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研究2

苏轼研究2


(一)苏轼的思想
•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 •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 尧 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 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 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苏轼《行赏忠厚之至论》) •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 • 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继而读〈庄子〉 “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继而读〈庄子〉, 喟然叹曰: 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 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后读释氏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墨,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崖 矣”(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 道教思想 道教思想: • “近有人惠丹砂少许,光彩甚奇,固不敢服,然其人教以养火, 近有人惠丹砂少许, 近有人惠丹砂少许 光彩甚奇,固不敢服,然其人教以养火, 观其变化,聊以怡神遣日。 观其变化,聊以怡神遣日。”(苏轼《与王定国书》) •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苏轼《腊日游孤山》) 腊日不归对妻孥, 腊日不归对妻孥 名寻道人实自娱” • “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 吾非逃世之事, 吾非逃世之事 而逃世之机”(苏轼《志林雪堂问潘邠(bin) 老》)
2、积极入世,有所作为 、积极入世, 深受百姓爱戴: 深受百姓爱戴 “公二十年间,再莅此州(杭州),有德于其人,家有画像,饮食 公二十年间,再莅此州(杭州),有德于其人,家有画像, 公二十年间 ),有德于其人 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必祝,又作生祠以报。”(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复以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公以侍従齿岭南编户,独以少子 复以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公以侍従齿岭南编户, 复以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 苏过)自随,瘴疠所侵, 所侮, 过(苏过)自随,瘴疠所侵,蛮蜑(dàn)所侮,胸中泊然无所蒂芥。 所侮 胸中泊然无所蒂芥。 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疾苦者畀之药,殒毙者纳之。又率众为二桥 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疾苦者畀之药,殒毙者纳之 以济病涉者,惠人爱敬之。居三年,大臣以流窜者为未足也,四年,复 以济病涉者,惠人爱敬之。居三年,大臣以流窜者为未足也,四年, 以琼州别驾安置昌化。昌化非人所居,食饮不具,药石无有,初僦( 以琼州别驾安置昌化。昌化非人所居,食饮不具,药石无有,初僦(jiù) 官屋以庇风雨,有司犹谓不可。则买地筑室,昌化士人畚土运甓以助之, 官屋以庇风雨,有司犹谓不可。则买地筑室,昌化士人畚土运甓以助之, 为屋三间。人不堪其忧,公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时従其父老游,亦 为屋三间。人不堪其忧,公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 其父老游, 无间也。 无间也。”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 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 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 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 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 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 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 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明年闰六月癸酉,葬于汝州郏 辙执书,哭曰: 小子忍铭吾兄! 明年闰六月癸酉, 明年闰六月癸酉 城县钓台乡上瑞里” 城县钓台乡上瑞里”(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3)如何面对被贬之地? )如何面对被贬之地?
“某睹近事,己绝北归之望,然心中甚安之,未话妙理 某睹近事,己绝北归之望,然心中甚安之, 某睹近事 达观。但譬如原是惠州秀才,累举不第,有何不可? 达观。但譬如原是惠州秀才,累举不第,有何不可?”(虽 欲不老于此邦,岂可得哉?)(苏轼《与程正辅书》六十一) ?)(苏轼 欲不老于此邦,岂可得哉?)(苏轼《与程正辅书》六十一)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荔枝 日啖荔枝三百颗,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叹》)。 “是山皆有寺,何处不安家 是山皆有寺, 是山皆有寺 何处不安家?” “岭南有异趣,何妨倾盖新。殊方君莫厌,数面自成亲。” 岭南有异趣, 岭南有异趣 何妨倾盖新。殊方君莫厌,数面自成亲。 (《和王巩六首并次其韵》)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我本海南民, 忽然跨海去, 我本海南民 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 譬如事远游。 (《别海南黎民表》))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九死南荒吾不恨,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 夜渡海》) 其余瘴疾病人,北方何尝不病,是病皆死得人,何必瘴气? “其余瘴疾病人,北方何尝不病,是病皆死得人,何必瘴气? 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参寥闻此一笑。 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参寥闻此一笑。当 不复忧我也。相知者即以此语之。” 不复忧我也。相知者即以此语之
(二)苏轼的性格(人生态度 苏轼的性格(
• 3、随缘自适 旷达超脱 、 • 佛道思想成为苏轼在艰险环境中的一种精神支 柱,成为排解矛盾和苦闷的一种自我解脱的手段 。他以老庄思想中“等荣辱”、“一死生”、“ 齐是非”、“万物齐一”的思想对待个人的成败 得失,以此来摆脱生死、荣辱、成败、得失,他 以佛家“平常心”来对待一切变故,做到宠辱不 惊、毁誉不动。因而他始终能使自己保持一种旷 达遗世、超凡脱俗的襟怀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正是这种胸襟气魄给了他战胜恶劣环境的勇气 ,使他始终能出逆如顺,笑对人生,坦然面对挫 折,能站在哲学的高度化解人生的苦难
(二)苏轼的性格(人生态度) 苏轼的性格(人生态度)

