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在课堂中有效的实施课堂互动

如何在课堂中有效的实施课堂互动

毕业论文(设计)中文题目:浅析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英文题目: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学生姓名:周蕾专业: 初等教育班级: 12级7班指导教师: 杨盼二零一七年五月东华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摘要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经验和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因此搞好教育是我们永恒的话题。

同时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就要求课堂中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教学氛围。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

将教师的“独角戏”变为师生的“交响乐”从而达到双向互动。

关键词:教育;师生;双向互动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accumulated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of human being is more and more abundant, and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on human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 In the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s, "teaching is the activity of teach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udents interaction and common development process". This requires the classroom to give students to create a democratic equality, relaxed and harmonious teaching atmosphere. From the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existing knowledge, the creation of a variety of situations, to stimulate students' desire for knowledge and exploration of mathematics enthusiasm. The teacher's "monologue" into a "Symphon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achieve two-way interaction.Key words:education;teachers and students;Two-way interac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1)1.互动的方式 (2)1.1行为互动 (2)1.2情感互动 (2)1.3 认知互动 (3)2.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出现的问题 (4)2.1忽视动态生成 (4)2.2互动无价值性 (4)2.3互动过于单一性 (4)2.4缺乏深层次互动 (4)3.实现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 (6)3.1建立现代教学观 (6)3.2进行增强互动的教学设计 (6)3.3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 (7)3.4培养学生的有关习惯与能力 (8)结语 (9)参考文献 (11)引言现在在数学课堂中,教师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的注重自己的教,而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

“师生互动”因此而成为研究课堂教学过程的热点话题。

师生互动是师生的双向交往,双向构建的过程。

在高质量的互动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既让教师真切地体验到了生命活动的真正存在以及自我实现价值的真谛,也让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需要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的双边互动教学,教师在课堂中由“演讲者、表演者”,转化为“引导者、管理者”,由“一言堂”变为“众言堂”。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老师”。

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打破了老师“给水喝”的局面,学会“找水源”的方法。

通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轮流变换争当教学活动中的不同角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

1.互动的方式师生互动是上课时教师增加课堂气氛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通常是教师先发起,之后教师邀请同学与自己合作做出某种东西或是完成某件事情。

师生互动中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

1.1行为互动行为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态,指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双方是否积极或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

小到教儿童数手指,大到同学生一起参加社会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现代教学论也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因此课堂教学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生成,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

虽然所有教师都努力想在课堂上关照每个学生,但是他们常常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与一些学生较多地交流,而忽略另外一些学生。

如教师习惯性地从前往后看、总是提问名字好记的学生、提问成绩优秀学生比提问成绩一般学生多等,就会形成各种形式的教师行为区域,从而使互动面受到影响,学生呼应强度降低,互动因此失去了平衡与和谐。

使每个学生有均等的实践机会,从而有序有效地参与互动。

既能使学生大面积地参与互动实践,又能培养合作竞争意识。

1.2情感互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

现代教育观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

因此,我们应重视师生情感互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情感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双方学习中是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

认知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所采用的策略,双方思维的活跃程度是通过一些策略来体现的,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与内在意识之间发生联系的切身体验。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

情感对教学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师生间的关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长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

可以说情感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间合作的纽带,是教学过程的催化剂。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

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

爱是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

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学生感受到课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

1.3 认知互动认知互动能够使学生获取和整合新知识。

在一个有效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行为、情感、认知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

认知是互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地认知有利于正确理解对方及其行为所表达的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性反映。

这一原则既坚持反映论的客观性原则,又承认主体在认识中的创造性过程,而且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桥梁”作用。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的一种心理活动。

依据上述理论,主体所认知的对象,与客体存在的真实对象之间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一方面,由于认知对象处于不断表现和变化的过程之中,受认知能力的局限和制约,主体不可能全面深入到认知对象;另一方面,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并不是简单而直接地模仿,其中包括一定的选择性和重构性,即人们所认知的对象,是按照自己观念所选择出来的、经过加工的部分。

“认知互动教学原则”核心是发展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探索接受知识边缘科学心理学的奥秘,强调有意义学习理论:通过“视读”和“心读”强调学习者消化阅读材料的认知结构和有意义的学习心向,学习者参与语言实践的参与意识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发挥教师的角色,师生一起评教、评学,突出认知体系,判断与推理的认知能力,拓宽学习者的综合创造能力。

2.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出现的问题2.1忽视动态生成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甚至只是“观众”与“听众”。

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们的思维只能按照老师机预定的轨迹运转,整个教学是一个封闭的、机械的、缺乏活力的过程。

课堂的教学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育思想。

课堂缺乏活跃的灵动气氛,从而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2.2互动无价值性有的数学课热热闹闹,温度骤升,学生的活动一个接着一个,等到下课铃声响起还意犹未尽。

管他有无必要,先来个讨论;见课堂冷了场,也来个同桌互说;一个问题不管有否探究的价值,四人小组先合作了再说。

新课标的确提出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殊不知,合作交流也是需要教师教给方法,提出建议,合理分工,讲求实效的,光搭起了虚架子是不行的。

虽然学生参与到了课堂,但缺乏老师的正确领导,学生知识无厘头的合作交流,这样不仅会事得其反,而且失去了互动的意义。

只是一味的将互动硬塞入课堂,并没有真的融合与课堂。

2.3互动过于单一性互动应该是多元的,不仅包括语言、行为的交流,还包括心理的交互。

问卷调查中学生说“课堂上可用眼神交流;课后可用留言条的方式;在作业里“聊天”等,有的学生甚至还提议利用“网络、电话、短信、信件、家访”等。

师生互动把互动分为认知互动、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三种,包括认知方式的相互影响情感、价值观的促进形成,知识技能的获得,智慧的交流和提高,主体人格的完善等等。

但由于现行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视为促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更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换意见,发出和体验彼此的心声;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借鉴和研究彼此的长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