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影配额制放宽背景下国产文艺片的发展机遇

电影配额制放宽背景下国产文艺片的发展机遇

104(下)2018.06
一、我国进口影片配额政策的发展
电影配额制作为一种国产电影保护政策,在我国已有一段时间了。

20世纪90年代,我国电影市场票房惨淡,为刺激电影市场票房增长、重新激起观众的观影热情,1994年广电总局下发文件,批准从1995年起,每年引进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好电影[1]。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根据协议承诺,我国每年以分账形式进口境外影片20部,我国的电影市场被迫进一步放开。

2012年,美国以对中国出口的长毛绒玩具(美国市场大部分长毛绒玩具都是中国出口的)进行惩罚相威胁[2],强迫中国增加进口影片数量,中美双方签署《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电影备忘录》(以下简称《电影备忘录》),在原来每年引进分账片20部的基础上,再增加14部美国分账大片,其中以IMAX和3D电影为主,进口片配额增加到34部,美国票房分账由原来的13%升至25%,该协议于2017年到期。

2015年9月,中美双方《分账影片进口发行合作协议》的签署,意味着从2016年1月1日起,中国将取消批片配额限制。

从我国进口影片配额政策的发展来看,我国引进国外影片的力度越来越大,国内电影市场越来越开放。

进口电影与国产电影共同刺激了我国院线和影厅的扩张,培养了观众到电影院观影的习惯,提高了票房收入,促进了我国电影市场的繁荣。

2017年,《电影备忘录》到期,中美双方关于进口影片配额的问题会进行新一轮的谈判,若谈判成功将形成新的电影备忘录,若谈判失败则等待世贸组织的裁决。

关于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特别是进口影片数量是否会继续增加再次成为热点话题,许多业内人士和学者们预测,电影配额制将会继续放宽甚至被取消。

电影配额制的存在,一方面是国际贸易竞争和贸易壁垒的产物,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本土电影和本土文化。

全世界有许多国家都设置电影配额制,这并非中国独有的电影政策。

电影配额制既是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电影配额制间接反映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问题,与此同时,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政治关系也是影响电影配额制放宽与否的重要因素。

从我国进口影片配额政策的发展来看,我国电影市场转向进一步开放已是大势所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电影市场的全面开放。

我国电影业尚处在不成熟的发展阶段,仍然需要政府对国产电影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保护。

笔者认为,我国电影配额制将会进一步放宽,但电影配额制度暂时不会取消。

二、我国电影配额制放宽背景下的新思考
我国进口影片配额政策呈现逐步放宽的趋势是毋庸置疑的。

电影配额制的进一步放宽,会对我国电影市场产生何种影响这一问题,一直是业内人士和国内学者们争论探讨的焦点。

但这些探讨主要集中在对整个电影产业影响的宏观层面上,而对其中各种类型电影影响的微观层面研究较少。

在对我国电影业相关数据整理分析和相关文献阅读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质疑与思考。

首先,境外电影的大量引进,占据了我国部分电影市场,国产电影起步较晚,不论是在制作技术还是制作经验上都逊色于进口电影,国产电影受到冲击是毋庸置疑的,对此问题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是否会对国产电影造成冲击或者会造成怎样的冲击。

其次,放宽电影配额制对我国电影市场的影响不是非黑即白的,对于它的研究不仅要从整个行业发展的宏观层面来看,更要关注微观层面。

从2012年中美双方签订的《电影备忘录》的条例中可以看出,新增加引进的14部分账大片是以IMAX 和3D技术为主的美国商业大片。

美国的IMAX和3D技术领先世界,而我国的电影特效技术发展尚未成熟,对于国产商业电影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而我国每年从国外引进的文艺片较少,那么对于国产文艺片市场的影响又会如何?国产文艺片能否抓住这个机遇进一步发展?有学者认为国产文艺片受到各方挤压,发展之路困难重重。

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但未免过于悲观。

笔者认为电影配额制的放宽,对我国商业
电影配额制放宽背景下国产文艺片的发展机遇文/孙倩倩
摘 要:随着世界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兼具文化和经济双重属性的电影产业在国
际社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保护国产电影发展的电影配额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国电影配额制逐渐放
宽是大势所趋,这一趋势必然对国产商业大片造成冲击,但国产文艺片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电影配额制;国产文艺片;发展机遇
105影视美学
大片造成冲击是明显的,但国产文艺片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国产文艺片的发展新机遇
文艺片是一种介于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之间的电影类型,以内容为核心,注重引起观众情感共鸣,具有一定的个人特色和风格特征。