2、积极入世,有所作为 、积极入世, • 在其位,谋其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尽心职守,体恤 在其位,谋其政 民情,组织百姓救灾、生产、兴修水利,兴利除弊,政绩 卓著。 • 徐州抗洪抢险,杭州疏浚西湖、灌溉农田 • 不在其位仍谋其政 不在其位仍谋其政: • 被贬黄州:上书太守朱寿昌,希望官方出面,禁止溺婴恶 俗。 • 被贬惠州:动员当地居民改变有病不医而杀牛祷神的愚昧 做法,并把药方介绍给百姓;捐助修桥两座;提议修建“ 自来水” • 被贬海南:宣传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知识,传播中原文化
(二)苏轼的性格(人生态度) 苏轼的性格(人生态度)
• 1、坚持原则,表里如一(耿介正直、坦率 、坚持原则,表里如一(耿介正直、 直爽) 直爽) • 2、积极入世,有所作为 、积极入世, • 3、随缘自适 旷达超脱 、 • 4、乐观机智、风趣幽默 、乐观机智、
1、坚持原则,表里如一(耿介正直、坦率直爽) 、坚持原则,表里如一(耿介正直、坦率直爽) “若使言无不同,意无不合,更唱迭和,和者非贤”(苏轼《上神宗 若使言无不同, 若使言无不同 意无不合,更唱迭和,和者非贤” 皇帝书》) (称赞张方平)“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 上不求合于人主, 上不求合于人主 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 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 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 首”。(苏轼《乐全先生文集》)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 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 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 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 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公实有焉。 人,曰: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苏辙《东坡先生墓 志铭》) “余性不谨言语,与人无亲疏,辄输写府藏,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 余性不谨言语, 余性不谨言语 与人无亲疏,辄输写府藏,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 必吐出而已” 必吐出而已”(苏轼《密州倅厅题名记》) “余天下无思虑者也,遇事则发,不暇思也。未发而思之,则未至。 余天下无思虑者也, 余天下无思虑者也 遇事则发,不暇思也。未发而思之,则未至。 已发而思之,则无及。以此终身,不知所思。言发于心,而冲余口, 已发而思之,则无及。以此终身,不知所思。言发于心,而冲余口,吐 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苏轼《思堂记》) 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 “昔之君子唯荆(王安石)是师,今之君子唯温(司马光)是随,所 昔之君子唯荆( 昔之君子唯荆 王安石)是师,今之君子唯温(司马光)是随, 随不同,其为随一也。老弟与温相知至深,始终无间,然多不随耳。 随不同,其为随一也。老弟与温相知至深,始终无间,然多不随耳。” (苏轼《与杨素元书》)
(一)苏轼的思想
• • • • • • • 兼收并蓄 儒家思想:积极入世,忠君爱民,有所作为。 道家思想:庄子“等荣辱,一死生,齐是非”、 “物我合一” 道教思想:修身养性 佛家思想:以“平常心”对待外物;静思顿悟 融会贯通 以不同的思想为武器处理不同的问题:以儒家思 想处理国家民生问题;以佛道思想处理个人成败 得失问题
三、苏轼的思想及性格(人生态度) 苏轼的思想及性格(人生态度)
• (一)苏轼的思想 苏轼的思想 • 儒、道(道家、道教)、佛兼收并蓄,并融会贯 道家、道教)、佛兼收并蓄, )、佛兼收并蓄 通 • (二)苏轼的性格 • 1、坚持原则,表里如一(耿介正直、坦率直爽) 、坚持原则,表里如一(耿介正直、坦率直爽) • 2、积极入世,有所作为 、积极入世, • 3、随缘自适 旷达超脱 、 • 4、乐观机智、风趣幽默 、乐观机智、
佛家思想:“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上不忍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 佛家思想 元丰二年十二月 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 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 馆舍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 黄。馆舍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 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 ,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 之所以得罪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有不可 之所以得罪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 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 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 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 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 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 一洗之?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 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 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 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 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 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 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苏轼《黄州安国寺记》)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 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 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 “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 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 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 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苏轼《记游松风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