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作业简答题

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作业简答题

《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作业》简答题广州电大从化分校黄海燕作业一1.我国的学校是怎样产生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哪些?-3学校产生的最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人来学、有人来教;二是有的可学、有的可教;三是要有适合教学的载体和方式。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积累增多,这样就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去专门从事教和学。

随着生产经验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教育内容逐渐丰富,那些难以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教育任务,必定要有专门的场所和机构来从事。

特别是文字的产生,大大促进了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也改变了单纯以口耳相传和行为仿效的最初教学形式,学校教育的产生于是成为了必然。

我国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第一种是“成均”,第二种是“庠”。

2.独尊儒术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17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

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

但是独尊儒术也压抑了其他学术的发展,,使教育内容单一化,不利于学术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和规格的人才培养。

3.简述北宋的三次兴学。

-22北宋中叶,宋朝统治秩序已基本稳定,于是先后有三次兴学之举。

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措施主要有:第一是州县立学;第二是振兴太学;第三是改革科举考试方法。

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主要措施有:第一改革大学,在太学实施"三舍法";第二是加强地方官学建设;第三是举办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是州县普遍设学县学亦置小学,在各地方学校也实行三舍法。

第二是扩建太学。

第三是以学校取代科举取士。

第四是兴办专门学校。

4.汉代太学的主要制度有哪些?-32①设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

②御定统一的经学教材。

③经学教学必须讲究师法家法,不得自行改动或客串到其他学派,门户之见极强。

④建立定期的考试制度。

初时一岁一试,通过者委以官职,东汉时改为两年一考。

考试的办法是策试,策试合格,按甲乙科授予不同的官职。

不合格者继续学习,下次再考。

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

5.明清统治者对地方官学学生是怎样加以笼络和控制的?-64明中叶后,只有府、州、县学生员(俗称秀才)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这就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地位,也使地方官学完全成为科举的预备场所。

统治者对地方官学生员严加管制,明太祖向全国各地学校颁布禁例十二条,刻在卧碑上,其要点是严禁师生议论国是,干预地方政务。

要求他们遵纪守法,尊师重道,潜心治学,以求得到朝廷重用。

清代又颁行了新卧碑,共七条,内容与明代大同小异。

康熙、雍正时又颁布“圣谕”,也主要是告戒训示读书人的。

这些举措都着眼于从思想上和政治上控制知识分子。

6.书院的管理有哪些特色?-77第一,书院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和藏书设施。

第二,书院有健全的组织管理系统。

第三,学生自治并参与书院的管理工作。

第四,书院有健全的规章制度。

7.简述蒙学读书教学的通常程序?-89蒙学的读书教学,往往是塾师先读,学童跟读,读若干遍后,就由学童自己读,塾师予以纠正。

读熟后就背诵,一定要达到熟练地背诵无误,最终还要能默写。

每日学新课之前,又必须将前面所读的书轮流背诵,称“温书”。

学习告一阶段时要进行阶段复习,将所学的书全部理清,称为“理书”。

8.科举考试的内容有过哪些主要演变?-99-101-105隋唐科举常科主要为明经、进士两科。

明经即通晓儒家经典,考试过程为先贴经,然后问经义,然后答时务策;进士科最初只试策、帖经,后还要加试杂文两篇,即一诗一赋。

宋代科举以进士为主,神宗时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

经义是论述儒经某一内容含义的小论文。

明清科举的八股文就是从经义演化而来的。

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为八股文,其正式称谓是制义或制艺。

八股文题目都出自“四书”或“五经”的文字,写作宗旨是“代圣贤立言”,是阐述经文义理的作文。

八股文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发展到顶点的产物。

作业二⒈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主要特点?-114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打破了传统儒学教育一统天下的格局,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人文学科的教学,培养出了中国自己的第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新型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

但这类新式学校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现在:(1)它在国家教育体制中尚无一席之地。

这些新式学校都是申报朝廷批准后兴办的,当然不是私学,但却是以个案处理,零星举办,缺乏基础教育的根基,必然影响教育效益和质量。

(2)教育范围局限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其他学科多为这两个方面的延伸。

(3)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把持,带有半殖民地的强烈色彩。

(4)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

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旧学基础的人才能入学,学校均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仍有祭孔典礼,讲究礼制,都是旧官学的传统,新式教育其实仅仅表现在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方面。

⒉简述科举制的废除及意义。

-119-121-122封建传统教育运行的最大支撑机制就是科举制度,当近代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革时,它与旧的科举制度的矛盾必然激化。

一方面,在深刻的民族危机和清王朝统治危机下,靠八股科举出身的旧式士大夫官僚缺乏应付能力;另一方面,新式学校虽然培养出一批有实学的人才,但由于学业不能与科举接轨,就没有做官的“正途”,必然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也限制了新式学校的发展。

