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国家级高职高专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国家级高职高专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1、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立 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 1998年到2005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由不到 800万人增加到2300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在校 人数1660万人),增长了1.9倍,先后超过俄 罗斯、印度和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位;高等 教育毛入学率由9.8%提高到21%,进入大众化 发展阶段。
(5)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向更深层次、更 广领域发展
目前,我国已与世界上178个国家和地 区以及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 关系,与包括英、法、德、澳等26个发 达国家在内的32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 历学位互认协议。
2、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国家确立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 战略,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战 略目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成为国家 发展的战略重点。
(8)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 活动有所蔓延; 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 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浮躁冒进、急 功近利等不良倾向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 禁不止; 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 蚀青年学生的心灵,给青年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 的负面影响。 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青年学生精神空虚、行 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3)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以科学发 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建设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上大学难转 变为上好大学难,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期 望值越来越高,人民群众希望接受优质的高 等教育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 比较突出。
(4)高等学校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五”期间,全国高校为各行各业输送了1397万毕 业生,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动科 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向国家贡献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累计获得国家自 然科学奖75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5.07%;国家技 术发明奖64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64.4%;国家科技 进步奖433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3.57%。其中国家 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后 者打破了我国连续6年无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局面。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实施,为发展先进文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很好地发挥了 “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2)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近年来,我国通过采取“共建、调整、合作、 合并”等措施,形成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 以省为主的管理新机制,组建了一批学科综 合和人才汇聚的综合性大学。高校内部管理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校内 人事和分配制度、招生考试制度、毕业生就 业制度和高校成本分担制度等重大改革取得 明显成效,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与制度体系逐 步完善,民办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
(4)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发生了重大变 化
我国确立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给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但要培养数量充足的高级专门人才, 而且要培养创新性人才。
(5)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高等学校教师数 量也急剧增加,从1998年的40.73万人增加到 2005年的96.58万人,7年增加55.85万人。 随着有经验的老教师陆续退休以及大量新教 师的涌入,教师队伍的年轻化趋势较为明显, 2005年30岁及以下教师占总数的29.32%,40 岁及以下教师占总数的65.23%。 新教师来源单一,录用毕业生52.37%(而且 近亲繁殖严重),外单位教师调入占29.36%, 校外非教师调入占18.28%。
主要内容
一、质量工程出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二、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设计 三、国家级高职高专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的实施与建议
一、质量工程出台的背景和基本精神
(一)质量工程出台的背景 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 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 工程”的意见》,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 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 “质量工程”)。 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 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我国 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
(2)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高等教育的持 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006年GDP达到209407亿元,财政收入 达到 3.9 万亿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 收入3,587元;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到了“十五”期 末已经达到了43%; 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增多,人民群众接 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持续增长。
(3)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效明显
从“九五”到“十五”,我国通过实施 “985”工程和“211”工程,在高校中 汇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高校科研水 平和创新实力不断增强,产生了一批具 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和研究成果,初 步形成了一批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带动了 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
(6)高校学生群体成份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独生子女已 经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 高等学校必须适应学生群体的这一重大变化, 多关爱学生,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 并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教 学措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7)教育技术和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价值 观念及其物质载体,同时也为高等教育 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教育 教学的改革提供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