)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第三节教育供求关系的平衡及调节一、调节供求矛盾的政策措施(供求关系趋于平衡的政策措施)1.建立个人潜能测定和发掘制度2.面向社会需求制定合理的招生计划3.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力度4.坚持多种形式办学,大力发展民办教育5.通过立法提供某种水平和类型的免费教育6.设立弹性学费制(根据专业和成本,实行差别收费)第六章经济体制与教育体制(讨论)第七章教育投资第一节教育投资的概述一、教育投资:投入到教育领域中的,用于培养人才和劳动力的人力、财力、物力的货币表现二、教育投资性质(三种观点):特殊的生产性投资1.是消费性投资2.是生产性投资3.既有生产性,又具有消费性是直接的消费,间接的生产;有形的消费,潜在的生产;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三、教育投资特点1.周期性长2.收益的间接性3.具有长期效果(效益的长期性)4.弹性大5.外溢效果(6.高效性)四、教育投资的来源及构成1.财政性拨款2.社会集资(1)教育费附加(在其他税收中拿出;用于教育,现无)(2)教育稅(3)社会集资、捐资3.校产收入学校自筹4.厂矿企(事业单位)教育投资(1)企业教育(2)职工教育5.学生、家庭、个人投资第二节教育投资比例一、教育投资的指标体系比例指标:指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或份额,即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数量指标及计算围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基本指标分(动态指标)(静态指标)静态指标: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财政支出、人均消费动态指标:教育投资的增长比例与国民经济增长的比例二、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因素1.经济因素2.政治因素3.科技因素4.人口因素(数、质、结构)5.教育规模、结构、类型三、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基本原则1.总量的原则①上限与下限的区别②规模与速度原则(成正比)③经济政策与物价水平原则④受益与能力原则2.比例的原则:①增长②超前增长③减缓与稳定④弹性系数第八章教育成本第一节教育成本的概述一、什么是教育成本(概念)1.成本:按照则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的价值2.教育成本:培养人才或提供教育服务过程中,社会和个人所耗资的直接或间接的资源总和及其所作出的价值牺牲(在开展教育活动中或人才培养中所消耗的资源及价值牺牲)二、研究教育成本的意义1.教育成本是衡量教育培养各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消耗的尺度2.教育成本是计量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3.教育成本也是计量和测算未来劳动者报酬的一个重要论据4.教育成本进行教育宏观调控,即管理、监督、决策的依据5.教育成本在教育消费、融资、决策等方面的意义三、教育成本的种类1.教育的社会成本与教育的个人成本2.教育直接成本与教育间接成本3.教育固定成本与教育变动成本4.教育资本成本与教育经常成本5.教育货币成本与教育非货币成本6.教育总成本与教育单向成本7.社会平均成本与个别成本8.生均教育成本与教育边际成本第二节教育成本核算:程序与方法一、教育成本合算程序(步骤)1.确定成本核算的对象2.确定成本核算期3.确定成本核算的项目(围)4.正确归集和分配各种费用5.选择和使用成本核算方法二、教育成本核算方法1.社会直接成本计算:m=S=R+D+A+B(R:学杂D:生活差距A :交通B:书本)三、教育成本核算问题第三节教育成本负担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补偿)一、教育成本负担结构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成本的负担结构:指??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几个主体负担教育成本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