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中药学 祛风湿药

第十一章 中药学 祛风湿药


【采制】6月下旬至8月上旬
采挖,除去子根、须根及
泥沙,晒干。生用或制后 用。
【处方名】川乌、制川乌。
【药性】辛、苦,热。有大毒。 归心、肝、肾、脾经。 【功效】祛风湿,温经止痛。
川乌大辛大热,苦燥升散,疏利迅速,开 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散寒止痛之
3. 川 乌
十一.祛风湿药 ……………… …
功显著。尤宜于寒邪偏盛之风湿痹痛,及
5.木 瓜
十一.祛风湿药 ……………… …
【采制】夏、秋二季果实绿
黄时采收,置沸水中烫至
外皮灰白色,对半纵剖, 晒干。切片,生用。 【处方名】木瓜、陈木瓜、 光皮木瓜、宣木瓜、皱皮
木瓜、炒木瓜、川木瓜、
木瓜实、铁脚梨。
5.木 瓜
【药性】酸,温。归肝、脾经。 【功效】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十一.祛风湿药 ……………… …
祛风湿热药
掌握:秦艽、防己 了解:豨莶草、络石藤、雷公藤、
老鹳草
1.秦 艽《神农本草经》
十一.祛风湿药 ……………… …
【来源】为龙胆科植物秦艽、麻 花秦艽、粗茎秦艽或小秦艽的 干燥根。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 别习称“秦艽”和“麻花艽”, 后一种习称“小秦艽”。 【产地】主产于陕西、甘肃、内 蒙古、四川等地。
治热痹,配防己、牡丹皮、络石藤、忍冬藤; 2.中风不遂。祛风邪,舒筋络,活血荣筋。 治风寒湿痹,配天麻、羌活、当归、川芎。 单用大量水煎服,或配升麻、葛根、防风、芍药;治 血虚中风,配当归、熟地、白芍、川芎。 3.骨蒸潮热,疳积发热。本品能退虚热,除骨 单用为末服;或配茵陈蒿、栀子、大黄。
治骨蒸日晡潮热,配青蒿、地骨皮、知母; 治肺痿骨蒸劳嗽,配人参、鳖甲、柴胡; 4.湿热黄疸。苦以降泄,清肝胆湿热而退黄。 治小儿疳积发热,配薄荷、炙甘草。
1.独 活《神农本草经》
十一.祛风湿药 ……………… …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 当归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四川、湖北、 安徽等地。
1.独 活
十一.祛风湿药 ……………… …
【采制】春初或秋末采挖,
除去须根及泥沙,炕至
半干,堆置2~3天, 发软后再炕至全干。切
片,生用。
【处方名】独活、川独活、 香独活。
5.木 瓜
【用法用量】 煎服,6~9g。 【使用注意】 内有郁热,小便短赤者忌服。
十一.祛风湿药 ……………… …
第二节
祛风湿热药
祛风湿热药概述
【性能特点】性味多为辛苦寒,入肝脾肾经。
辛行散,苦降泄,寒清热。具有良好的祛
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之功。
【适应证】主要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
痛等症。经配伍亦可用于风寒湿痹。
治风寒湿痹,配当归、白术、牛膝; 辛、川芎。 2.风寒挟湿表证。辛散温通苦燥,散风寒湿而 治外感风寒挟湿所致的头痛头重,一身尽痛, 治痹证日久正虚,腰膝酸软,关节屈伸不利,
解表。配羌活、藁本、防风。
配桑寄生、杜仲、人参。
3.少阴头痛。善入肾经而搜伏风。 此外,其祛风湿之功,亦治皮肤瘙痒。
1.独 活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3. 川 乌
十一.祛风湿药 ……………… …
煎服,1.5~3g;宜先煎、久煎。
孕妇忌用;
十八反
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天花 粉、瓜蒌类同用; 内服一般应炮制用,生品内服宜慎;

