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病学 管理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管理流行病学

影响:正常生活、生产、学习与工作。 方法:
按照疾病或死亡的测量指标按其大小排序,
排在前面的即列为优先与重点控制的疾病。
专家咨询评分排序,即根据疾病的重要性与
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做综合评分。
二、确定重点疾病的控制目标
目标(target):在限定的区域范围 及限定时间内预期达到的目的。
(一)流行病学现况调查分析
生管理实践相结合来研究卫生管理领域 中的相关问题。
在卫生管理领域中,经常运用流行 病学的调查技术和分析方法,得出有用
的信息和结果,为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 据。
二、管理流行病学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流行病学家Anderson和 Sackett提出流行病学是制定社区卫生计划的 基础学科。
20世纪60年代美国耶鲁将流行病学基本理论、 方法与卫生管理有关内容如计划、管理与评 价等结合起来,形成一套新的教学方案。
4. 影响评价
项目计划实施后在项目实施地区内 对卫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项目计划实施后产生预期结果的可 持续性。
五、现场调查评价模式
现场调查的基本要点:是在限定时间内对限定地 区的社区人群(或机构),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通 过事先设计的问卷收集资料。
现场调查的优点: 通过科学的设计进行评价 可以明确规定如何分析比较信息,对评价结果价 值的判断及其推广的范围可以做出比较。
卫生服务(Health services):是卫
生机构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治疗和 康复的过程。
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
➢ 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其对卫生服务的需求 ➢ 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卫生资源 ➢ 卫生服务的需求与供应之间、需求与利用
之间、供应与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 卫生政策与卫生保健体制
卫生资源(Health resources):
模式三
RI
OT1
R
OC1
方法:去掉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措施实施前的基础调查
优点:该模式结构较为简单,大大提高了其实施的可行性 避免了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措施前后重复调查带来的偏倚
缺点:但由于减少了干预措施前调查,不能估计出干预措施实施后的 净效果。只能根据外部平行对照,对干预措施的总效果或粗效 果做出评价。
➢ 对卫生组织和机构提供咨询和技术帮助
第一节 概述
一、管理、卫生管理与管理流行病学
管理(Management):就是为了达到 预期目标而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 制等手段开展活动的过程。
控制
计划 决策
协调
指导
组织
卫生管理(Health management)
是应用管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 究卫生事业活动和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 素,合理分配资源,提供能够满足社会 需求的卫生服务,达到预期卫生目标。
缺点:由于未做实施前基础调查,因此只能估计粗效果
另外类实验模式之一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同样适用于
本模型。
模式三
I
OTi’
该评价模式缺少项目计划目标指标值,因而缺少 干预措施实施后结果比较的标准。
该类型模式通常采用现况评价的方式,即参与项 目实施地区之间进行比较,做相对性评价(模式中i=1, 2,--- n)。
这种形式的设计,其评价结果的局限性也是较大 的,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与模式一四相同。
(三)非实验评价模式
非实验评价研究多用于常规项目计划评价,通常采用以下研究模式:
OT1
OT2
OC1
OC2
OT1表示过去与目前正在实施某项干预措施的社区人群及其现况调 查结果,称为观察组;
OC1代表条件与上述社区人群相似,而过去与目前均未实施上述干 预措施的社区人群及其现况调查结果,称为对照组;
其理论是引起某一卫生问题的原因是复杂 多样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主要的, 也有次要的,有的作用较大,有的作用较小。 不同的原因之间可以相互作用。
鱼骨图法:是一种定性的分析方法。
三、确定控制疾病的策略与措施
策略:是以卫生政策为基础,为达到计划目 标,着眼于战略,指导全局的工作要点。
措施:是立足于局部的工作,是具体实施的手 段与方法。
卫生计划(health planning ):就是对未 来卫生服务管理的统筹设计过程,是经过优选 了的未来行动方案。
既根据所管辖社去的居民健康状况与卫生 状况,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提出未来一定 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策 略与措施的所有活动过程。
