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犯罪心理特征分析及预防

大学生犯罪心理特征分析及预防

大学生犯罪心理特征分析及预防摘要:大学生人格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其心理发展尚未稳定,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

若不能有效疏导就可能导致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

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

为有效防范大学生犯罪,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犯罪心理的教育与预防。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预防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并且在任何时候都受到整个社会的密切注视,尤其是他们的犯罪行为。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已接近2500万。

遵纪守法、健康向上仍是当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主流。

但在校大学生犯罪也有呈上升之趋势。

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的人数占高校总人数的0.126%。

在校大学生中为什么会出现犯罪?原因也许多种多样,但犯罪者的心理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视。

因为任何社会环境因素和外部条件对个体的作用总是通过个体的心理特点而起作用。

任何一个犯罪人都有其特定的犯罪心理,是犯罪心理直接导致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

一、目前大学生犯罪特征分析
(一)大学生犯罪情绪化突出,具有明显的突发性。

无论是“薛荣华杀人案”还是随后不久的“我爸是李刚案”,其共同特征就是犯罪者的情绪突变导致犯罪案件和悲剧事件的突发。

(二)犯罪主体范围扩大。

从重点大学到民办高校,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博士生,从男大学生到女大学生,从刚刚入学到行将毕业,大学生的犯罪记录已经进入到大学的各个层面。

犯罪主体的日益扩大,犯罪行为的逐渐增多,已经成为大学生犯罪的一个显著属性。

(三)大学生犯罪手段和类型的智能化、多样化。

这些年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犯罪事实表明,其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显示出了一定的高科技含量,具有比较大的隐蔽性和社会危害性。

比如:今年发生的中国矿业大学三同学“铊”中毒事件。

(四)大学生犯罪的涉案范围逐渐扩大。

同以往大学生犯罪多以盗窃为主不同,如今大学生犯罪的涉案范围已经越来越大,暴力犯罪、网络犯罪、毒品犯罪、性犯罪等一系列犯罪已经比较多地在大学生中出现。

二、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心理学研究表明,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都是受到一定的心理支配下进行的。

任何一个人犯罪都有其特定的犯罪心理,大学生也不例外。

犯罪心理是行为人在准备或实施犯罪过程中表现在内部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目前大学生犯罪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表现在:
(一)消极的价值观念。

关于价值,心理学上的解析为:“是指态度的对象对人的意义。

人们对于某个事物所具有的态度,取决于
该事物对人们的意义大小,亦即是事物所具有的价值大小。

”。

与犯罪最为密切的是犯罪人对自身的某种需要及其满足需要的行为方
式所持的态度。

而决定这种态度的,是人的道德观念和法律观念。

大学生之所以实施犯罪,一方面,是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念在起作用。

价值观的裂变引发了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道德的失范使得大学校园里违纪违规现象越来越多,违法犯罪现象频频发生。

另一方面,是对待法律的消极价值观念在起作用。

绝大多数大学生犯罪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或者“不熟悉”法律而是由于无视法律、一意孤行,法律没有成为他们的信念,不足以调节、控制他们的行为方向和方式。

消极的价值观念决定了犯罪动机的形成及其动机性行为的产生。

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犯罪动机形成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直接转化为大学生犯罪的动机。

(二)犯罪动机复杂。

犯罪动机是激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

犯罪动机是犯罪行为的动力性因素,在犯罪心理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根据近年来发生的形形色色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可归纳出以下几种主要的犯罪动机:
1、物欲。

大学生犯罪大多因经济原因引起。

在大学生犯罪中,盗窃财物案约占70%,高居大学生犯罪首位。

大学生盗窃犯罪不仅与“贫穷”有关,更与犯罪人的“贪婪”有关,je所谓“贪婪起贼心”。

2、报复。

这是大学生犯罪的常见动机。

在大学生的犯罪类型中,打架斗殴、伤人、强奸等这类人身伤害的犯罪是仅次于盗窃犯罪的
第二大类案件。

这类案件中约有30%是由于大学生极强的报复心理所引起。

3、人际交往受挫。

因为婚恋、同学之间、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对他人的嫉妒、憎恨或自暴自弃而实施杀人、伤害等犯罪。

比如马加爵就是因为一次不愉快的小事报复杀人。

4、心理异常导致犯罪。

大量研究表明,犯罪人中相当一部分人存在心理缺陷,有的是因为心理障碍诱发犯罪。

(三)个体心理偏差。

个体心理偏差是在个体与社会因素逐渐融合的过程中,个体的心理发展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轨迹而表现出一种不良的心理倾向。

这种心理倾向是促使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个体心理偏差主要表现在:社会道德人格偏离,具有一定的反社会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感、义务感、同情心,好逸恶劳、贪婪自私;心理平衡能力缺乏,情绪冲动性强,理智性差,行为常受情绪所左右;对挫折的耐受性差,自卑心理较强,遇到挫折和外界刺激,容易产生消极的激情;缺乏社会性情感,自尊心过强,虚荣心过强,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中适应不良;意志品质薄弱,自制力差,冒险、侥幸心理强;偏执多疑,极度以自我为中心,优越感强,固执己见;行为往往受本能欲望所驱使,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后果及其社会危害性等等。

三、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矫正与预防
面对大学生犯罪的现实问题,要从源头有效遏止大学生犯罪现
象的发生,就必须采取综合的措施,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着手,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健全人格,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各种容易引发矛盾的问题。

分析近年来高校发生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大量的案件是由于内部矛盾激化引起的。

由于犯罪人的人格在许多方面与常人有所差异,当他们面对来自人际交往、学习、就业、恋爱等方面的挫折,不能正确化解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培养健全人格,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矛盾,是预防犯罪发生的关键。

作为高校,要注重大学生各种人格特征的平衡发展,锻炼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培养和增强受挫耐受力,防止某些方面的过分或极端发展。

对于孤僻、冷漠、自卑的人,要有意识地多鼓励他们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扩大社会生活的交往面,培养热情、开朗、乐观的人格特征。

对于过分活跃、易冲动的人,则应有意识地培养理智感,增强情感调节能力。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大学生犯罪的发生是各种不健康的思想因素侵袭的结果。

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实施价值观教育,以“三个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四个统一”的德育目标为导向,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共同理想,以“八荣八耻”作为衡量标准,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德才为途径,真正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与社会对个人的回报的统一,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三)、强化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大学生犯罪的原
因是多方面的,但法律素质低下、法制观念淡薄是直接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大学教育的开放,民办大学等各类大学的增多,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仍很薄弱。

相当数量的学校并没有提供相关的法制教育,忽视了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一些高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大多局限于教学计划中的法律课程设置,只将学生法律学习作为一门课程来对待,而没有将其作为一种个人素质的培养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中,学时较少,效果较差。

加之教育的方式多是一种单纯的“行为模式教育”,没有上升到“意识教育”的高度,造成大学生尽管知晓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没有从根本上起到规范、引导、评价大学生行为的作用。

在今后的法制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违法犯罪实际,研究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远离犯罪,健康成长。

(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障碍。

大学生犯罪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有关。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生理上已经成熟,而心理正在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他们心理起伏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缺考虑,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诱发犯罪。

大学生是青年人群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障碍发生率也高于一般青年群体,且发病率高、症状复杂、后果严重。

2001年10月,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

其中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
衰弱和抑郁情绪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

由于人才市场机制与竞争规则的不健全,大学生在升学、择业、人际交往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专家预计大学生心理缺陷、心理障碍、心理暂时失调而造成违法犯罪的现象还有上升的趋势。

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