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柴胡桂枝汤医案

柴胡桂枝汤医案

严英200950404050 09级康复治疗学2班一、发热李平医案:患者,女,44岁。

发热5天,体温高达40.1℃。

曾注射庆大霉素、安痛定等,并口服APC等退烧药,药后虽汗出但高热不解。

查白血球12,000,血沉、尿常规,X线胸透均正常,体温40.1℃。

诊其脉缓而弦,色质红,苔薄白。

综合病情:发热恶寒,头痛少汗,四肢关节疼而烦扰,恶心欲吐,二便调。

证系太少合病,以柴胡桂枝汤主之。

药用:柴胡24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黄芩15克,桂枝10克,杭芍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服1剂热退,再进2剂,余证悉除。

查血象:白血球降至正常。

(天津中医1989;<3>:39)按语:柴胡桂枝汤是治疗外感发热的有效方剂张景岳指出:“邪在太阳者,当知为阳中之表,治宜轻法;邪在少阳者,当知为阳中之枢,治宜和解,此皆治表之法也。

”李氏认为,临証见发热三五天或六七天,或服它药高热不解者,无论兼见少阳証与否,即投本方,往往一二剂收功。

同时,在使用时重用柴胡、黄芩,如高热达38~40℃以上,柴胡用量可达24~30克,否则难以凑效。

自按:脉缓而弦,色质红,苔薄白,发热恶寒,头痛少汗,四肢关节疼而烦扰,恶心欲吐,二便调。

证系太少合病,柴胡桂枝汤主是太少表里双解之轻剂,投之以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疏泄肝胆。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二、畏寒(神经官能症)赵崇学医案:张某,女,34岁,1990年七月20日初诊。

1989年产后受风,出现恶寒发热身疼,经治好转,但遗留全身怕冷症状,盛夏亦须毛衣加身,经查血沉、抗“O”、血象,尿常规等无阳性所见,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

刻诊:时气温36℃左右,患者仍穿两件毛上衣,下着绒线裤,其形体偏胖,面色青滞无华,行走步履自然。

寻其所苦,言怕冷、汗出、身疼,每遇天气变化时加重,时有乏力,偶见恶心但不呕吐,心下闷胀,纳食、睡眠及二便尚可,脉弦张按之无力,色稍红苔薄白,月经时前时后,行经时腹痛并有淤血块。

此乃外邪侵入太少两经,阳气郁遏不伸所致。

治用柴胡桂枝汤:柴胡15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甘草6克,黄芩10克,法半夏12克,党参15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

煎服5剂,怕冷减轻,不需厚衣;又进15剂,诸症全消,身和如常人。

(国医论坛1991;<6>:15)按语:此证多见于女性,由太少同病,阳气不伸所致。

其証除畏寒外,常兼见身疼、汗出、恶心、口苦、月经不调等,用柴胡桂枝汤太少两和,每收奇效。

自按:恶寒怕冷,汗出、身疼,恶心但不呕吐,心下闷胀,纳食,脉弦张而无力,色稍红苔薄白,月经时前时后,行经时腹痛并有淤血块,即外邪侵入太少两经,阳气郁遏不伸所致,投柴胡桂枝汤调畅气机解郁散寒。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三、寒热周少逸医案:沈某某,男,52岁。

因患慢性肾功能不全于1982年10月19日入院。

患者今年8月23日午前始则形寒畏风,继之身热,体温37.5℃(原基础体温36.5℃~36.6℃),闭塞流涕,微咳泛吐,次日病发如前,伴有头痛,色质略淡,苔薄白润,咽红,脉浮滑带数。

从外感论治,选用桑菊饮合银翘散加减,连服两剂,咳嗽加频,任每日上午9—10时许先形寒畏风,体温逐渐上升至37.5℃~37.8℃,下午3—5时得小汗出热退而安。

在病发时查血疟原虫(一),白细胞4400,中性70,淋巴26,嗜酸性4。

患者第五天加用青霉素连续6天,氨基苄青霉素3天,中药先以宣肺治咳,后用清肺透解法,病任未已,纳减乏力。

9月10日(即患病第19天)。

根据其病因、病机、病程,认为仍属太阳少阳合病,治宜柴胡桂枝汤。

处方:柴胡5克,生黄芩、姜半夏各10克,红参6克(另煎冲入),桂枝5克,白芍10克,生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服药当日,未发寒热,亦无畏风,精神好转,食量渐增,二便通调,脉来和缓,继后未在复燃。

