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中的网络文化一、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及特点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
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
网络语言作为承担交换信息、传递内容的主要方式,成为网络传播中最主要的编码、解码对象。
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
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
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
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火星文”。
这些文字通常是由韩文、日文、简体、中文、繁体中文、生僻字、符号等组合起来。
同时夹杂外来用语、方言等的综合体。
不明白用法的人阅读后完全无法了解内容,好像在跟火星人说话一样,所以被命名为“火星文”。
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1、利用文字组成的语言。
如:东东---东西么么黑---非常黑暗做脸---整容偶---我可爱---可怜没人爱大虾---大侠我倒---用于表示佩服或出乎意料之外我闪---用于表示惹不起躲得起。
2、用汉语拼音字母和外文字母组成的语言。
如:“BT”表示“变态”、“PMP”表示“拍马屁”、“GG”表示“哥哥”、“JJ”表示“姐姐”。
3、用数字组成的语言。
如:886(拜拜了)、7456(气死我了)、5555(呜呜呜呜)、9494(就是就是)、687(了不起)、5460(我思念你)、666(溜溜溜)等等。
4、用符号组成的语言。
如,:-)普通笑脸。
:-D张开嘴大笑。
@〉〉--〉收下这束漂亮的玫瑰花等。
5、网名形成的语言。
如:“云”、“秋水”、“开心鬼”、“风雨飘摇”、“陪你到永远”、“孤独的牧羊人”、“没有天使的天堂”。
6、约定俗成的网上语言:如驴友者,旅游也。
这是旅游天下者的昵称,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叫法。
博客,一种网上共享空间,让人以日记随笔等不拘一格的方式在网络上表达和展现自己的形式。
闪客,使用Flash软件做动画的人。
二、“社会事件缩略语”所谓“社会事件缩略语”,指的是这些词也许本来就存在,但是经过网络对社会上某一事件的报道,引起网民的注意,他们在发表看法,表达舆情的过程中自我创造出来的一种词汇。
如“打酱油”、“楼脆脆”、“躲猫猫”、“范跑跑”、“猪坚强”等等。
这些“社会事件缩略语”更具有时效性,一般会在某一时段特别流行,随着人们对事件关注度的降低与转移,这些词可能会被淘汰、替代,也可能会保留下来继续使用。
它们的出现标志着网络渐渐发展成为一种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行驶话语权的重要平台。
通过网络语言的类型,可以看出其特点:第一是简洁化。
简洁化是网络时代应用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
电脑网络加速了社会发展的节奏,也必然会提高网络语言传播的频率。
因此,简洁化不仅是网络应用文的重要文体特征,也是传统应用文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二是符号化。
某些符号开始进入汉字系统,成为一种新的网络语言形态。
符号化的网络语言比较适用于手机短信和网络聊天。
它有时能够融通方言区壁垒,沟通人们的情感和心灵。
可以在快节奏时代,使人们在电子邮件中创造出一种眉目传情的“脸谱”,为电子邮件增加情趣,加快电子信件传递。
第三是图像化。
网络社会犹如一个读图时代。
信息呈现出爆炸的态势,单一的文本媒体已经无法进行承载。
时代呼唤具有更大承载容量信息媒体的出现。
因此,比文本有着更大优势的图像媒体开始担当重任,进入数字文化的各个层面。
如台湾地区几米图文诗在网上的风行,就是网络时代的某种象征。
第四是新奇化。
一个时代新词语的大量涌现,正预示着某种新的力量、新的思潮、新的观念的崛起。
网络语言的新奇化,同样如此。
一时还不能被大家接受的词语,慢慢地就会寻常化、规范化,进而进入我们的各种词典和工具书。
第五是多媒体化。
网络语言将改变传统中语言主要使用单一媒体的局面,呈现出以文字为主、多种媒体融合的新态势。
前面谈到的符号化、读图化的某些内容就带有多媒体的部分性质。
网络语言的多媒体化是一种质的飞跃,它不仅包含文字、图画和声音媒体,甚至还可以插入动画和视频。
比起传统的应用文语言所容纳的信息,要更加丰厚和深远。
二、网络语言与文化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
正如曼纽尔卡斯特所说:“我们并非如其索然地观察现实,而是见到现实在我们语言里的样态。
我们的语言便是我们的媒介。
我们的媒介是我们的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内容。
”1网络语言的文化意义是网络社会的必然,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语言的文化意义也在与各种文化的撞击中日益凸显出来。
语言文字除了作为记载和传播人类文化的载体工具性职能以外,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即语言文化。
它是属于一个社会的主体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社会文化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
语言文化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文化,社会文化的发展则必然会在语言文化上面反映出来,并且作为主体文化制约着语言文化的发展。
因此,作为一种已经对社会的发展发生并且必将继续发生重大影响的文化现象,网络语言对文化的影响不言而喻。
在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的诸多特点,都可以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中得到映射。
语言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词汇不断地丰富,必须有来源,必须要创新。
