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_食品营养评价
附加营养信息: 营养声称、营养素功能声称、健康声称
营养声称是指一个食物营养特性的建议、暗示或 说明。包括:含量声称、比较声称、属性声称。 营养素功能声称是指可以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 育和生理功能作用的声称。 健康声称是指食物或食物成分与人体健康关系的 建议、暗示活说明。目前多数国家仅允许功能声 称,对减少疾病危险的声称较谨慎。
2、营养质量指数(INQ)评价标准
(1)INQ=1:表示该食物提供营养素的能力与提 供热能的能力相当,二者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相等, 为“营养质量合格食物”。 (2)INQ<1:表示该食物提供营养素的能力小于 提供热能的能力,长期食用此食物,会发生该项营 养素不足或供能过剩的危险,为“营养价值低的食 物”。 (3)INQ>1:表示该食物提供营养素的能力大于 提供热能的能力,为“营养质量合格食物”,特别 适合体重超重和肥胖者选择。
经消化率校正后的氨基酸评分将食物蛋白 质消化率纳入到评分,更加真实的反映了 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
PDCAAS=AAS ×TD
(五)食物蛋白质的利用率
1. 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生物价,BV) 表示蛋白质吸收后在体内贮留的程度。 贮留氮 BV= ×100% 吸收氮 贮留氮=吸收氮-(尿氮-尿内源氮) 吸收氮= 食物氮-(粪氮-粪代谢氮) 尿内源氮:指受试对象在进食无氮膳食 时,尿液中的含氮量。 正常成年人尿内源氮约 2.0~2.5g/d
食品样品收集和保存
样品收集原则: 由于样品个体间存在差异,每次分析获得的 结果也有可能有所差异及抽样误差,收集食 物样品时核心问题就是最大化减少抽样误差, 所以抽样应严格按照随机化原则进行设计和 执行,不能主观臆断。
食品抽样的基本原则:代表性 方法: 纯随机抽样、类型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 定比例抽样。 抽样量的估算 取样方法:四分法、几何法
食品标签的基本内容
食品标签定义为食品包装上的文字、图形、 符号及一切说明物。 在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04中,要 求的内容分为强制标示和非强制标示两部 分。 强制表示的内容 非强制表示的内容
强制标示的内容:食品名称、配料清单、配 料的定量标示、净含量和沥干物含量、制 造者、经销者的名称和地址、生产日期、 产品标准号、质量等级等内容。 非强制标示内容:批号、食用方法、营养成 分。 2008年9月考试题 在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04中,强制 标示的内容包括那些?(P331)
(二)食物蛋白质质量评价
必需氨基酸(EAA) 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远不能 满足机体需要,而必需从食物中获得的氨 基酸叫作必需氨基酸。 成年人:赖、亮、异亮、蛋、苯丙、苏、 色、缬。 婴幼儿:九种(组氨酸)
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
(一)食物蛋白质含量
含量是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基础 蛋白质数量≠质量,但如没有一定数量,再 好的蛋白质其营养价值也有限
能力重点
一、食品的营养标签制作的程序
第一步:了解产品分析计划和相关标准,了解分析 产品属于哪个类别。 第二步:确定检验项目。 1、确定产品的营养特点。 2、确定产品质量检验项目。 第三步:送检样品。 第四步:整理检验数据,至少有10次以上的结果。
第五步:数据修约。(相关内容见书319页) 第六步:与国家产品质量标准比较。 第七步:营养素参考数值计算。 某营养素%NRV=某营养素含量×单位重量÷该营 养素NRV×100% 第八步:营养声称选择。 第九步:营养标签的核定和归档。
简答题
能量密度的定义和意义是什么?
