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主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比较

我国主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比较

我国主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比较摘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

本文将从三种模式的起始条件、特点、核心、发展阶段四个方面对其作简单论述。

这三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它们之间也存在许多差异,本文将对此作简单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关键词: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比较1 引言(区域发展模式类型)当我们讨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时,首先遇到的是“模式”这个概念。

“模式”在经济学中主要指某种独特的经济发展方式。

近 20 年来,各地总结出的经济发展模式很多,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闽南模式(有人又区分为晋江模式、泉州模式)、沪郊模式、湛江模式等等;也有人将深圳、中关村、浦东的不同开发方式称为不同“模式” ;还有人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的不同发展形式称为“模式” 。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这几种提法都是可以的,但应当区分各自的适用范围。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属于区域经济,适用于乡村、小城镇、中小城市之间的比较;而深圳、中关村、浦东等讲的是特区或开发区,与政策层面关系较为密切;而经济圈的概念则更大,跨市、跨地区甚至跨省,适用于大规模城市群之间的比较。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的研究对象应该仅限于第一种。

2 我国主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地区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中国的工业化和市场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种“一制多式”的局面。

即在社会基本制度相同的前提下,各个区域的经济体制改革方式与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格局。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珠江模式、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这三种模式是人所共知的三大区域经济模式,也是始终被相提并论、流传最广的三大模式。

2.1 苏南模式“苏南模式” 这个词是在费孝通先生 1983 年所写的《小城镇· 再探索》一文中提出来的。

其发展的起始条件如下:(1)农业基础良好,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2)交通便利,临海临江,且靠近上海和苏(州)、(无)锡、常(州)国有工业基地,为苏南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3)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祥地,苏南是洋务运动的重镇,也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

(4)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居民素质。

(5)搞集体经济的传统,经验、资金和人才积累。

苏南模式的主要特点: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社区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为农村提供资金用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农村建设建设资金往往依靠所在地政府自筹,于是具有浓厚的苏南特色的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利润便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坚强物质基础。

其核心为乡镇集体经济。

苏南模式的演化有一定的阶段性: (1)1953 年到 1978 年属于萌芽阶段,仅有一些农村工业。

(2)1978 年到 1984 年为全面发展阶段,由于国家轻重工业比例调整导致严重的短缺经济,乡镇企业遍地开花,这些乡镇企业在基层政府的推动下,经济规模呈现出粗放式的快速增长。

(3)1984 年到 1988 年为快速扩张时期,这一阶段乡镇企业受到政策鼓励,抓住了大发展的机遇,但转轨期间流通秩序紊乱,经营管理机制灵活却难以规范。

(4)1989 年到 1991 1 年底,乡镇企业受大气候影响,普遍进入徘徊和受压抑的困难阶段,这时能够生存并得到发展的企业一般都是在内部管理和技术改造方面过了关的企业。

(5)1992 年到1995 年底,乡镇企业被繁荣的宏观经济形势带动,又跃上新台阶,大企业呈现出集团化趋势,社区公共建设和农村面貌大为改观。

(6)1996 年至今,应该称为再生阶段,“软着陆”及“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放慢,尤其是经过 1998 年之后的产权改革,乡镇企业剧烈分化,泡沫消失,官营企业纷纷破产倒闭,一批民营性的名牌企业脱颖而出,改制也为多数乡镇企业发展重新注入了活力。

2.2 温州模式十五大之后,温州模式正式出现在官方的文件中,温州经济的一系列亮点也被经济学家们所看好。

温州模式发展的起始条件:(1)人均耕地很少,农业发展条件差。

(2)交通不便,远离大中工业城市。

(3)不被国家重视,没有制度倾斜。

(4)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5)受传统体制束缚少。

其主要特点为: 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专业市场为主导,以产业集群为核心,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以创富精神为带动。

核心为民营私有经济。

温州模式的演化过程:(1)20 世纪 80 年代初,许多温州人背井离乡做小生意、跑供销,足迹遍布全国,家庭工业和联户企业迅速成长起来。

在这个基础上,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大型专业市场迅速崛起。

整个 80 年代,温州人先是以“挂户企业”的变通(家庭工业挂靠在某公有制单位,以便出外跑供销交通住宿、接洽业务时有一个盖大红印章的正式介绍信),然后是股份合作制的创造,在制度创新方面一直跑在全国其他区域的前面。

(2)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之后,温州模式进入制度、技术、市场和产品的全面创新阶段,工业和人口向城镇集聚,城镇建设市场化,产品和企业向规模化、公司制和品牌经营迈进,而本地专业市场进入衰退期。

2.3 珠江模式珠江模式是人们对广东省珠江流域中以广州、深圳等为中心的 14 个市县,自改革开放以来,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的概括和总结。