所以,发展新教育必然要改革科举制度。

1904年1月清政府正式颁布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新学制的建立意味着旧的科举制度已无存在的基础,清政府于是决定从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存在于中国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被废除。

科举制度废除,意味着封建传统教育体系的彻底崩溃,旧式学校或消亡,或改制;而对新兴的近代教育事业来说,则意味着消除了最大的障碍,各地纷纷开始兴学。

⒊如何评价癸卵学制。

-129-1301904年1月由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是中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癸卯学制带有明显的封建教育的烙印:第一,从学制看,延续时间过长,总计30年之久。

第二,从课程设置看,传统的中国经学教育内容仍占很大比重。

第三,从学校设置看,按地方行政级别规定办学级别,套用了传统的办学体制。

第四,从学校管理看,保留着旧教育的各项制度。

第五,仍没有女子教育的位置。

尽管癸卯学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从性质上说,它毕竟属于近代新学制的范畴,它具有完整的、上下衔接的学校体系,学习近代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规定统一的学习年限,实施班级授课制,编制了专门的教科书,这些都与封建传统教育有本质的区别。

癸卯学制的颁布结束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体制,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⒋新文化运动在文教方面有哪些主要成果?-134-135新文化运动中在文教方面的最大推动,就是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白话文的推行不仅推动了文学革命,而且使口语和书面语一致,从而大大减轻了学习阅读和写作的负担,为真正在民众中普及教育创造了一个基本条件。

1920年,教育部规定从一二年级开始使用白话文教材,到1922年,除语文课文中的文言文课文外,所有的文言文教科书停止使用。

推行国语也是新文化运动中的重大成果。

推广全国通行的语言,不仅有利于不同地方人士的交流,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规范性。

新文化运动还推动了男女平等教育的确立。

⒌实施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动机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失败的原因何在?-150大学院和大学区的设置,旨在改变以往教育行政官僚化,克服教育行政流为文簿案牍形式的缺陷,并加强学术研究与教育行政的联系。

实施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主要措施:以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和教育机关,与此同时,把全国分为若干大学区,每区设国立大学一所,大学校长兼管区内教育行政及学术事业。

每区设评议会为审议机关,设研究院为学术机关,设高等教育处、普通教育处、扩充教育处,分掌各类教育行政。

大学院制实施一年之后便不得不废止又恢复了教育部,究其原因在于:行政管理与教育研究的运作毕竟有较大的区别,本想使行政机关学术化,反而使学术衙门化,结果与初衷相反。

另外,这个体制是以中心大学为核心,容易忽视其他学校及其类别教育的利益和需求,造成诸多矛盾。

⒍1922年学制在高等教育领域有哪些创新?-1621922年新学制取消了大学预科,从而使大学可以集中进行专业教学,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水平。

⒎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体制是如何构成的?其中为什么会有明确的主次之分?-229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革命战争的需要,革命根据地创立了一个完全新型的教育体制,它包括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

这三类教育又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在整个教育体制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现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未来干部的培养。

因为成人受到教育后,其效果能立即体现到革命和生产中去。

而干部又是一切工作的领导和骨干,重要性更加显著,尤其是现职干部的培训,更具有突出的迫切性。

由此可见,革命根据地教育重在实效上,强调立竿见影,这是当时严酷的战争环境的需要。

作业三⒈简述颜之推关于家庭教育的主要观点。

-243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撰写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颜氏家训》,《颜氏家训》在家庭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他反对父母对子女“无教而有爱”的溺爱,结果是害了孩子,父母一定要严慈有度。

他高度重视早期教育,引用孔子“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话,强调要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他指出儿童时的“精神专利”,易于学习特别是背诵经典。

他还强调要使子弟掌握一技之长,以为立身之本。

⒉道家和法家是怎样从不同立场否定传统教育的?-255-256道家反对儒家的“有为”即提倡各种道德规范和政治教化的人为措施,为此,老子提出“绝学无忧”的主张。

认为学习的效果是不断增益,增益越多对人越有害;而修道的效果是不断减损,即消除那些不良的知识、虚伪僵化的道德即各种追求名利的世俗欲望,达到清心寡欲,顺其自然,也就是达到“无为”的境界,也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了。

这样,道家实际上持教育有害论。

法家推崇法治,主张教育无用论,认为只有刑法可以使人弃恶从良,因此法家大力提倡“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⒊简述《学记》中“大成”的阶段性教育目标。

-277《学记》中有一个九年“大成”的教育方案。

学生每年入学,每两年为一个学习阶段,有明确的目标:第一年考察“离经辨志”,即能够断句分章的阅读和明确学习志向。

第三年考察“敬业乐群”,即学习态度认真和乐于群体活动。

第五年考察“博习亲师”,即学习的广博度和对师长的亲和度。

第七年考察“论学取友”,即讨论学问的分析能力和正确选择学友,此时可谓“小成”。

然后是融会贯通,巩固深化,到第九年,达到“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不可逆转)”,也就是“大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