由于题材上的小众、观众审美层次的差距和制作成本低廉等因素,文艺片“高口碑,低票房”的命运已成为世界性难题。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观众的文化水平和观影层次逐步提升,对于电影质量和人文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希望从电影中获得情感共鸣和心灵慰藉。

在我国进口电影配额逐步放宽的背景下,以IMAX和3D技术为主的国外商业大片不断挤占国内电影市场,而诸多仍处于发育、成熟过程中的中国电影公司,不论是在市场开发能力、技术制作能力,还是商业运营能力方面,都难以在这类特殊片种上与好莱坞抗衡[3]。

此时正是优秀国产文艺片崛起之时。

国产电影想要提升人文品质,必须从文艺片入手,商业电影的票房成功,遮掩不了商业片的苍白质量[4]。

纵观我国国产文艺片的发展现状,国产文艺片一直在市场的夹缝中坚强地生存,受到国外和国内商业大片的共同夹击。

除了张艺谋、陈凯歌、贾樟柯等几位名导的文艺片有票房号召力外,绝大多数此类影片的市场占有率偏低。

虽然一直存在国产文艺片产业体制机制不健全、拍摄融资难、制作成本低廉、受众面狭小、宣发经费不足、关注度低、院线排片量少等困境,但近年来却涌现了诸如国内票房1.03亿、拿下第64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和最佳男演员奖的《白日焰火》;近3亿票房的《归来》;超过7亿票房的《无问西东》;票房突破14亿、刷新国产文艺片多项纪录的《芳华》等高票房、高口碑同在的电影,国产文艺片正在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国产文艺片与进口商业大片相比,不存在文化折扣因素,能够更好地挖掘本土文化,更具有民族性和本土化优势。

我国电影配额制进一步放宽,以IMAX和3D技术为主的国外商业大片大量进入我国电影市场,国外商业大片虽然能够取得票房上的成绩,但文化产品,尤其是影视节目,在国际传播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文化折扣。

外国商业大片在我国存在着语言传播障碍和文化背景差异。

在我国上映的国外影片一般分为原版和中文配音两种形式,且都配有中文字幕。

由于语言传播上的障碍,翻译后的字幕往往与原版电影在某些细节存在出入,中文配音也会存在情感不到位、一名配音演员为多名角色配音导致观众“出戏”等问题。

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观众对影片的解码不同,没有特定的文化背景作为依托,观众往往不能理解电影的深刻内涵或隐藏寓意。

而国产文艺片立足本土文化,底蕴深厚,能够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在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以具有民族性和教育意义的内容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丰富了以娱乐性为导向的大众文化。

国产文艺片虽然属于小众电影,但是中国人口基数大,即便是小众也拥有庞大的受众数量。

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并且在不断缩小与北美市场的差距,中国电影市场的扩大为生产出高质量的国产文艺片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文化水平提高,观众在被国外和国内的商业大片轮番“轰炸”的同时,更加渴望看到那些能够引起情感共鸣、更具文艺气息和意义深远的高质量电影,以求将自身的经验融入其中,获得更好的审美享受,文艺片的观众正在慢慢培养。

我国电影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文艺片受众的广泛需求和规模化也为国产文艺片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评价电影好坏的唯票房论无可避免,电影票房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电影商业价值的多少,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电影的商业价值,而忽略它的艺术价值,应当尽可能地做到兼顾二者之间的平衡。

我国电影配额制放宽背景下,国产文艺片虽然迎来了发展新机遇,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当前,国产文艺片要想抓住机遇谋求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首先,国家应提供大力支持,建立健全完善的电影体系,建立艺术片院线,加大对国产文艺片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其次,国产文艺片在提高自身质量、用情怀和诚意打动观众的同时,还应大力扩展投资渠道,在宣传和发行上努力制造话题,增加曝光率和关注度。

最后,影院不能一味迎合观众和市场,在国外和本国商业大片的夹缝中,要给予优秀的国产文艺片一定的市场空间,让观众有机会走进影院欣赏国产文艺片。

我国电影配额制放宽的大背景下,国产文艺片的未来发展,有待国家政府、国产文艺片制作人和院线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欧阳思.进口片配额放宽背景下的中国电影发展之道[J].传媒观察,2016(9):29-31.
[2]许秀云.美国电影进口配额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平等[J].当代传播,2012(6):63-67.
[3]贾磊磊.中国电影产业的战略变局 ——增加美国影片进口配额对中国电影未来的影响[J].当代电影,2012(5):4-7.
[4]韩浩月.让文艺片来救赎国产电影?[N].江西日报,2014-03-21(B01).
作者简介:孙倩倩,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

编辑:刘贵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