食物中能量密度计算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义
能量密度=一定量食物提供的能量值÷能量推 荐摄入量 长期食用低能量和能量密度低的食物,会影 响儿童生长发育; 长期食用高能量和能量密度高的食物,则容 易造成人体体重过重或肥胖。
二、营养质量指数(INQ)计算方法
营养质量指数(INQ)是一种结合能量和营养素对 食物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它能直观、综合地反映 食物能量和营养素需求的情况。 1、营养质量指数(INQ)的计算: (1)营养素密度=一定量食物提供的营养素含量÷ 该营养素推荐摄入量 (2)食物营养质量指数(INQ)=营养素密度÷能 量密度
食品营养标签是指标注在食品标签上的营养 信息。通常通过一个表格来表示。食品营养 标签可使我们一目了然的了解食品的基本营 养特性,其保障了消费者对食品品质的知情 权帮助消费者理智选择食品并方便食品的监 管,增加食品的竞争力。 食品营养标签:营养成分标示,附加营养信 息。 营养成分标示是一个标准化的食品营养成分 表,直接以数据形式显示某一食品中所含有 的营养成分含量。
食品营养标签的制作
营养成分: 能量、碳水化和物、蛋白质、 脂肪、膳食纤维等。 营养成分的标示是指对食品中各种营养素 的名称和含量所做出的描述。营养素使用 每100g(或100mL)食品或每份食用量的食品 中某一种营养素的质量来表示。 液态奶营养标签制作(P320) 饼干的营养标签制作(P327)
食物的营养价值(nutritional value)是指 食物中所含的各种营养素和能量满足人体营养需 要的程度。 食物营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该食物所含的 1.营养素的种类是否齐全,数量是否能满足人体 的需要; 2.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比例是否适宜; 3.是否容易消化吸收; 4.被肌体利用等。 食物的营养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储存、加工 和烹调的影响。
评定食物营养价值的意义
1 全面了解各种食品的天然组成成分,取长补短,合理利用 营养成分 营养素种类(食物成分表) 数量:绝对含量、相对含量(食物的营养质量指数) 被人体消化、吸收、利用的程度(食物利用率和血糖 生 成指数) 非营养物质(抗氧化能力) 抗营养物质 2 了解储藏、加工、烹调过程中营养素的变化,采取措施 最大限度的保存营养素,提高其营养价值 3 指导人们科学选购,合理配制平衡膳食,增强体质,预防 疾病
*一般以凯氏定氮法测定
食物粗蛋白含量=食物含氮量×6.25 食物的粗蛋白含量 大豆30-40%为最高 畜禽鱼蛋类10-20% 粮谷类8-10% 鲜奶类1.5-3.8%
29
(二)食物氨基酸直接比较法
氨基酸模式:是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 比例。计算方法是将该种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含量 定为l,分别计算出其它必需氨基酸的相应比值, 这一系列的比值就是该种蛋白质氨基酸模式。当
AAS因其简便易行而被广泛采用
确定某一食物中蛋白质AAS分两步
1.计算被测蛋白质每种必需氨基酸的评分值
2.在上述计算结果中,找出最低的EAA必需 氨基酸(即第一限制氨基酸LAA)评分值, 即为该蛋白质的氨基酸评分
(四)蛋白质消化率及消化校正后 的氨基酸评分法
蛋白质消化率(D) 消化率:指食物蛋白被机体消化酶分解、 吸收的程度。 D=吸收氮/食物氮×100%
第五章
食品营养评价
食品产品分析及营养标签的制作
食品营养价值分析
食品营养资料编制
第一节 食品产品分析及营养标签的制作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不仅为 人体提供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保证生长发 育和完成种种生理功能的能量和必需营养 素,还提供了具有特殊生理功能和满足食 欲感观愉悦的物质,使人类再生理和心理 上都得到极大满足。 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不同食物所含 的能量和所属种类与数量差别很大,能满 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 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有高低之分。
食品营养价值的评定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 ) A、营养素的种类 B、营养素的含量 C、食品的合理烹调 D、营养素的消化率 E、营养素的利用率
一 食品能量密度和营养质量指数评价方法
1 能量密度的计算
能量密度= 一定量的食物提供的能量 / 能量推荐摄 入量标准) 一定量为100克,摄入量标准按《中国居民膳食营养 素参考摄入量》
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体系
1.营养素的种类、数量是否能满足人体的需要; 必需氨基酸、必须脂肪酸 2.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比例是否适宜; 食物的营养密度、营养质量指数(INQ)、蛋白质互补作 用、脂肪酸的适宜比例 3.是否容易消化吸收; 蛋白质真消化率%、食物血糖升糖指数(GI)、食物血糖 负荷(GL)、常用食用油的熔点及消化率 4.被肌体利用 蛋白质的功效比例(PER)、蛋白质生物价(BV)、蛋白 质净利用率(NPU)、氨基酸评分法(AAS)、PDCAAS
某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和人体越接近,则其必
需氨基酸被人体充分利用的可能性即利用率也可能
越高,其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也相对越高。
(三) 氨基酸评分(AAS)
指待评食物蛋白质的某种EAA含量占参考 蛋白质同种EAA的百分比。
每克待评蛋白质中某种EAA的含量(mg)
AAS=
×100% 每克参考蛋白质中该种EAA的含量(mg)
简答题 食物蛋白质有哪些评价方法? 食物蛋白质含量 食物氨基酸直接比较法 氨基酸评分法 蛋白质消化率及消化校正后的氨基酸评分法 食物蛋白质的利用率
食物蛋白质互补作用评价
一、蛋白质的组成 1. 完全蛋白质 如:蛋类、肉类 2. 半完全蛋白质 如:植物蛋白(小麦、大麦中的麦胶蛋白) 3. 不完全蛋白质 如:玉米胶蛋白,动物结缔组织蛋白。
2 蛋白质的净利用率(NPU) 表示蛋白质在体内消化后真正被机体利用 的程度。 贮留氮 ×100% NPU= 食物氮 NPU=生物价×消化率
3. 蛋白质的功效比值(PER) 指实验动物(大鼠)每摄入1g蛋白质,体 重增加的克数。 测定方法。
大鼠增重(g)
PER= 28天进食的食物蛋白质(g)
28天进食的食物蛋白质(g)=进食量×10%
二、食品标签说明书制作的程序
第一步:分析资料(相关的法规和标准)。 第二步:分析报告。 1、产品原料配方和营养或功能分析。 2、产品的新工艺和新口味分析。 第三步:撰写产品名称。 第四步:撰写配料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