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浅析
摘要:本文强调在企业业绩评价中引入现金流量的必要性、传统的以会计利润为核心的评价指标的缺陷以及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优越性。

由此,提出构建将现金流量分析与传统财务指标相结合的新型财务指标体系。

关键词:企业业绩;业绩评价;现金流量;财务指标
在企业业绩评价的各种指标中,财务指标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标准。

然而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股市陷阱的屡屡出现,以会计利润为核心的传统财务指标越来越不能揭示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一、传统财务指标评价体系的缺陷
1、客观性偏弱
由于传统业绩评价方法建立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而会计利润又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它本身存在可操作性,其客观性偏弱。

股市陷阱事件归根到底是虚假的财务信息掩盖了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导致利润的虚增,产生股市泡沫。

会计信息的失真严重影响了财务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客观性,其反映的企业业绩也就失去了客观可信性,严重影响广大股民对股市的信心。

2、实际收益能力反应不足
传统的企业业绩评价主要是以净利润为基础的,以此为基础所得出的评价结果只注重企业的账面收益能力,而不考虑实际形成的现金收益能力。

企业的利润和现金流之间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短期
内可以通过融资等途径进行解决。

一旦利润和现金流之间的差异无法协调时,企业就会面临巨大的财务危机。

即使账面价值很多,但若现金周转不畅,也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支付能力、还债能力以及再投资发展能力,从而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偿债能力反应模糊
净收益与账面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时期的财务成果指标,其大小虽然与企业的偿债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但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

在现代社会金融资产大量的出现,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日益加剧,企业要更加注意保持一定的偿债能力。

偿付债务却需要实实在在的现金,也就是说建立在企业实实在在的现金收益的基础上,企业的业绩才能呈现出良好的状态。

二、现金流量指标的优越性
1、增强企业业绩评价的客观性
现金流量是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产生的,克服盈利信息形成过程中诸多假设的局限,不仅为客观、准确的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提供了依据,而且可以有效的防止企业经营管理当局操纵利润,粉饰企业经营业绩。

它受财务会计政策调整的影响,是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如实客观反映。

现金流量信息也克服了由通货膨胀带来的传统的企业业绩评价的客观性偏弱问题。

2、更准确反应企业的真实收益水平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利润与现金流入之间往往不同,它们之
间往往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有时在数量上足以形成企业财务危机。

一个企业能否实现真正收益取决于企业的收现能力,而对收现能力强弱的评价,则有赖于获取企业的现金流量信息。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入很少,利润再高也无法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

或许短期内可以通过筹资解决但从长期看这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分析,了解企业利润中的现金成分,以此判断企业的实际收益水平。

3、更明晰的评价企业偿债能力
企业维持经营是其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偿债能力好坏又是衡量企业能否持续经营的重要标志,并反映了企业的流动性水平。

发达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将近4/5的破产企业是获利企业,他们倒闭不是因为亏损而是资金不足。

所以,”没有利润是痛苦的,但是没有现金流量却是致命的”。

在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时,更重要的是看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经营所产生的现金能否足够偿还同期内债务和其他需要用现金清算的支出。

传统的以利润为核心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对企业偿债能力的评价是模糊的、不明确的。

在对众多股市陷阱进行分析后,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公司的息税前经营现金流两连利息支付都无法保障并且不能对流动负债起到任何的保障作用。

对企业偿债能力的评价上,显然,现金流量信息比传统财务指标中的利润信息更具有说服力,其结果也更加直截了当、更加明晰。

4、更好的评价企业的综合财务状况
财务状况是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一定时点的企业资产分布及其
结构状况,它可以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在一定时期的流入、流出给企业资产结构产生变化的时点信息。

但是通过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企业财务状况并不全面,而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从一个新的视角,加强了对企业现金流量指标的应用,补充了传统业绩评价体系对现金流量指标的忽视,更全面的反映了企业的业绩状况。

因此,结合现金流量信息能更好的评价企业的综合理财状况。

三、完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建议
1、在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加入现金流量指标
主张采用现金流量分析指标并不是要否定、丢弃传统的以盈余为基础的指标体系。

只不过,现金流量和会计盈余反映了不同维度的会计信息,它们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因此,在现有的指标体系中加入现金流量指标,构建一个新的更为完善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企业业绩评价机制的完善和改进显得尤为重要。

现金流量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偿债能力指标。

包括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总额)、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总额)、现金利息保障倍数等。

(2)盈余质量指标。

包括盈利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再投资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资本性支出)。

(3)营运效率指标。

包括现金流量与主营业务收入比率,经营现金流量与资产总额比率。

2、在现金流量指标中加入现金充足性指标
现金充足性指标,包括现金再投资比率,经营现金流量/股利,自由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流量/(存货投资+股利+资本性支出)。

该指标则是说明企业所得现金维持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能力,当其值大于或等于1时,表明企业从经营活动中得到的现金足以应付各项资本性支出和现金股利的需要,不用再对外筹资。

现金流量的充足性指标分析是把现金流量表同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进行有机
的对比、计算和分析,可以更直接、更有效地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增加现金流量指标权重
一个完整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既要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又要有利于债权人对企业的客观评价,还要满足企业自我评价和考核的要求。

针对不同的评价主体的评价目标,设置不同的权重,全面和深入地分析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诸多因素,构建适于多元主体的企业业绩评价平台体系。

4、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
目前我国企业在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时仍然普遍以财务指标
作为主要手段,财务指标所具有的种种局限性导致对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只重视短期而轻视长期业绩评价,只重视过去财务成果而轻视未来价值创造。

长期受到这种业绩评价指标指导的企业经营者易产生短视行为,这对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会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我国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综合指
标体系的构建需要比如客户满意度、产品市场占有率等非财务指标的配合。

参考文献:
[1]财务部企业业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z].财统,[2005]5号:39-41
[2]安迪尼力著,李强译.企业绩效评估[m].上海:中信出版社,2004:29-32
[3]理查德.l.达夫特.管理学原理[m].北京机械出版社,2005,(4):17-21
[4]史东元.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2008,(6):11-17
[5]杨晓丹.改进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思考[j].商业文化,2008,(5):33-35
作者简介:王志波(1982-),男,河北邯郸市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企业管理方面的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