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本文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的现状分析以及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的探讨基础上,指出了今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应充分重视家庭养老,逐步探索并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障模式。
论文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障;对策
一、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而保障制度尚不确立。
目前我国农民主要靠土地保障和家庭养老,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将来也是如此。
从发达国家来看,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也同步到来,比较容易解决占人口2%一5%的农民养老问题,他们是先城市后农村,基本实现了一体化的养老保障。
从发展中国家看,不少国家人口和劳动力比较年轻,人均占有土地和资源较多,且生育不受限制,政府不用担心农民的养老问题。
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而耕地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20%,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预计到2003年比例将达到21.9%。
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其老龄化趋势日渐明显。
目前,我们刚刚进入低水平的小康社会,人均年收入仅为几百美元,农村的人均年收入水平更
低,经济承受能力不强。
在这种客观情况下,让农民年老后或丧失劳动力后无后顾之忧,就必须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二)土地养老保障的功能越来越弱。
是因为我国人均耕地本来就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随着城市化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人均占有耕地将会越来越少。
二是因为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有大量的而且还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离开土地。
三是农产品投入较大,而产值较低,且受市场和自然气候的影响较大。
在发达国家农民不但可以享受政府补贴,而且种养业实行了政策性的保险:而我国农民享受不到补贴,市场和自然灾害的风险也完全由自己承担。
四是因为土地是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而国外土地私有化,农民还可以变卖土地来养老,而我国农民是不可能的。
(三)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功能逐渐弱化: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我国20年少生了3亿多人口,这20年走完了发达国家近百年老龄化的路程。
特别是农村,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迎来厂老龄化,也就是所谓的贫困的老龄化和不健康的老龄化.加上我国农村实行一个半子女政策(即:第一胎是男孩不许再生,第一胎是女孩允许再生一个),造成了家庭结构失调和男女性别比例失调。
不仅将会形成大量4:2:1结构的家庭,而且因男性多于女性,还会出现一些男性婚配困难,只生女孩的家庭也会因传统的女儿出嫁而无人给自己养老。
三是因为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老人希望把养老的经济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不愿靠儿女供
养,更不愿看他们的脸色生活;而子女赡养的老人多压力大,且独生子女其“独”的负面特点也越来越显现出来,他们更愿意自己独立门户,不管老人。
因此,将来谁为农民养老已是不容回避的、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
当前城市养老问题的症结在于过去没有积累,而积累是需要时间的。
我国老龄化的高峰在20—30年之后。
这段时间正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积累的最好时机,我们应该认清形势,树立超前意识,抓住历史机遇,根据不同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人群的农村养老方式,不同的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现实,不失时机地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与土地保障、家庭养老、社会救助相结合,共同达到保障我国农村老人基本生活的目的。
二、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以人为本,即要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也是以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为原则的。
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发展要尽可能的覆盖所有的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从而促进社会保障面的扩大。
二是社会保障水平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步。
在经济增长同社会保障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要防止出现两者之间互相拖后腿的恶性循环关系;要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支出占农村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之间
寻求一个合适的“度”,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三是个人责任和社会经济相结合)。
农村养老保障责任必须由国家、集体、个人或社会来协调负担,这不仅可以减轻政府负担,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还可以充分发挥对受保障人的激励作用,使社会保障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激励农民发挥自身潜能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