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型开发区发展创新的思考
我国开发区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城市新区(或工业基地)型开发区,主要特点为远离城区独立开发,区域规划的独立性强。
二是城市型(或城区型)开发区,主要特点为依托老城区开发,与母城连成一片,可充分利用母城原有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城市规划、功能布局对母城的依附性较强。
嘉兴经济开发区作为一个典型的城市型开发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把握功能创新
进一步明确“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的发展定位,与母城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有机融合起来,依托母城,服务母城,促进城市功能的提升与创新,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力争在全市发挥四个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1、促进企业的聚集。
要对开发区的产业规划重新研究和定位,确定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主导产业。
按照“用地集约、布局集中、产业集群”的要求,紧紧围绕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制造业集群战略,推动相关企业的聚集和配套,实现上下游企业的聚集和产业链和延伸。
适时培育发展装备制造、光电子、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等新兴产业,通过引进
一批具有较强关联带动作用的产业龙关骨干项目,推进改革新的“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层次,推动新的“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产业升级。
积极探索引进项目与科技创机关报互动的有产机制,促进制造业从下游低端简单加工装配向上游高端核心技术研发延伸,拓展以技术研发、关键零部件、产品营销为核心的价值链,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成为嘉兴先进制造业的核心功能区。
2、促进产业的互动。
按照开发区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深化服务业发展规划,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贸易、研发、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使区域结构更趋合理。
特别是以运河新区为重点,加快发展商务办公、现代商贸、创意产业、总部经济、休闲娱乐等新型业态,努力打造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3、促进人才的聚合。
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开发模式,营造人才环境。
加快建设职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和输送基地。
研究人才引进和配套服务政策,大力引进国际经贸、专业技术、经营管理、高级技工行装各类人才。
完善人力市场服务体系,加大对劳务输入组织和扶持力度,吸引生产、技术、管理骨干人才进区。
构建人才创业发展平台,加快国家级科创中心和软件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各类创业服务机构,使这成为高科技人才特别是留学生创新创业的首选地。
加强开发区机关干部队伍
建设,造就一支政治好、业务精、能力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努力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嘉兴市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人才资源的新高地。
4、促进城市的变革。
按照嘉兴城市总体规划和开发区空间布局,完成以“一心、二轴、三片区、五绿廊”为架构的总体规划,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在功能规划、空间布局、市政建设、城市环境等方面体现一流的水平,形成与现代化新城区地位功能相称的城市形象。
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优化社会公共设施的布局和配套,形成具有特色的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事业、社区管理和社会保障等社会服务体系。
推进思路创新
按照“打造开放新平台、建设和谐新城区”的发展目标,围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共进的承载区、引进项目与自主创新互动的示范区、空间面目局与社会形态相融的先行区”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环境立区、科教强区、制造业集群和服务业提升四大战略,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寻求重点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快发展。
1、坚持强化项目推进,提高综合竞争力。
一是拓展招商引资。
围绕龙头核心项目和重点产业开展招商,力争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二是强化项目推动服务机制,帮助解决一批项目推进中
存在的困难。
启动项目储备分析机制,将计划推出的商业房地产、服务外包、现代物流待服务业重点发展的制造业项目汇编成册,建立项目储备和招商库,做好项目策划包装,强化整体推介招商,形成储备一批、前期一批、实施一批的中长期项目推进机制。
三是提升开放平台。
大力推动开发区升级、扩容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报工作,努力构筑更大、更优、更强的开放平台。
四是加快重点商务区开发建设。
重视城市规划与业态培育的有机融合,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建设成为嘉兴市最具活力的城市商务中心。
2、坚持科教强区战略,激发经济发展动力。
一是搭建创新平台。
深化科技招商和招才引智,重点发展软件外包加工、嵌入式软件等软件产业。
二是培育创新产业。
坚持产业集群与技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现有优势,引导现有企业加大研发设计和技改投入,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品牌。
三是强化创新主体。
研发制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研发设计和技术改造。
鼓励和支持区内外资企业建立本土化的科技团队和科研机构,组建各类研发中心和试验基地。
四是加强科教合作。
加强与国内外有影响和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鼓励来区创办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产业试验基地。
3、坚持集约经营理念,挖掘资源的潜力。
一是抓好节
能减排。
编制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启动国家级重庆工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快生态化建设和改造,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的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监管,推广节能新机制,全面抢先清洁生产,推动节能降耗和减排措施的落实。
坚持项目准入环保一票否决制,以发展潜力、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环境评价考量标准,大力引进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生态环保型和现代服务业项目。
二是完善集约用地机制。
严格执行“两控”指标,鼓励建设多层厂房,发展立体工厂和楼宇经济,力争以尽可能小的土地资源实现最大的产出效益。
三是盘活存量土地资源。
深入开展土地自查和清理工作,提高资金效益,改善城市环境;重新调整用地项目或组织二次招商;切实加强项目批后管理,使节地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四是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
研究制定培育发展大企业的政策措施,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企业利用现有土地、厂房等要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土地资源的再生利用率。
4、坚持推进改革创新,增强体制机制活力。
一是正确处理好外部“条块关系”和内部管理机制的关系,提高管委会领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效率。
二是推进投融资体制改地。
充分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积极探索公共产品投融资价格补偿机制,引导外资、民资参与投资建设市政基础设施,推进投融资方式从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促进资金结构
的调整优化。
三是加快社会管理机制改革。
以街道财政体制改革为契机,探索区,街联动的有效方式。
整合行政资源,完善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方式,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强大合力。
四是创新政策环境。
针对宏观环境的新变化,加强政策研究,并结合实际,制定出台扶持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等政策,再造政策新优势,形成政策“洼地”,增强环境吸引力。
5、坚持深化五城联创,展示和谐建设魅力。
一是按照“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以创新国家卫生城市为主线,加大环境改造和整治力度。
二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完善社区教育方化设施,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
三是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和谐单位、和谐企业等创建活动,推进开发区企业文化与嘉兴本土文化相互融合。
四是妥善协调各方利益。
健全被征迁农民的利益保障机制,加强对新嘉兴人的服务和管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关注社区弱势群体,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提高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建立长效扶贫救助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五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依法治区进程。
扎实开展“平安开发区”创建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健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夯
实社会和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