珠江模式发展的起始条件:(1)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土地资源相对丰富。

(2)交通便利,毗邻港澳特殊的区位条件,且华侨、港澳同胞众多。

(3)直接受益于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具有国家优惠政策倾斜的优势。

(4)良好的商业意识。

(5)依托华侨、港澳同胞资金和创业经验,港澳的国际信息、技术、人才和设备。

其特点是以“三来一补”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国家对外开放政策为主导的经济发展,两头在外。

珠江模式是以外向型经济为核心的。

从发展历程看,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1980 年 5 月国务院批复设立深圳、珠海经济特区至 1984 年 5 月邓小平第一次“南巡”为第一阶段。

由于当时对外开放区域还仅限于深圳、珠海,四小龙的发展与苏南并无区别。

“珠江模式”还处在萌芽阶段。

(2)邓小平 1984 年一次南巡到 1992 年二次南巡为第二阶段。

这是珠江模式的发展阶段,珠三角被列为对外开放地区,珠三角东部地区成了香港加工业的外迁地,“三来一补”成为其农村工业发展的主要形式。

同时,顺德、中山等地的家电工业初具规模。

(3)1992 年 3 月邓小平第二次南巡至 1997 年 6 月亚洲经济危机爆发为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各种投资热潮使大量资金流向珠三角,同时,顺德等地 1995 年率先在全国推行了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理顺了政企关系,走在了苏南前面。

(4)1997 年 6 月亚洲经济危机爆发至今为第四阶段。

家电行业利润大幅度下降,深圳、东莞等地的信息产业已经初具规模,通过 IT 产业的辅助产品加工,加入了新经济的外围层,并成为其支柱产业。

3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的比较分析3.1 三种模式性质的比较从改革的推动力量来看,温州模式属私人发动型,苏南模式更倾向于政府(社区)发动型, 2 珠江模式则兼而有之;从筹资渠道看,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倾向于资金自给型(内生型),而珠江模式则倾向于引进外资型(外来型)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看,苏南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体制内强制型制度变迁,其变革的主要力量来自政府;温州则是自下而上的体制外需求型诱致性制度变迁,变革的主要力量来自民营经济主体;珠江则二者兼而有之,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外资企业(尤其是港资)较多且更具外来冲击—内部回应的制度演化特征。

3.2 三种模式工业的发展方式的比较珠江三角洲和苏南地区都以发展乡镇企业来推动工业的发展,而温州则着重发展家庭工业。

苏南的乡镇企业以乡、村两级集体办的为主,个体和联户很少。

这些乡镇企业以上海、苏州、无锡这些大中城市为依托,大力发展横向联合,技术上与城市大工业和科研单位挂钩协作,销售上则同大公司建立业务关系,甚至与商业、物资部门设立工贸联营。

这样,技术有人教,产品成本低,销路有保证,上马容易,见效快。

此外乡镇企业之间也强调专业化协作和产品系列化,形成以骨干企业为支柱,以名、优产品为龙头,内外配套的企业群体。

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和开放政策,引进资金、技术、样机、样品、管理,提高生产水平,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因此起点较高,能迅速形成一批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优势的新广货,并正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强出口创汇能力。

这些乡镇企业对港澳的利用多于与广州工业的协作,而且由于彼此都以轻纺工业为主,产品结构相类似,它们与广州工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

温州农村工业以家庭工业为主,也有部分集体经济的乡镇企业(家庭工业户中有部分为了利用银行户头,依托在乡镇企业上,除交管理费外,完全独立经营,称为“挂户”)。

由于温州市工业基础差,家庭工业主要利用各地工业的下脚料和废旧、残次物资来生产小商品,不与大工业争原料,争市场,通过各个家庭的分工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薄利多销提高市场竞争力。

3.3 政府对三种模式作用的比较从政府与民营企业的关系密切程度来看,温州模式是最弱的,这是因为:温州的经济发展是自下而上的,温州的民营企业都是由个私经济发展起来的,从属于私有制范畴。

温州模式不但不能得到首肯,政府开始基本以“无为”管理的方式对待这一经济形态,政府早期的“无为”管理主要是既缺乏扶植能力、又无市场经济经验导致,而后来的“无为”则是温州市政府自觉形成的无为状态,尽量少干预经济。

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为“温州模式”的产生和形成发展,进而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先驱,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缓冲和保护作用,降低了民营经济产生和发展的风险。

在苏南模式中,政府是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所谓的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

这种组织方式将能人(企业家)和社会闲散资本结合起来,很快跨越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现了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

在当时全民所有制一统天下时,集体经济的出现也是冒着一定的风险的,只有政府才能承诺将风险降低。

因此,苏南模式中政府起了一个定心丸的作用。

但是,这一干预也使得政府与乡镇企业的联系异常紧密,以致成为苏南模式改革的绊脚石。

珠江模式中政府的作用介于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两者之间。

3.4 三种模式所有制形式的比较珠江模式以乡村集体经济为主,乡、村、组、联户和个体五个轮子一齐转,一方面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闲散资金、传统技术,形成新的生产力,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各层次间相互竞争,相互促进,从而使整个经济结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