酒浸、酒煎服易致中毒,应慎用。
4.蕲 蛇《雷公炮制论》
十一.祛风湿药 ……………… …
【来源】为蝰科动物 五步蛇的干燥体。 【产地】主产于湖北、
江西、浙江等地。
4.蕲 蛇
十一.祛风湿药 ……………… …
【采制】多于夏、秋二季捕
捉,剖开蛇腹,除去内脏,
洗净,干燥。去头、鳞, 切段生用、酒炙,或黄酒
润透,去鳞、骨用。
【处方名】白花蛇、蕲蛇、 蕲蛇肉、金钱白花蛇。
4.蕲 蛇
【功效】祛风,通络,止痉。
心腹冷痛,跌打伤痛。
3. 川 乌
【应用】
十一.祛风湿药 ……………… …
1.风寒湿痹。本品辛热苦燥开通,善祛风除湿、
温经散寒,有明显的止痛作用,为治风寒湿
痹证之佳品,尤宜于寒邪偏盛之风湿痹痛。
2.心腹冷痛,寒疝疼痛。辛散开通,散寒止痛
显著,常用于阴寒内盛之心腹冷痛。
3.跌打损伤,麻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痛。止痛力强。
1.秦 艽
十一.祛风湿药 ……………… …
【采制】春、秋二季采挖, 除去泥沙;秦艽及麻花艽 晒软,堆置“发汗”至表 面呈红黄色或灰黄色时, 摊开晒干,或不经“发汗” 直接晒干;小秦艽趁鲜时 挫去黑皮,晒干。切片, 生用。
【处方名】秦艽、左秦艽、 绞秦艽、麻花艽、西秦艽、 川秦艽。
1.秦 艽
【功效】祛风湿 通络止痛 退虚热
祛风湿药概述
【用法】痹证多属慢性疾病,为服用方便,
可制成酒或丸散剂。也可制成外敷剂型,
直接用于患处。
【使用注意】辛温性燥的祛风湿药,易伤阴
耗血,阴血亏虚者应慎用。
【教学内容】
1.祛风寒湿药 掌握:独活、木瓜、威灵仙 熟悉:川乌、蕲蛇 2.祛风湿热药 掌握:秦艽、防己 了解:豨莶草、络石藤、雷公藤、老鹳草 3.祛风湿强筋骨药 掌握:桑寄生 熟悉:五加皮 了解:狗脊
【采制】秋季采挖,洗净,
除去粗皮,切段,粗根纵
切两半,晒干。切厚片, 生用。
【处方名】防己、汉防己、
粉防己。
2.防 己
十一.祛风湿药 ……………… …
【药性】苦、辛,寒。归膀胱、肺经。
【功效】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防己苦寒清降,味辛发散,外能祛风
除湿,内能利水消肿,适于风湿痹痛
及水饮内停而兼有热象者。
2.威灵仙《新修本草》
十一.祛风湿药 ……………… …
【来源】为毛茛科 植物威灵仙、棉 团铁线莲或东北 铁线莲的干燥根 及根茎。
【产地】产于江苏、 安徽、浙江等地, 应用较广。后两 种部分地区应用。
2.威灵仙
十一.祛风湿药 ……………… …
【采制】秋季采挖,除去
泥沙,晒干。切段,生
用。 【处方名】威灵仙、铁脚 威灵仙、铁杆威灵仙、 赤茎威灵仙。
第十一章 祛风湿药
祛风湿药概述
【含义】凡以祛除风寒湿邪,治疗风湿痹证 为主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性能特点】味多辛苦,性或温或凉,能祛 除留着于肌肉、经络、筋骨的风湿之邪, 有的还兼有散寒、舒筋、通络、止痛、活 血或补肝肾、强筋骨等作用。
祛风湿药概述
【适应证】主要用于风湿痹证之肢体疼痛,关 节不利、肿大,筋脉拘挛等症。部分药物还 适用于腰膝酸软、下肢痿弱等。 【分类】祛风寒湿药 — 风寒湿痹
2.威灵仙
【用法用量】 煎服,6~9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十一.祛风湿药 ……………… …
本品辛散走窜,气血虚弱者慎服。
3. 川 乌《神农本草经》
的干燥母根。
十一.祛风湿药 ……………… …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
【产地】主产于四川、云南、
陕西、湖南等地。
3. 川 乌
十一.祛风湿药 ……………… …
2.威灵仙
【药性】辛、咸,温。归膀胱经。
十一.祛风湿药 ……………… …
【功效】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
威灵仙辛散温通,苦温除湿,走散力强,
为风湿痹证常用之品,但不宜久服,以防 伤正。此外,味咸可软化鱼骨,温燥又能 除痰。
2.威灵仙
【应用】
十一.祛风湿药 ……………… …
1.风湿痹证。本品辛散温通,性猛善走,通行 十二经,既能祛风湿,又能通经络而止痛, 为治风湿痹痛要药。凡风湿痹痛,肢体麻木, 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无论上下皆可应用, 尤宜于风邪偏盛,拘挛掣痛者。 2.骨哽咽喉。味咸软坚而消骨哽。 此外,本品宣通经络止痛之功,可治跌打伤 痛、头痛、牙痛、胃脘痛等;并能消痰逐饮, 用于痰饮、噎膈、痞积。
蒸,为治虚热要药。
此外,本品尚能治痔疮、肿毒等。
1.秦 艽
【用法用量】
十一.祛风湿药 ……………… …
煎服,3~9g。
2.防 己《神农本草经》
十一.祛风湿药 ……………… …
【来源】为防己科植 物粉防己的干燥根。 习称“汉防己”。 【产地】主产于安徽、 浙江、江西、福建 等地。
2.防 己
十一.祛风湿药 ……………… …
【用法用量】
十一.祛风湿药 ……………… …
煎服,3~9g。外用,适量。
【羌活、独活功用鉴别】
同:二者均能祛风湿,止痛,解表,以治风寒 湿痹,风寒挟湿表证,头痛。 异:羌活性较燥烈,发散力强,常用于风寒湿 痹,痛在上半身者,治头痛因于风寒者; 独活性较缓和,发散力较羌活为弱,多用 于风寒湿痹在下半身者,治头痛属少阴者。 若风寒湿痹,一身尽痛,两者常配伍应用。
第一节 祛风寒湿药
祛风寒湿药概述
【性能特点】药物性味多为辛苦温,入肝脾 肾经。辛行散祛风,苦燥湿,温通祛寒。 有较好的祛风、除湿、散寒、止痛、通经 络等作用,尤以止痛为其特点。 【适应证】主要适用于风寒湿痹,肢体关节 疼痛,筋脉拘挛,痛有定处,遇寒加重等。 经配伍亦可用于风湿热痹。
祛风寒湿药
掌握:独活、威灵仙、木瓜 熟悉:川乌、蕲蛇
十一.祛风湿药 ……………… …
【药性】辛、苦,平。归胃、肝、胆经。
秦艽辛散苦泄,性平不 烈,长于祛风湿、疗痹 痛,寒证、热证均可应 用。此外,兼可退虚热,
清湿热
除黄疸。
1.秦 艽
【应用】
十一.祛风湿药 ……………… …
1.风湿痹证。本品辛散苦泄,质偏润而不燥, 为风药中之润剂。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 节酸痛,无问寒热新久均可配伍应用。
木瓜酸温,入肝经能益血舒筋而活 络,入脾经能化湿调中而和胃,凡 湿阻脾胃、肝旺筋急之证,均为常 用,为肝脾二经要药。
相关主题