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
母婴传播者一般寿命<五岁
54
艾滋病的治疗
80年代单一用药AZT, 剂量较大, 现细胞毒性副 作用多,易产生突变株。
1994年蛋白酶抑制剂经过4—5年研究而逐步 推向临床,可以使HIV感染者体内病毒数量快 速而持续下降。
55
治疗
抗病毒治疗: 目前被美国FDA批准的用 于治疗HIV/AIDS的药物,可分为3类:
20
艾滋病分期:
1 艾滋病病毒感染 2 艾滋病相关综合症 3 艾滋病
21
1.艾滋病病毒感染
无任何症状 血中有HIV标志物(HIV及HIV核心蛋白和 包膜蛋白的抗体)阳性 有传染性 可持续2-10年或更长
22
2.艾滋病相关综合症
除腹沟股外其他部位两处或以上者淋巴结肿 大持续3个月.
23
并出现全身症状:发热、疲劳、食欲不振、 消瘦、持续性腹泻、盗汗等
至少有2种症状和2项艾滋病实验室检查不
正常,即可诊断艾滋病相关综合症
24
25
26
3.艾滋病
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头痛、癫痫、进行性 痴呆、下肢瘫痪等。
27
28
严重的临床免疫缺陷,出现各种机会性病 原体感染。包括卡氏肺孢子虫 (Pneuntoccccystis carinii)、弓形虫、 隐孢子虫、隐球菌、念球菌、结核杆菌、 鸟分支杆菌、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EB 病毒感染等。
58
并发症治疗
1.卡氏孢子虫肺炎:戊烷咪4mg/kg,im,iv,2w。复
方黄胺甲恶唑3# bid 2.卡波济肉瘤:ZDA+干扰素 3.隐孢子虫感染:螺旋霉素2g/day 4.弓形虫病:螺旋霉素或克林霉素 5.巨细胞病毒感染:更昔洛韦或磷甲酸钠 6.隐球菌脑膜炎:氟康唑、两性霉素B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HAART:(Highly Active ARV Therapy) 1类 2种 + 2类 1种 ; 1类 2种 + 3类 1种; 3类 2种 + 1类 1种; 1、2、3联合
在极大程度上改善了HIV感染者的预后及生活 质量,大大地降低了艾滋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HAART开创了抗HIV-1治疗的新纪元。
缺陷。同时其他免疫细胞均不同程度受损,
因而促使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19
临床表现
潜伏期: 一般0.5-5年(潜伏期指的是从感染 HIV开始,到出现艾滋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 时间)。
所谓的“窗口期”指:从病毒进入人体到 血液中产生足量的、能用临床方法检出HIV 抗体,一般需要1.5月到3个月的时间,这 段时间称为“窗口期”。在窗口期,抗体 检测阴性,但血液中存在的病毒浓度却比 较高。
59
预防
控制传染源
HIV 在体外,经高温、干燥、或者常用的 化学清洁剂(如酒精、碘酒等)即被杀死。
60
61
切断传播途径
洁身自好,不吸毒,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注意 手术、治牙、人工流产,剃须刀,牙刷,剃须、 美容、穿耳、纹身等。 目前认为HIV不会经游泳、咳嗽、打喷嚏、蚊 虫叮咬,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共同进餐、 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具、钱币等途径传播
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首次从艾滋病患者淋 巴结中分离出一种新型逆转录病毒, 1986年 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5
6
注射毒品和无保护性生活等因素致使
东欧和中亚地区的艾滋病感染人数呈快速
上升趋势。亚洲则是艾滋病发展最快的地
区之一,以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感染最高。
7
8
全国前9位的省份依次为:
3.血清学检查:HIV抗体或HIV抗原阳性 HIV抗体: p24和 gp120抗体 HIV抗原: p24抗原 HIV RNA
52
临床诊断 急性感染期 慢性感染期 高危人群 实验室诊断 HIV抗体: p24和 gp120抗体 HIV抗原: p24抗原 HIV RNA
53
预后
AIDS
1-1.5年
62
63
64
65
姚明将艾滋孤儿揽入怀中
66
姚明为艾滋孤儿拭泪
保护易感人群
目前在试验的HIV疫苗有25种以上。
67
谢谢
68
云 南、新疆、广西、广东、河 南、四川、北京、安徽和上 海。
9
10
病原学
HIV-1, HIV-2 单链 RNA 病毒,以模板DNA形式整合到
宿主细胞中不易被免疫系统发现
分类上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
病毒为圆形或椭圆形
11
嗜淋巴细胞性和嗜神经性,主要感染CD4+T淋巴 细胞,也能感染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和小胶质 细胞、骨髓干细胞等。 HIV侵入人体虽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但中和抗 体少,血中有抗体时,仍可传染。病毒变异快, 给研制疫苗带来困难
12
