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闽南童谣,拥抱七彩童年——校本教材《乡音》
教学案例
闽南童谣《女间仔畅年兜》:大人乱糟糟,烦恼年兜到。
欠钱人卜讨,无钱当开销。
女间仔畅年兜,食糕食粿食好料,穿新衫裤去拜年,共人恭喜赏红包。
亲切温暖的闽南童谣总能轻易唤起我们对于童年的美好记忆,它产生于闽南这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壤里,成为我们闽南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今,曾经伴随着一代代人成长的闽南童谣,却正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淡出孩子们的生活,能够吟诵闽南童谣的孩子寥寥无几,有的甚至连闽南话也说不好,但却能随口唱上几句成人的流行歌曲。
在充斥着网络文学和快餐文化的今天,我们的孩子到底应该是沉醉于流行歌曲的成人化,还是重拾民间童谣的真纯朴实呢?2005年,我校作为《乡音》试点校之一,将闽南童谣引入课堂,开设了《乡音》课程。
听,《乡音》课堂上,老师和孩子们进行着有趣的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有什么习俗?
生1:我知道春节。
要贴春联,跳火蜷。
生2:我知道清明节。
要扫墓。
生3:中秋节。
要吃月饼,赏月。
师:是的,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一些特别的习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节日的歌谣。
(板书:年节真闹热)
师:各个节日在各地的习俗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闽南在节日里都有哪些习俗,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朗读一遍。
等一下要汇报你听懂了什么。
(用闽南话朗读一遍)
正月初一人客多,逐个拜年真闹热。
正月十月上元节,食了丸仔云花灯。
清明前后去扫墓,家家户户上山路。
五月初五端午节,煎饣弟补天赛龙船。
八月十五中秋节,博饼赏月真欢喜。
年兜贴联好过年,围炉守岁跳火蜷。
师:刚才,你们都听清楚了什么?
生:我知道正月初一客人多。
生:我知道八月十五那天可以吃月饼赏月。
老师,博饼是什么?(此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闽南出生长大,已经会说闽南话)
师:请一个同学来解答思晗的疑问。
锦圣,你来!
生:博饼是中秋一种掷骰子的游戏,总共有六个骰子,用一个大碗来掷。
准备一些奖品,分成状元、对堂、三会、四进这些,然后扔出了几个四就可以得到什么奖品的。
下次你来和我们玩。
师:对,这里面还有比较详细的规则,同学们想要了解的话就要去亲自去玩一玩。
别的同学还听懂了什么?
生:我还知道了过年要贴春联,跳火蜷。
生:我还知道了端午节要赛龙船。
老师,“煎饣弟补天”的“饣弟”是什么?
师:“饣弟”是一种食物,同学们吃过的海蛎煎就是一种“饣弟”。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念这一首儿歌。
(听录音朗读两遍,师逐句教念两遍。
)师:谁愿意来试一下。
多名学生试读,外来学生字音不太准,语调也比较别扭,如将“跳火蜷”读作“跳火船”、“清明”读作“青明”等,师生共同纠正。
指正的同学很开心,读错的同学跟着一起笑,课堂气氛十分欢乐。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
现在,请你们在小组里读,有读不出来的,互相帮助。
生分组读,再指名读。
师:呀!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读,那我们来开火车,一人一句怎么样?
生:好!小小火车开起来,开到这里来!
生开火车读,最后全班读。
师:同学们太厉害了。
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把这首儿歌背下来了。
在这么多传统节日里,你最喜欢哪一个节日?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过年。
(师:过年闽南话怎么说?)我最喜欢年兜,因为有很多好吃的。
(众笑)
师:这位同学对吃比较感兴趣……(生又大笑)不笑,美食是人生一大享受呀!
生:我也喜欢过年。
奶奶教过我念一首《女间仔畅年兜》。
师:你会念啊!这首歌诀也是我们要学习的。
你真了不起,快给我们念念。
生念:大人乱糟糟,烦恼年兜到。
欠钱人卜讨,无钱当开销。
女间仔畅年兜,食糕食粿食好料,穿新衫裤去拜年,共人恭喜赏红包。
师:啊!大家给她最热烈的掌声!(学生热烈鼓掌)同学们回家可以多向爷爷奶奶们学闽南童谣,他们会的比老师还多呢!还有谁要说?
生:我最喜欢端午节,因为有赛龙船。
我还没有看过赛龙船呢!
师:嗯,赛龙船要在端午节时到江边或海边看。
泉州那边就有,还有水上捉鸭呢,平衡技术好的人看完赛龙船还可以带只鸭子回家。
多好。
生:真的呀?
