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新历史主义
客观史观与主观史观 从史实中见史识 有一分材料说 一分话 二重证据法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海登怀特(Hoyden While) 是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的史 学理论家。 “元历史”(meta-history) 对历史话语层面的研究, 即分析历史作品形成的话 语机制。他的主要著作有 《元历史:十九世纪欧洲 的历史想象》(1973)、 《话语转喻论》(1978)等。
海登· 怀特就此评述道:“新历史主义往往被指责为进行 了双重意义的简化,它首先把„杜会’置于一种‘文化’ 功能的地位,然后又进一步将‘文化’置子‘文本’的 地位。‛
任何阐释都不是最终的阐释,只是可能的阐释的一种。
3. “含纳”(contain)理论或“陷人圈套模式” (entrapment model) 戏剧的反抗(颠覆)效果总是被戏剧的结构本身昕“含 纳”(contain,包容,化解) 《莎土比亚的协商》(1988) 莎士比亚戏剧中反抗性的成分被整合进了对充满魅 力的王权的赞许性肯定中。戏剧的形式结构和修辞 策略使观众很难抑制对亨利王子胜利的肯定。
福斯塔夫对王权的抗拒被 漫画化
恩格斯指出,福斯塔夫是封 建关系解体时期‚无衣无 食的雇佣兵‛和‚冒险家‛ 形象
戏剧舞台上表现的一是对皇家的崇拜,一是对反抗 这种崇拜的最终的惩罚,因此,王权激起颠覆并予 以惩罚,是巩固王权的一种策略,格氏认为莎士比 亚的历史剧对观众产生的也是这样一种教果。 格氏认为‚对颠覆的知觉虽没有消失,但就它们仍 在戏剧结构之中来说,它们被含纳了,实际上加强 了那种看来他们将要提出疑问的权力。”
“历史叙事是所报道的事件同我们文化中通常使用的 前类型情节结构之间的媒介,给陌生的事件和情景 添加上意义。”
怀特认为情节结构正是历史作品不可否定的因素。 因为历史材料可能因为新的发现而改变,所以, ‚一部历史杰作中有不可否定的东西,这不可否定 性因素正是其形式,历史杰作的构造在于它的形 式。‛
‚自我‛并没有一种超越历史和文化的本质,是多 种历史合力的产物。 格尔兹:‚不存在什么独立于文化之外的所谓的人 的本质‛ 《文艺复兴的自我塑造:从莫尔到莎士比亚》: 文艺复兴时代个人完成‚自我塑造‛的机制问题。
自我的概念总是在与各种特定的权威或恶魔式的异己的 关系中逐渐形成的。 ‚这些作家的自我塑造涉及他们向一种专制权力或权威 的顺从承认,而且这种权威至少是部分地存在于自我之 外——例如上帝、圣经,类似于教会、法庭、殖民当局 或军事当局的备类机构。 自我塑造总是经由某些被视为异端、陌生或可怕的 东西才可以获得的。而这种带有威胁性的他者——异教 徒、野蛮人、巫婆、通奸淫妇、叛徒、无政府主义音— —必须予以发现或假造,以便对他们进行攻击并摧毁 之。‛
一、消解掉了‚文学—— 历史‛的二元对立,‚文 本的历史性‛——‚历史 的文本性‛ 二、瓦解掉了传统历史主 义决定论色彩的历史观。
其主要著作有: 《文艺复必时期的自我塑 造:从莫尔到莎士比亚》 (1980) 《莎士比亚的协商》 (1988) 《学会诅咒》(199格氏文学批评阐释的特色? 试图打通文学本文与非文学本文的界线,认为传统的历 史主义批砰将历史理解得过于狭隘,所以他耍打破人为 的界线,将各种边缘性文化因素考虑进来,诸如绘画、 风俗、佚文、轶事。甚至是巫术中的咒语。病历、出生 和死亡的记录以及对精神异常的描述等等。 ‚不断返回到个别人的经验和特殊环境中去,回到当时 的男女每天都要面对的物质必需与社会压力上去,以及 沉降到一部分共鸣性的文本上。‛
布莱斯勒总结文化诗学的方法: 作者的生活,能在文本内发现 的社会法则和规定,和被证明 存在文本中作品的历史和语境 的反映。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 从莫尔到莎士比亚》(1980) 莫尔《乌托邦》
托马斯· 莫尔 15世纪90年代初期 听差 1529年 主教接班人 大法官 1532年:辞职 1535年:断头台
对性的改变和性方面的兴 趣,渴望自主婚姻合法化 正是莎士比亚时代的一种 精神旨趣,《第十二夜》 正是利用了薇奥拉的女扮 男装所引起的爱情错乱(她 被伯爵小姐当作男子爱, 而她爱的伯爵对她的爱一 无所知,一直追求着伯爵 小姐)来激起人们的兴趣。
“历史”被简化成“文化”,“文化”又被简化成几个“文本”
2、历史与修辞想象 历史学在对事件进行科学分析或施加情节之前必须使用 语言来形容事件。如果历史学家的目的是让我们了解我 们所不熟悉的事件,他必须使用比喻的语言而不是技术 语言。 细读:A· J· 泰勒的历史叙述 从理论上说,通过立宪会议建立的魏玛共和国从1919 午剖1933年共续了十四年,但实际存在的时问较短: 头四年耗费于“四年战争”之后的政治和经济混乱,最后 又出现合法外衣掩盖下的短暂独裁,使魏玛共和国早在 被公开推翻之前就沦于名存实亡的境地。
