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自然辩证法概论概述

1自然辩证法概论概述


三、数学与系统方法
1、数学方法及其作用 • 空间-数量关系、建模-统计-实验、抽象化-形式化-模型化; • 定性与定量 2、系统方法及其作用 • 系统分析-系统综合、信息-反馈-控制、同步进行-相互关联; • 软系统论与非系统论 3、复杂性思维及其方法 • 定性-定量、微观-宏观、还原-整体、科学-哲学; • 自组织-多样性--融贯性-整体性; • 复杂性与复杂性丛林
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
义?
谢 谢!
思考题(四)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 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
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发明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课堂简答题:(请写明姓名、学号;10分钟) 观察是否渗透信念?为什么?
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是怎样一门学科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二、为什么学习自然辩证法
感悟人与自然的辩证法 促进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1、历史形成
• 形成背景:远远落后-开放竞争-知识经济-竞争全球化 • 与时俱进:进军科学-第一生产力-先进生产力-创新型国家 • 主要内涵:社会实践-当代科技-马恩思想-集体智慧-内涵丰富
2、基本内容
• 科技功能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和谐观-科技创新观
3、主要特征
• 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
三、创新型国家建设
1、内涵、特征、背景
• 内涵:国家战略-自主创新-企业主体-创新体系-竞争优势 • 特征:科技贡献率-R&D/GDP-技术依存度-自主创新力 • 背景:发展模式-科技竞争-国家基础-比较差距
2、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 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科技中介
3、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五讲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1、毛泽东
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向科学进军; 群众性科技队伍-开展技术革新 自力更生-学习西方科技 科学哲学:无限可分、科学实验、自由武装
2、邓小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尊重知识和人才 科技体制改革-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科技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具体 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
极意义?
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一、辩证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相映照 部分与整体、研究与创造;还原论与整体论 2、归纳与演绎相结合 个别与一般、或然与必然;休谟与杜恒-奎因 3、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概念到内容、两次飞跃;实践论与实在论 4、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自然-社会-认识史、概念-判断-推理、背景与依据; 形式逻辑与悖论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1、历史形成:社会条件;理论背景;科技基础;形成过程 2、基本内容: 科技内涵:实践、分类 社会关系:生产、哲学、制度 科技异化:劳动
二、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1、科学的本质特征
马恩: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实证-感性-理性-功能 西方学者:石里克-波普-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牛顿等 贝尔纳:多种科学形象 特征:客观性-实证性、探索性-创造性、通用性-共享性
四、科技活动方法
1、科学实践的方法 • 观察-实验、简化-纯化-强化-复现、机遇-理论-仪器; • 观察中性论-观察渗透理论-科学实验哲学-实验室研究 2、技术活动方法 • 可行性-价值性-限制性-联系性; • 构思-发明-试验-预测-评估、阿里特舒列尔与TRIZ方法; • 不确定性与辩证思维
思考题(三)
2、科技运行的国家治理
• 公共政策目标:社会-国家-民生;科技-经济-社会-环境 • 科技风险治理:双刃剑;风险分析;专家治国-公共决策-公众参与
3、科技运行的人文引导
• 默顿命题:文化影响科学 • 两种文化问题:科学(技术)文化-人文文化;先进文化-绿色文化 • 科技文化思潮:科学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建构论-环境主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
(2015春)
主讲
齐鲁工业大学研究生处 胡令启
hlq@
课程说明
• 课程性质: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方法课 • 课时安排:1-6周共18学时;主讲+自学(第6周)
•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40%)+课程论文(60%) 选题:本课程教学大纲范围
形式:按规定的课程论文模板(另附word模版) 打印要求:A4纸单面打印,左侧装订 论文提交:交纸版论文;教师指定最后期限(第6周16:00)
二、创新思维方法
1、收敛性与发散性结合 求同与求异、结果与创造;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2、逻辑性与非逻辑性配合 归纳-演绎-类比、想象-隐喻-直觉;非理性与理性 3、直觉和顿悟的思维特性 直接-迅捷-或然、突然-诱发-偶然;非逻辑性与创造性 4、批判性思维 质疑与评估;探索与追问 5、交叉学科方法论 移植-交叉-跨学科、创造-对比-融贯、联系与发展; 范式与失范
2、技术的本质特征 马恩: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和实践关系;本质力量对象化 西方学者:工程学派-人文学派 特征:自然性-社会性、物质性-精神性、中立性-价值性
3、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马恩:运动形式;客观性-发展性;科学知识类型 国外学者:亚里士多德-培根-芒福德-星野芳郎等 钱学森等:三个层次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 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 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 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1、科技的经济转型功能 • 科技-经济作用:马克思-罗默;渗透生产力要素 • 科技-经济转型:科技先于生产;第一生产力;经济转型 2、科技的社会变迁功能 • 马克思社会动力论:生产力-生产关系-解放杠杆 • 现代科技社会变革论:科技革命;生产-社会-生活 3、科技的异化作用 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高兹-莱斯-奥康纳-福斯特
3、江泽民
• 科技是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和作用标志-自主创新决定观 • 科教兴国战略-科技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重视科技人才 • 科技伦理-服务人类
4、胡锦涛
• 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战略-自主创新能力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点跨越发展-新“四化”同步特色 • 和谐发展:科技-环境-民生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内容和特征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1、科技的社会制度
• 马克思科学制度观:科学属于社会总劳动 • 科技的社会建制:涵义;观念-规范-组织-物质;历史形成 • 科技的社会体制:社会组织制度;领导-经济-人才-交流-法律
2、科技的组织机构
• 科技组织:交叉-管理-活动-筹备-培养;产-学-研 • 科技共同体:涵义;科学分层-马太效应;交流
系统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
思考题(一)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 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
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 自主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协同创新 • 根本目标:提高自主创新力;中国道路-国际竞争-可续发展 • 建设战略:总体战略-战略方针-战略对策
思考题(五)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 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1、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马恩:分化-综合、渐进-飞跃、继承-创新;内外动力 国外学者:石里克-波普-库恩-拉卡托斯-武谷三男
2、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马恩:需求-水平、目的-手段、科学-技术
国外学者:技术自主论(埃吕尔、温纳)-社会建构论(比克、平齐)
思考题(二)
• 教学大纲:自然辩证法概论(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 参考教材:郭贵春,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徐治立,自然辩证法概论,北航出版2008
教学大 纲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绪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第二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与批判思维方法 第三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第四节 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与特征 第三节 创新型国家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