师:真的。
同学们还喜欢什么节日?
生:我喜欢元宵节。
因为我爷爷会给我做花灯。
师:哇,你爷爷真了不起!做花灯是一项传统工艺呢。
想了解花灯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找资料看看。
……
欢乐还在延续,思绪堆积脑海。
闽南童谣不仅在学生兴趣培养、语言发展、审美感受和想象创造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探索闽南民间艺术的欲望,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使学生在语言、文化认同感和审美情趣方面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闽南童谣简短易读,利于培养儿童语言能力
闽南童谣简短易读,又具有韵律感,易唱易记,是一代又一代闽南人通过口头传承的语言文化,是闽南独特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
如今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从小就让孩子学习好几种语言,反而把本土的方言丢弃了,多么可惜。
通过探索,我们认为开展《乡音》的学习活动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一缺憾。
因此,在《乡音》教学活动中,我们以互动教学方式贯穿始终,寓教于乐,较好地发展了儿童的语言能力。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及有关的社区教育资源为学生学习童谣营造了浓厚的语言氛围,帮助学生扩大眼界、丰富知识,引导他们学会从周围环境与日常生活中不断寻找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在活动中,老师通过范读,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感受到家乡方言的韵味。
又通过游戏、绘画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可以读、玩、看,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充满了乐趣,让他们在娱乐、玩耍中学习了方言,丰富了生活,提高了认识和审美修养,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
二、闽南童谣充满童趣,可用于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
闽南童谣来源于闽南民间,取材于闽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充满童趣,孩子们之所以喜爱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闽南童谣极具童趣,本身具有非常生动的游戏性,而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是对儿童的成长最具价值的活动,也是孩子们最愿意从事的活动。
因而,我们以游戏方式为载体,通过对闽南童谣的学习,激发学生对闽南童谣及其他闽南民间艺术的兴趣。
在游戏活动中,低年级学生尤其喜欢的是《老鼠仔》、《挨砻挨崎岖》等闽南童谣,就是因为它可以、边诵读边游戏边歌唱,给他们带来了十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学习闽南童谣《老鼠仔》的活动中,孩子们自由结对,有的当墙洞,有的当小老鼠,依照童谣的韵律,“小老鼠”鱼贯穿过“墙洞”进行游戏,最为有趣的是,当“小老鼠”的孩子在童谣即将结束时,就迟迟不敢钻过“墙洞”,或是尽量猫着身子快速溜过,生怕被“墙洞”给套住,此情此景,使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时游戏的类似情形。
在游戏中,孩子是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去的,他们自由自在地创编游戏的动作、规则,所有的孩子兴趣盎然,诵读之声此起彼伏,和谐悦耳,怡情愉性,嬉笑之声不绝于耳,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通过游戏活动,孩子们充分体验童谣和谐快乐、轻松的本质,他们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三、闽南童谣音韵和谐,利于激发幼儿审美情趣
闽南童谣音韵和谐,节奏明快,其语言质朴,文句通俗,念起来朗朗上口,轻松愉悦,是孩子们的诗,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
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时以感受、欣赏为切入点,意在引导、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我们选择学生喜爱的闽南童谣来引发其学习兴趣,进而通过讲解、吟唱、欣赏,激发其审美情趣。
如选择了最具特色的闽南童谣《天黑黑》《天上一块铜》《老鼠仔》等,将目标定位于让孩子感受闽南童谣明快的节奏、和谐的音韵以及幽默的风格,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活动中,孩子们对童谣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被其幽默的语言逗得哈哈大笑,情不自禁地用力鼓着手掌,踏着节拍,朗朗诵读。
我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觉,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讲开了“我听了觉得很好笑。
”“我觉得它很有节奏。
”“我觉得它很幽默”……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动机,通过几次对童谣的感受与欣赏,孩子们已会不由自主地在平常的生活中三五成群地把童谣作为一种游戏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如果没事,他们也会叫我和他们一起唱一起诵,孩子们的审美情趣有了一定的发展。
方言包含了一个地区重要的思想、文化、情感与道德元素,保留了多样而丰富的人与自然共生的文化生态形式,是人类曾有过的美好生活和童年纯真世界生动完美的表现,对于当代儿童是重要的精神乳汁。
因此,我们还将不断地挖掘乡土文化中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儿童教育中的独特作用,让孩子们从学习言中,认识闽南民间艺术,感受乡土情怀,发展到爱家乡、爱祖国,从而陶冶美好情操,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去拥抱自己的七彩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