如果说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没有发展,词汇也是很难发展的,反之亦然。
2同时,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体现文化和认识文化的一个信息系统。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与时俱进的网络语言来审视当今中国文化的发展状况。
从语言了解到的文化状况有五个方面:第一、大众文化盛行。
当今中国存在三种文化: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
其中以大众文化最为盛行。
第二、中西文化交融空前频繁。
文化接触会在语言中留下一些痕迹。
我国与西方国家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在网络语言中也有具体表现。
首先,是和网络有关的词语。
由于网络本来就是从国外引进的,所以一些专门用语和特别用语,要么采用音译,要么采用意译,这些词语很明显是中西文化接触后的产物。
例如“伊妹儿”“猫”“下载”等词语。
其次是一些网络英语。
网民们除了使用汉语,还时不时来几句英语。
再次是一些语言形式。
语言接触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语码混合,即一种语言的句子中嵌入另一种语言的词语。
英语是每个人都会接触的,所以其在人们头脑中也扎下了一定的根基,人们常常会在汉语句子中夹杂一些英语单词。
如“好高兴,昨天的考试pass了”“今天参加了一场party”等等。
使用这样的语言形式,可以是表现自己自己的幽默风趣,或者是出于显示自己的英语水平,总之,是有一种自我表现欲在内的。
不管缩略英语所表现出来的追求简单省事,还是汉语句1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撅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现》,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子中混杂英语单词所表现的自我表现欲,都体现了网民是受到了网络语言文化意义的影响。
因为网络语言的显著特征就包括简便、高效与自我意识。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体现文化和认识文化的一个信息系统。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体,自然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第三、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
中国网络语言的产生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现象,它可以是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延续和发展。
网络语言反传统、反权威的特征一方面受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吸收、创新与发展。
例如“囧”字,古代时就存在这个字,《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有:(1)光;(2)明亮。
随着网络的发展,又有以下含义:(1)窘迫、尴尬:(2)表示佩服、钦佩;(3)对对方无语,“被你打败了,真受不了你”之意。
本来“囧”字在古汉语中也是象形文字,表示光透过窗户。
现在网络上仍将其看成象形文字,只不过把它看成是人难过时的面部表情。
语言的创新是语言妇幼生命力的表现,虽然这种创新还不够规范与严谨,但是,毕竟是一种丰富与创新。
可以说,网络语言在此也充当了语言发展的弄潮儿。
第四、网络语言与视觉文化20世纪下半叶以来,整个社会开始向视觉文化转型。
“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
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
”3网络语言中的符号化倾向正是视觉文化的反映与产物。
符号在网络中大量使用,已成为网络语言一大特色,尤其是表情符号。
越来越多的表情符号被转化为图画、QQ表情供网民使用,有的表情图画还有动态效果。
当然,片面追求符号化,,过分依赖图形也会使人的思维退化、反应迟钝,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五、网络语言的规范与文化安全网络语言从出现以来,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批评。
教育界批评网络语言破坏了汉语的纯洁。
作家冯骥才说:“网络语言使我们的名族语言受到了冲击,甚至造成了一定的‘烧伤度’。
网络语言的美国化倾向,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和精致。
”也存在不同的声音,《中国网络语言词典》的主编于根元教授认为:“词汇系统如果只有基本词,永远稳稳当当,语言就没有生命力可言。
语言在发展,语言也需要规范,但规范要推动发展,限制了发展的不是规范。
”4诚然,不同群体有各自特定的语言,即所谓的“行话”。
但这些语言并不是封闭的,如打麻将中的“清一色”、“翻番”等用语都运用到了生活中,成了耳熟能详的词汇。
其实,网络语言如果再生活中适用的话,也是对语言的一种发展。
三、结语网络语言中所投射出来的追求平等、富于创新、尊重个性的时代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发扬光大。
简洁经济、方便快捷、形象直观、幽默诙谐、富于生机活力的语言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语言的发展。
我们要以积极、宽容的态度对待网络语言,但不能对它放任自流。
我们应适时建立与网络语言发展相适应的规章,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以使其对优秀传统文化起积极的传承和光大作用。
3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文化研究,20034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辞典》,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