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杰里米•边沁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其内涵是:判断一个行为道德与否,不用考虑行为的动机,只要算一算行为的结果有没有为相关利益者带来大于坏处的好处,或者说,判断一个行为道德与否,只要看事情的结果是不是好处大于坏处,而不必考虑行为的过程与手段。
功利主义遭到的一个批评是:对个人权利和少数人利益的忽视,把人当成实现目标的工具。
康德主义:康德认为,人类之所以有道德,是因为理性能够给自己、给人类立法,——立下道德准则。
出自绝对命令去行动,就是理性为自己立法的过程。
(所谓绝对命令,就是一切人(包括自己)能够普遍奉行的道德法则。
如果出现了哪怕一种例外,这种法则就不是绝对命令。
将人看作目的,你须要这样行动,做到无论是你自己或别的什么人,你始终把人当目的,总不能把它只当做工具。
)牺牲个人的权利去拯救大多数人。
康德主义和功利主义犯了同样的错误,用一种外在的、非个人的方式来处理人。
德性主义与康德主义:
孟子认为,情感是道德生长的根据,所有的道德要求都内在地包含了人类的基本情感,康德的动机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而理性是不能容纳情感的,特别是爱,喜欢,理性指向的是义务。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康德的一个补充。
儒家德性主义遭受的一个批评是,对于良心的偏好使得人们重视私人性的情感体验,热衷于做一个好人,而不是守规则的公民。
德性主义遭受的一个批评是:不能完全适应陌生人组成的公共生活领域。
功利主义遭受的一个批评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外在化了,这种外在性和非个人性排除了爱情和友谊这样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第一,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第二,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第三,上述两个条件都是在社会劳动中产生的,劳动是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