(江苏中医杂志1985;<4>:24)按语:寒热往来为邪在少阳;畏风头痛、鼻塞、脉浮乃太阳証未罢。

实属太少同病,故单用解表而不能愈。

惟宜柴胡桂枝汤解表和里,太少同治,方为正治之法。

自按:柴胡桂枝汤由太阳表証和少阳半表半里証两部分症状组成。

治太少合病每有奇效,是太少表里双解之轻剂。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四、胃痛张志明医案:郑某,男,32岁。

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已两年,每因感冒或饮食不节,胃痛即发。

周前又作,服药无效。

经检胸骨下时作剧痛,5天来每餐只能饮稀粥少许。

询其此次胃痛系感冒之后加剧,现仍微有寒热(37.5℃),头晕、口苦、肢倦、不思饮食,深呼吸时觉胸部不舒,微咳,时欲呕,大便3天未行,舌苔薄白,脉浮数。

此乃胃病宿疾因感冒而加重。

治新病,宿疾可瘥。

予柴胡桂枝汤原方:桂枝一两半(去皮)(6克),芍药一两半(6克),黄芩一两半(6克),人参一两半(6克),炙甘草一两(3克),半夏二合半(洗)(7克),大枣六枚(3枚),生姜一两半(切)(6克),柴胡四两(12克)。

1剂后,头晕、口苦、肢倦等症减半,寒热除,胃痛大减,纳渐增。

2剂后,诸証均除,食欲更佳。

再服2剂,能食干饭。

(浙江中医杂志1980;<11~12>:553)按语:胃痛每以感寒诱发或加重,并有寒热等表証;又见口苦、纳呆、胸部不适、头晕等少阳见证。

辩证应属太少同病,乃太阳表郁不解,少阳气机不利而发胃痛,故用柴胡桂枝汤解表散邪,疏达气机,太少同治,果两投而愈。

自按:此病症诊为太少合病,感冒之后加剧,应解表散寒和并健运脾胃。

以柴胡桂枝汤投之有效。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五、癫痫兰景宽医案:刘某,女,19岁,1988年9月12日初诊。

诉5年前因生气出现典型癫痫大发作,后反复发作,在多家医院检查,诊断为原发性癫痫。

经用中西医各种疗法无效。

刻诊:癫痫3~5天发作一次,轻度口苦,两胁胀,舌稍红,苔薄黄,脉略弦数。

脑电图有位置不定的零散棘波。

証属肝气郁结,化火生风,上扰神明故发癫痫,治以疏肝解郁,降逆散结。

柴胡15克,桂枝、半夏、党参各10克,白芍20克,黄芩15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

每日1剂。

共服150剂而愈,其中服60剂后癫痫10天发作1次,余症消失,至90剂后一直未发作,查脑电图未见棘波,又服60剂,巩固疗效,随访一年未复发。

(辽宁中医杂志1990;<5>:36)按语:柴胡桂枝汤治疗癫痫,国内外屡有报道,治愈率达73%左右。

西药抗癫痫药虽能在短期内控制症状发作,但一旦停药,发作较前更加严重,并有麻痹脑末梢神经副作用。

日本学者根据大部分癫痫患者在发病前存在有胸胁苦闷、精神抑郁、口苦、脉弦等症状,设想用柴胡桂枝汤治疗。

实验表明,本方能控制癫痫发作,并促使脑部新城代谢逐步正常化。

使用本方时注意:①标本兼顾,根据具体情况适加调补药物;②守方连服2~3个月;③避免劳累过度及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排除发病之诱因。