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
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 60℃以上可 以迅速灭活,56℃30’能灭活,一般消毒剂均敏感、 干燥以及常用消毒品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
但对0.1%福尔马林、紫外线、r射线不敏感
13
14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人
无症状携带者(尤其重要)
15
50
临床诊断
急性感染期 慢性感染期 1.高危人群 2.机会性感染或机会性肿瘤 3.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CD8+倒置 4.HIV抗体、抗原检查
51
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不同程度的贫血和白细胞计数降低
2.免疫学检查:T细胞绝对计数下降,CD4+T淋
巴细胞计数下降,CD4/CD8<1.0
47
2.胃肠型
口腔和食管念珠菌病及疱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 感染
胃肠粘膜受疱疹病毒、隐孢子虫、鸟分支杆菌 和卡波济肉瘤侵犯
同性恋者肛周疱疹病毒、疱疹性直肠炎 肝脏:鸟分支杆菌、隐孢子虫、巨细胞病毒感 染
48
3.神经系统
机会性感染
机会性肿瘤
49
4.皮肤粘膜
卡波济肉瘤 念珠菌口腔感染 外阴疱疹病毒感染、尖锐湿疣
2
本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
HIV主要侵犯和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 (CD4+T淋巴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
损,最后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3
全球每天新的艾滋病病毒来自感染者: 15,000人 因艾滋病而死亡: 8,000人。
4
病原学
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 《发病率死亡率周报》(MMWR)上报告了 一种以免疫功能性缺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定 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艾滋病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内科
温州市肝病研究中心
郑明华
艾滋病(AIDS)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是由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eodeficiency Virus, HIV) 引起的致命性严重传染病。
1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制 2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制 3 蛋白酶抑制
56
57
1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TT I): 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或ZDV); 地丹诺辛didanosine(ddl、videx); 扎西他滨Zalcitabine(ddc); 司他夫定stavudine(d4T); 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 阿巴卡abacavir(1592U89 、ziagen) 2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NNRTI): 奈非雷平nevirapine; 地拉韦啶delavirdine; 依非韦伦efavirene 3蛋白酶抑制剂(PI): 沙奎那韦saguinavir; 茚地那韦indinavir; 利托那韦ritonavir; 奈非那韦nalfinavir; 安普那韦emprenavir
传播途径:
16
其他,如:器官移植,医源性感染 (据报道,HIV污染的针头刺伤皮肤后, 被感染的机率为0.5%)等
17
易感人群:
男同性恋者,性乱交者, 静脉药瘾者,经常使用血 制品者,如血友病人等。
18
发病机理
CD4+T淋巴细胞在HIV直接和间接作用下,
细胞功能受损和大量破坏,导致细胞免疫
29
30
31
、
、
32
因免疫缺陷而继发肿瘤,如卡氏肉瘤、 非霍奇金病等。
33
34
35
36
尖锐湿疣
部位 大小阴唇、肛周 皮损 乳头状、菜花状 丘疹 特点 质软,易出血
37
38
39
40
41
42
免疫缺陷并发的其他疾病,如慢性间质性 肺炎等。
43
44
艾滋病患者常见各系统的临床表现
分型: 肺型 中枢神经系统型 胃肠型 发热原因不明型
45
1.肺部 肺孢子虫肺炎: 慢性咳嗽和短期发热,呼吸急促和紫绀, 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少数病人肺部能闻及啰音 痰或支气管灌洗液作六甲烯四胺银染色印 片或改良美蓝染色
46
巨细胞病毒、结核杆菌、鸟分支杆菌、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