Writer
exchange
producers
Work tests
盖瑞· 吉尔摩 诺曼· 梅勒《行刑者之歌》
新历史主义批评的两个领域: 英国文艺复兴研究和当代文 化研究。 共同点:考察作品与社会的 相互形成过程。
杰克爱波特《野兽的肺腑 之言》
剧本《野兽的肺腑之言》
格林布拉特:社会话语和审 美话语中间存在着‚流通‛, 正是这种流通构成了现实审 美实践的核心。
‚生命‛——‚年月‛——活力 换喻 隐喻 被耗费于:这些活力一开始就不强大 ‚使……沦为‛ 主动语态 魏玛共和国敌人势力强大 怀特强调历史的文本性,并没有因此而否认历史事实或 认为历史事实是可以随意抹杀和处理掉的,只是说人们 以不同的方式去叙述它们时,这些叙述方式将决定对历 史 理解。而这些叙述方式必然以语言进行,因此它同 文学上的若干技巧是共同的,如编织情节(不是编制), 运用修辞手段等。
历史话语研究的重要结论: 一是历史叙述有同文学一样的叙述结构; 二是历史话语的修辞性因素形成了它的深层意义结 构。 1.作为文学构造的历史文本 ‚Literary artifalt‛ 历史叙述和文学叙述在叙述方式而不是在其叙述内 容的虚构性上有共同之处:“作为文学构造的历史文 本”是指历史文本有同文学一样的叙述方式和意义结 构方式。
艾伯拉姆斯: 《镜与灯》 作品 艺术家 宇宙(可包括‚人和 动作、观念和感情、 素材和事件,以及超 感观知觉的素质) 观众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 在第一阶段,宇宙影响作家,作家反映 宇宙。由于这种反映,作家创造作品, 这是第二阶段。当作品触及读者,它随 即影响读者:这是第三阶段。在最后一 个阶段,读者对宇宙的反映,因他阅读 作品的经验而改变。如此,整个过程形 成一个圆圈。
同时,由于读者对作品的反映,受到宇 宙影响他的方式所左右,而且由于反映 作品,读者与作家的心灵发生接触,而 再度捕捉作家对宇宙的反映,因此这个 过程也能以相反的方向进行。
History histories
Ideal reader Outside readers Negotiation Circulation
野心勃勃,自嘲自娱,充满 好奇心,又有几父厌恶;仿 佛在观看一场虚构大戏的演 出,自己也为它的非真实性、 为它凌驾于整个世界的巨大 力量所倾倒。 幻念 并不仅仅是他的一种修辞技 巧,这同时也是他对于人的 存在的一种持久根本的反应, 他总是以一种充满睿智的人 生态度面对险境,格林布拉 特称之为‚超脱‛ (estrangement)
《莎士比亚的协商》 (1988) 《第十二夜》中薇奥拉女 扮男装的情节分析 蒙田的《随笔集》,说的 是一个姑娘女扮男装与另 一个姑娘结了婚。结果被 判处死刑,罪名是“利用非 法手段弥补自己的性别缺 陷”。
17世纪法国医生雅克· 杜 弗尔的《两性人》, 玛丽——马伦 双性同体: 柏拉图《会饮篇》 埃莱娜· 西苏在《美杜莎 的笑声》
亨利八世的御前画师小霍尔 拜因《外交家》
莫尔《乌托邦》 乌托邦既是英格兰的写照,又与英格兰迥然有别。 全书分上下两部分就是要形成相互对立并相互取消 的两个世界。 在语言叙述上,《乌托邦》也多采用与上述结构相 对应的方式。 矛盾是乌托邦自身不可克服的:鸟托邦必须消除以 上种种矛盾才成为乌托邦,然而乌托邦如果存在着 用以克服上述种种矛盾的社会政治力量,乌托邦又 不能成其为乌托邦。
2.文学本文与非文学本文的共鸣
‚解释循环‛ ‚前理解‛
‚如果文化诗学意识到它作为阐释者的地位,这种意识 应当进一步扩展,直到承认它不可能完全重新建立并且 重新进人16世纪的文化;同时也承认,一个人是不可 能遗忘真己所处的环境的。”
“新历史主义的文化研究与建立在笃信符号和阐释过程 透明性基础之上的传统历史主义,其区别标志之一是前 者在方法论上的自觉意识。”
丹纳的“种族、环境、时代”的三要素决定说 蒂里亚德(E.M.w.Tiliyard)在1943年出版的 《伊丽莎白世界图画》认为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学都 表现了那个时代的一种单一的精神,对他来说,伊 丽莎白时代的文化是一个严密统一的意义系统,似 乎只有一种声音。
‚背景‛(background)和“前景”(foreground) 新历史主义要打破这种‚背景‛(background)和 “前景”(foreground)区分的幻象,认为并不存在固 定、客观和统一的一成不变的作为“背景”的历史, 历史不是固定的,而是生成的,文学也是这种生成 的一部分,一切都是“前景”。文学和历史都不是固 定、静止的,它们始终在相互塑造中生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