自按:轻度口苦,两胁胀,舌稍红,苔薄黄,脉略弦数,証属肝气郁结,化火生风,上扰神明故发癫痫,应治以疏肝解郁,降逆散结。

柴胡桂枝汤可疏泄肝胆,健运脾胃,且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运化疏泄有偿,病自解之。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六、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赵东明医案:申某某,男,51岁,1987年9月20日初诊。

缘于三个月前在劳动后饮水,顿觉汗出身凉,舒服不已。

但于当晚即见恶寒,发热,体温达38.3℃,汗出,周身痠重不适。

午夜出现座跨痠胀疼痛,并沿左侧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向足背窜痛。

在当地卫生所口服解热镇痛药后热退痛减,但仍汗出不已。

次日,复发热,并感左腿痛甚,痠重无力,步履困难。

经多次封闭及针灸治疗,疼痛虽有所缓解,但终不能根除疼痛。

并见每于左腿冷痛前有低、全身不适感。

先后服用中药独活寄生汤、身痛逐瘀汤等数十剂,仍五寸效。

今特邀余诊治,刻诊:左侧腰胯痠痛,每痛即窜及左下肢,可沿后侧痛及足背,足不敢着地,并诉疼痛多于发热后发作,伴纳差,自汗,面色皓白,舌淡红,苔厚白,脉象浮弦。

西医检查:血常规在正常范围,血沉:33mm/n,抗“O”阴性。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环跳、承山穴处有压痛。

诊为坐骨神经痛(原发性)。

脉症合参,症属少阳、太阳并病,治宜和解少阳,兼宜表散寒,柴胡桂枝汤出入:柴胡15克,半夏12克,黄芩10克,党参15克,黄芪12克,桂枝15克,白芍20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

上药加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早晚分二次温服。

服上药1剂后,患者即感痛减,效不更方,又连服5剂,诸証尽消,痊愈而归。

(黑龙江中医药1990;<2>:41)按语:本案属“痹症”范畴,因过劳饮冷,汗后受凉,风寒之邪犯及太阳不解,传及少阳发病。

前医不识,妄用祛风湿、强腰膝之品,不切病机,难以取效。

当用柴胡桂枝汤太少同治,待少阳枢机通利,精气畅通,而疼痛自消。

自按:恶寒发热身疼、自汗,为太阳表証,风寒流连于表而气机不和,营卫不和。

食纳差,舌淡红,苔厚白,脉象浮弦,为邪犯少阳,取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宜表散寒。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七、感冒郑某某,男,42岁,农民。

1990年2月16日初诊。

10日前因家务事劳累汗出,脱去衣服,致感受风寒,第二天出现恶寒发热,闭塞流涕,村医予西药安乃近片,服后汗出,但未愈。

现症:恶风寒,发热(体温38.3℃),闭塞流涕,背痛,胸胁满闷,口苦,呕吐。

舌偏红,苔薄白,脉浮弦数。

诊为感冒,証属风寒在肺卫,兼太阳、少阳二经病变、治宜和解少阳、解肌散风寒。

拟柴胡桂枝汤,处方:柴胡15克,清半夏15克,炙甘草6克,桂枝10克,生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6枚,黄芩10克,党参10克。

水煎服。

服3剂病愈。

按语:患者感时令之风寒,如证见恶寒发热,闭塞流涕,背痛,为感受风寒在肺卫而涉及太阳经;胸胁闷满,口苦,呕吐,脉弦,属少阳经脉证。

感冒的病位在肺卫,比例涉及太阳、少阳二经病变。

其实,太阳经病变包括了肺卫病变,故太阳经麻、桂诸方剂常用于治疗感冒。

本病用柴胡桂枝汤,本方为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而达邪,桂枝汤解肌(因已用西药发汗剂,不可更汗,只宜解肌)散风寒。

自按:此病証诊为感冒,証属风寒在肺卫,兼太阳、少阳二经病变、治宜和解少阳、解肌散风寒。

拟柴胡桂枝汤有效。

《经方治病验方录》/刘含堂著。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八、胃痛陈某某,女,43岁,工人。

2003年11月16日初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