一、确定优先与重点控制的疾病
通常依据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及所造成 经济损失的大小确定。
(一)实验评价研究模式
模式一
R OT1
I
OT2
R OC1
OC2
R:随机分组, I:干预措施, OTl、OT2、OCl、OC2: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在实验社区及对照社区人群 中进行的现况调查(T:实验,C对照,O:观察)
优点:确定干预措施与卫生问题结局之间的因果关系 控制变量之间的时序 可以控制变量之间关系的其他混杂因素 采用随机原则,排除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目的在于对项目计划的价值做出科学的判断。
2. 效率评价
指干预措施实施后,卫生服务质与量的变化(产 出)与项目实施所投入的资源之间的比较。
每提供单位资源所产生的符合质量要求的服务 量。
目的在于改善与提高服务系统实施与管理水平。
3. 效益评价
指为实施项目计划所投入的成本与所 产生的卫生效果或将卫生效果转换成货 币量之间的比较分析。前者是成本效果 分析,后者是成本效益分析。
1975年3月国际流行病学协会专门召开了流 行病学在卫生服务计划、管理及评价中的作 用。
1982年北美大学卫生管理项目协会出版了“新的流行病 学---对卫生管理的挑战”一书
1984年Alan Dever主编“流行病学在卫生管理中的应用
1995年Denise M. Oleske主编“Epidemiology & the Delivery of Health Care Services”。2001年再版。
(二)过程或进度评价
在项目计划实施后到结束前,对计划的实施进度与 过程进行监控。
内容:检查项目计划干预措施的实施情况,对覆 盖率及其质量进行测量。
对资源的提供与利用情况进行监控。 对影响项目计划实施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
(三)结果评价
指对项目计划实施所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 结果:卫生服务的质与量的变化
三、评价工作与评价研究
(一)评价工作 评价工作是管理的一个环节,是管理工作
不断完善与提高的循环与发展过程。
它渗透于卫生项目的每一个环节。
评价工作主要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信息 支持系统良好时也可以采用分析性研究方法。
(二)评价研究 评价研究是指在特定时间及特定社区人群内,
应用流行病学实验或类实验或分析流行病学方法, 对规范化的干预措施的效力(efficacy)或效果进行评 估。
人群健康状况的变化 卫生问题得以逐步解决 对社会卫生与经济的影响
1. 效果评价(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指项目计划中干预措施实施后,对目标卫生问 题解决程度或达到计划预期目标的实际程度。
目标卫生问题指制定项目计划时,根据人群的 卫生需求所要解决的健康问题。如降低发病率、死 亡率、患病率,提高期望寿命与生活质量。
1996年日本名古屋第14届国际流行病学大会专门设立与 流行病学有关的卫生管理研究分场
1999年Spasoff出版了“流行病学与卫生决策”的教科 书
2000年Steven T. Fleming主编“Managerial Epidemiology”
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医学院校开设的卫生管理专业,流 行病学列为重要的基础课程
②上述变化是否是由于干预措施前调查对干预措施后调查干 扰引起的;
③上述变化是否是由于社区人群内部,与卫生有关的内外环 境,或其自身发展规律而产生的相应变化,而与干预措施 实施无关。
④上述变化是否由于邻近的非项目计划实施地区的影响结果。
模式二
I
OT
方法:干预措施实施后进行一次现况调查。 干预措施实施后结果的评价与项目计划目标比较。 该模式也可进一步修改为时间系列模式,即干预措施 实施后不同间隔时期,分别进行现况调查,每次调查 结果分别与计划目标比针对卫生项目的全过程,即计划制 定、实施及结局均应进行评价。
卫生项目计划评价具有很强的社 会性和政策性。
二、评价的目的
卫生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卫生管理的效率、 效益与效果。
(一)判断达到目标的程度 改革性项目计划 待完善项目计划 常规项目计划
(二)计划方案择优 (三)提高管理水平
是投入到卫生服务的人力、物力、财 力以及技术、信息、时间等的总称。
管理流行病学 (managerial epdemiology)
流行病学
✓ 人群的疾病分布 ✓ 影响因素/病因 ✓ 预防对策 ✓ 效果评价
卫生管理
✓卫生事业活动和发展规律 ✓影响因素 ✓合理分配资源 ✓预期卫生目标
管理流行病学
它是将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与卫
缺点:干预措施实施前的调查对干预实施后的调查存在干扰
模式二
R OT1 I OT2
R OC1
OC2
R
OT3
R
OC3
方法:增设一对仅在干预措施后进行调查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即OT3及 OC3进行控制。 优点:本模式排除了干预措施前后重复调查所产生的偏倚
缺点:增加了调查的复杂性,实施起来困难更大。
另一种解决的办法是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事先分别随机地分可比的两个 亚组,然后分别于干预措施实施前各调查其中的一个亚组。
策略与措施确定后应规范化,即每项措施应定 出具体标准与要求,测量方法,质量控制,实施 后应达到的覆盖率水平。
第三节 流行病学与卫生计划评价
一、评价的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